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三尺头上有神灵
辽宁省兴城市南街,有一座由青花岗岩石头筑成的石牌坊,距今已有几百年了,但还很壮观,唯有东上顶缺了一角。为什么好好的一座石牌坊怎么缺了个角呢?
传说很久以前,牌坊胡同住着一个卖鱼的鱼贩子。这个鱼贩子在石牌坊底下摆了一个鱼摊,来往过道儿的人很多,都顺便从鱼贩子那买点鱼回家吃,一时间,鱼贩子的生意还挺兴隆。可是日子一长,鱼贩子开始动起了歪脑筋。在卖鱼时,鱼贩子用小手指压秤杆头,明明是十四两(古时十六两为一斤),他用小指向下轻轻一压,再把秤砣往一斤星上一挪,买主一看秤稍高些,定不住星,就乐呵呵的将鱼买回家了。
鱼贩子自认为聪明,可时间一长还是被精明的人发现了他的损招。人们开始议论纷纷,可鱼贩子不但不悔改,反而认为自己招高一筹,不理会别人对他的讲究(议论),充耳不闻依旧做他骗人的生意。
一天,鱼贩子正在牌坊底下卖鱼,一个岁数大的老太太手捧一包鱼来找他:“卖鱼的,我刚才从你这买一斤鱼,到那个铺子一称差二两,是不是你的秤有毛病啊?”
鱼贩子一看找上门来了,知道不妙,又见原本有几个掏钱要买鱼的人又把钱揣回了衣袋。见此情景,鱼贩子抬头指了指石牌坊起誓说:“我鱼贩子卖了这么多年鱼,要有一次缺斤少两的话,就让这牌坊角掉下来把我砸死!”
话音刚落,就听“咔嚓”一声,人们吓了一跳,等回过神来一看,刚才鱼贩子用手指的那个石牌坊角真的掉了下来,鱼贩子已被大石角砸死了。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当年从石牌坊顶上掉下来砸死鱼贩子的那个大石角至今仍然还躺在牌坊底下。
“三尺头上有神灵”,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在给自己做,这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理,希望人们都能从这个民间传说中得到一点启发。
辽宁省兴城市南街,有一座由青花岗岩石头筑成的石牌坊,距今已有几百年了,但还很壮观,唯有东上顶缺了一角。为什么好好的一座石牌坊怎么缺了个角呢?
传说很久以前,牌坊胡同住着一个卖鱼的鱼贩子。这个鱼贩子在石牌坊底下摆了一个鱼摊,来往过道儿的人很多,都顺便从鱼贩子那买点鱼回家吃,一时间,鱼贩子的生意还挺兴隆。可是日子一长,鱼贩子开始动起了歪脑筋。在卖鱼时,鱼贩子用小手指压秤杆头,明明是十四两(古时十六两为一斤),他用小指向下轻轻一压,再把秤砣往一斤星上一挪,买主一看秤稍高些,定不住星,就乐呵呵的将鱼买回家了。
鱼贩子自认为聪明,可时间一长还是被精明的人发现了他的损招。人们开始议论纷纷,可鱼贩子不但不悔改,反而认为自己招高一筹,不理会别人对他的讲究(议论),充耳不闻依旧做他骗人的生意。
一天,鱼贩子正在牌坊底下卖鱼,一个岁数大的老太太手捧一包鱼来找他:“卖鱼的,我刚才从你这买一斤鱼,到那个铺子一称差二两,是不是你的秤有毛病啊?”
鱼贩子一看找上门来了,知道不妙,又见原本有几个掏钱要买鱼的人又把钱揣回了衣袋。见此情景,鱼贩子抬头指了指石牌坊起誓说:“我鱼贩子卖了这么多年鱼,要有一次缺斤少两的话,就让这牌坊角掉下来把我砸死!”
话音刚落,就听“咔嚓”一声,人们吓了一跳,等回过神来一看,刚才鱼贩子用手指的那个石牌坊角真的掉了下来,鱼贩子已被大石角砸死了。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当年从石牌坊顶上掉下来砸死鱼贩子的那个大石角至今仍然还躺在牌坊底下。
“三尺头上有神灵”,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在给自己做,这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理,希望人们都能从这个民间传说中得到一点启发。
展开全部
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在这个传说中年的形象与现在年的形象可谓大相径庭,现在年的形象往往是生肖,比如今年是牛年,那么年就以一个气冲斗牛的牛形来到人间,欢迎每个生肖年的到来意味着告别过去的不幸和迎接新的希望,所以年关未至就已充满隆重的欢愉氛围。而传说中的过年则是为了躲避凶兽,年关意味着奔逃,躲避,如果有所谓欢度也不过是为自己还活着感到庆幸而已。抛开传说中对习俗的解释因素之外,我们仍然不难发现传说与现实二者间对年的态度仍有本质的不同。
何以如此?何以传说中的年要以凶兽的面目出现?
让我们来重温这个传说,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年是个凶猛异常的“怪兽”,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会上岸活动等等。如果我们不从现实意义而从象征的意义上来理解的话,这个故事就不是那么有趣了。“海”是神秘莫测之物的象征,年从海上来,即是告诉我们,年的来源乃是不可言说的神秘,是不可理解的。而每到除夕上岸是说,年以除夕为周期周而复始的出现,遵循着一定的时间长度来“伤害人命”,年的到来以夺走生命为目标,这是年出现的目的,也是年因此被看作怪兽的原因——年的出现不可理解,带来的后果又是如此的可怖,以至人们只有纷纷躲避。至此我们可以猜到,这个周而复始来到人间带走生命而又无人可以抗衡,从不可理解的神秘之地来到人世的“年”,实际上就是指时间。时间不停的流逝,以除夕为周期提醒人们自己的存在,两个除夕之间的时间即是一个“年”,它来夺走地上一切生物的生命,尤其是其中有时间意识的那个生命——人。
人作为所有生物中唯一有时间意识的生物,需要对时间的迫近威胁有所反应,如何反应?
第一种态度不出意料是生物性的——逃离,逃到深山躲避“年”,实际上是希望逃离人自身上的时间性,希望以空间上的躲避拉开与时间的距离,借此逃避时间带来的生命终结之焦虑。显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年到该来的时候还是照来不误,这种逃避无助于驱赶人们对时间的焦虑。正当人们对年(时间)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老人出现了。顺便说说,在不同国家的各种传说中,总是出现一些老人的形象,他们在故事的中途出现,为主人公指点方向,这些老人代表一种精神上的原型——睿智,富有远见,并且常常以其道德品质著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也不例外,他宣称自己能赶走“年”,众人当然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这是当然的,好比一个人不能拔着头发把自己揪离地面,在时间中的人如何能超越根植于他自身的时间性呢?人能超越时间而活着吗?于是,智慧(老人)被留下独自面对时间(年)。
时间按部就班的出现,但智慧却给时间准备了一个惊喜——红色、火光和炸响,年被吓跑了。声、光、色,对应于听觉、视觉和触觉,只能为有意识的生物所体验,智慧以加强的生命体验对抗时间。这里,对时间的第二种态度出现了,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应对。
然而,时间是无意识且冷漠的,与一切感觉无关,何以在故事中年会被红色、火光和炸响所惊走呢?
在故事的结尾,人们重回村里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年被赶走了,不仅如此,人们同时还得到了三个对抗年的法宝,从此以后,人们在除夕的时候不再需要逃离,而是用这三种法宝的衍生形式“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来度过年。智慧借助工具召唤生命体验的加强,并把这种体验以形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仪式,借助这种仪式,人们不再对年感到害怕,人们能够对年的到来坦然以对。换言之,人们通过仪式驱散了对时间的焦虑。到这里,智慧(老人)的策略就逐渐清楚了,人不能脱离时间而生存,但可以克服随时间而来的焦虑,通过把视线从时间(年)转移到仪式(贴对联、放鞭炮、在家守岁),人的焦虑得到缓解,人在过年仪式的形式中感到安全,时间虽然仍然继续(“年”深居海底),但人们不再恐惧(“年”仓惶而逃 ),年的力量被剥夺,人自由了。人自由地栖居在大地上,开始了自己的生活(“过年”成为节日)。
卡夫卡曾谈到童话,“没有不流血的童话。每个童话都是来自血液和恐惧的深处。这是所有童话共同的地方”。关于年的传说也是一个小小的童话,他真正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时间带来死亡,对死亡的焦虑需要人们来克服它,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克服时间。不止通过仪式,也要通过语言,人们给自己讲述了一个克服时间及其焦虑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和其他的童话一样,人们给自己许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在这个传说中年的形象与现在年的形象可谓大相径庭,现在年的形象往往是生肖,比如今年是牛年,那么年就以一个气冲斗牛的牛形来到人间,欢迎每个生肖年的到来意味着告别过去的不幸和迎接新的希望,所以年关未至就已充满隆重的欢愉氛围。而传说中的过年则是为了躲避凶兽,年关意味着奔逃,躲避,如果有所谓欢度也不过是为自己还活着感到庆幸而已。抛开传说中对习俗的解释因素之外,我们仍然不难发现传说与现实二者间对年的态度仍有本质的不同。
何以如此?何以传说中的年要以凶兽的面目出现?
让我们来重温这个传说,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年是个凶猛异常的“怪兽”,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会上岸活动等等。如果我们不从现实意义而从象征的意义上来理解的话,这个故事就不是那么有趣了。“海”是神秘莫测之物的象征,年从海上来,即是告诉我们,年的来源乃是不可言说的神秘,是不可理解的。而每到除夕上岸是说,年以除夕为周期周而复始的出现,遵循着一定的时间长度来“伤害人命”,年的到来以夺走生命为目标,这是年出现的目的,也是年因此被看作怪兽的原因——年的出现不可理解,带来的后果又是如此的可怖,以至人们只有纷纷躲避。至此我们可以猜到,这个周而复始来到人间带走生命而又无人可以抗衡,从不可理解的神秘之地来到人世的“年”,实际上就是指时间。时间不停的流逝,以除夕为周期提醒人们自己的存在,两个除夕之间的时间即是一个“年”,它来夺走地上一切生物的生命,尤其是其中有时间意识的那个生命——人。
人作为所有生物中唯一有时间意识的生物,需要对时间的迫近威胁有所反应,如何反应?
第一种态度不出意料是生物性的——逃离,逃到深山躲避“年”,实际上是希望逃离人自身上的时间性,希望以空间上的躲避拉开与时间的距离,借此逃避时间带来的生命终结之焦虑。显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年到该来的时候还是照来不误,这种逃避无助于驱赶人们对时间的焦虑。正当人们对年(时间)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老人出现了。顺便说说,在不同国家的各种传说中,总是出现一些老人的形象,他们在故事的中途出现,为主人公指点方向,这些老人代表一种精神上的原型——睿智,富有远见,并且常常以其道德品质著称。这个故事里的老人也不例外,他宣称自己能赶走“年”,众人当然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这是当然的,好比一个人不能拔着头发把自己揪离地面,在时间中的人如何能超越根植于他自身的时间性呢?人能超越时间而活着吗?于是,智慧(老人)被留下独自面对时间(年)。
时间按部就班的出现,但智慧却给时间准备了一个惊喜——红色、火光和炸响,年被吓跑了。声、光、色,对应于听觉、视觉和触觉,只能为有意识的生物所体验,智慧以加强的生命体验对抗时间。这里,对时间的第二种态度出现了,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应对。
然而,时间是无意识且冷漠的,与一切感觉无关,何以在故事中年会被红色、火光和炸响所惊走呢?
在故事的结尾,人们重回村里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年被赶走了,不仅如此,人们同时还得到了三个对抗年的法宝,从此以后,人们在除夕的时候不再需要逃离,而是用这三种法宝的衍生形式“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来度过年。智慧借助工具召唤生命体验的加强,并把这种体验以形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仪式,借助这种仪式,人们不再对年感到害怕,人们能够对年的到来坦然以对。换言之,人们通过仪式驱散了对时间的焦虑。到这里,智慧(老人)的策略就逐渐清楚了,人不能脱离时间而生存,但可以克服随时间而来的焦虑,通过把视线从时间(年)转移到仪式(贴对联、放鞭炮、在家守岁),人的焦虑得到缓解,人在过年仪式的形式中感到安全,时间虽然仍然继续(“年”深居海底),但人们不再恐惧(“年”仓惶而逃 ),年的力量被剥夺,人自由了。人自由地栖居在大地上,开始了自己的生活(“过年”成为节日)。
卡夫卡曾谈到童话,“没有不流血的童话。每个童话都是来自血液和恐惧的深处。这是所有童话共同的地方”。关于年的传说也是一个小小的童话,他真正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时间带来死亡,对死亡的焦虑需要人们来克服它,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克服时间。不止通过仪式,也要通过语言,人们给自己讲述了一个克服时间及其焦虑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和其他的童话一样,人们给自己许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