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有哪些不同

 我来答
翰林学库
2017-05-17 · TA获得超过3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4236万
展开全部
中国是应试教育,注重对知识的掌握.
外国是开放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运用和团队的配合.
中国式教育只求知识,不求创新!
国外的教育尊重个性,鼓励创造

中国的教育是0开始的
外国的教育是100开始的

评价一下当今中国教育应试教育使中国学子成为了学习的机器,在这个水平和文凭不相等的当今社会,你有何感想?
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
近年来,市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除设置教育质量奖外
每年仅在教学设备的添置、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也远远高于许多周边城市,尤其是市区学校,基本上消灭了D级危房,实现了校校均有教学楼的目标。
但是,高大的教学楼并不是名校的标志,我们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因教学条件的改善而提高,相反却每年呈下降趋势。
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 均衡教育资源
a市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下的工夫可谓最大,曾一度受上级肯定,但a市群众对这方面的意见却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我们把公平教育理解成为“平均教育”。是因为我们在教育中否认了差异,或者说是:不敢面对差异。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6月28日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刘丹时说:“我认为,不仅应允许有差异,而且要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培养差异。教育不能因讲求公平而把人才削平。”
顾明远先生认为:“这个差异不是指客观环境造成的差异,而是讲人的个体差异引起的教育差异。”
顾明远先生说,教育公平是指为每个孩子提供入学机会的公平(包括选拔考试的公平),提供教育过程的公平(包括教育条件和师资),但并不能保证教育结果的公平,原因在于,人的天赋有差异,环境有差异。
他举例说明:普通孩子的智商在100左右,但有些孩子的智商可以达到130或者140;另外,每个孩子的智能特点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数学逻辑智能比较强,教育如何照顾到这种差异,就应“因材施教”。
“从社会本位来讲,也需要教育的差异。”他说,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多元人才需要教育来培养。因此,教育不能用一种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要提供学生多种选择,要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培养差异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特别要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
我们学校教育目前的做法好象是在将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式教育转化,但是我们忽视了大众式教育并非要完全拒绝精英们的存在。当一个学校多了一个高分数的学生,我们就会简单地认为这个学校是个好学校,这里的老师怎么怎么了不起,我们的领导就会在这里大做文章,惊呼:狼来了!紧接着校园中就 “听取哀声一片。”
有一把椅子,坐上去总摇晃。木匠就拿把锯子把着地的三条腿均锯掉了一截。后来发现还不稳,再锯;还不稳,再锯……,最终这把椅子变成了一块没有腿的木板。平了吗?没有,原来是地面不平。
“市教育局为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政策。譬如,均衡起始年级的师资力量。各校特别是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必须均衡师资力量,不允许出现任何形式的重点班,杜绝教育歧视,保证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这是我们在均衡教育资源的重要举措之一。“保证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但是,取消重点班就杜绝了教育歧视了吗?普通班里学生的成绩难道就一样高吗?分数高的学生难道就不“歧视”分数低的同学了吗?我道认为优差生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 “歧视”会更严重。实际上,我们每一个老师都知道,遇到好学生,谁都能够教育好,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关键不在硬件上(教学楼、教学设备),不在师资上,而在生源上。简单地取消重点班,既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更难保证教育的公平。
我们在拼命维持的教育公平实际上并不是教学硬件上的公平,主要是不愿看到我们的成绩比别人差,可是在分数面前,没有哪个人敢说自己是真正的胜利者,其中包括高考状元,他们只敢说是幸运者,因为再考一次根本没把握。所以,大多数甚至说所有学生都是失败者。既然是失败者,总要找原因,教育公平、重点班、分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多数人攻击的对象。
二、对名校的认识
“我们的创省级示范学校,原本想让它起到带头作用,没想到竟然是这个样子。”在中招市场上,我们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如是说。
这位领导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a市的省级示范学校不该有。或者是:a市省级示范学校招生方式有错误。
示范学校实际上就是重点中学的代名词,它到底该不该有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要借鉴其他地市和国外的情况,眼界就开了。郑州有、洛阳有、北京有、上海有,英国有、美国也有。当前,几乎中国的每个学生都知道北大、清华,你能说他们不该有吗?如果没有他们的话,我们很多尖端技术就无从谈起。你也许会说,这是大学,中小学不该有。可你想过没有,没有中小学,哪来的大学?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一直灌输着这样缺乏竞争的教育公平,到大学时很难想象他们能否会有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真担心到那时,他们会骂我们工作方法简单,做人过于虚伪。
再看一下我们的招生方式,小学生就近入学,出于安全考虑,无可厚非。假如,有学生住在两学校间,距离一样,是否可任意选择呢?答案肯定是“不允许”。到中学后,学生安全意识强了,可以出远门上学了,招生就更成问题了,这就出现了我们现在分校招生中一直惯用的“摇号”招生法。通俗点说就是:实属无奈,各凭运气吧!
事实上就一般情况而言,原本就不存在什么名校和普通学校,最好的学校应该是最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地方,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存在优秀生和差生。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当哪方面的人才过剩时竞争就会激烈些,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不就说明了这点吗?作为家长、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要过多地去承担知识的灌输角色,更要认真观察孩子,看他更适合在哪方面发展,为孩子找准人生的坐标。就象我们的手掌上的五根手指,有长有短,各有分工,你能说哪个作用大,哪个作用小?哪个是优秀手指,哪个是差手指吗?
就当前我们的均衡教育资源来看,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使落后的农村学校能够赶上城市发展水平高的学校,农村与城市如此,中西部同地区与先进地区也是如此,而不能有意阻碍其发展来换得所谓的均衡,这是教育的倒退,必将会受到历史谴责。
二、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很多人在谈到素质教育时自然而然地会同体、音、美学科进行联系,在介绍本单位素质教育发展情况时会展示出很多体、音、美竞赛的获奖证书、奖牌和在本地方的位次,认为获奖越多,越能说明素质教育搞得好。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也不断推波助澜,无形中造成了各种比赛泛滥,助长了社会浮躁的功利思想。各种培训漫天飞,家长逼,学生累,把更多孩子带入到另一个烦恼世界中。这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吗?它真的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了吗?我省是全国为数不多地将中招考试成绩计入总分的省份,有中招考生的家长,在中招考试前的体育加试中能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气氛,本来就睡眠不足的学生还要被体育老师领着没明没黑的练,这是不是在加重学生身体和负担?在此期间,很多老师在教室里当着学生面要求学生家长花钱跑关系、买分数,这是不是又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而且,这是不是还在变相地利用和助长应试教育呢?它真能改变孩子体重超标、视力下降的现状吗?我期待着这样一组数据来论证,而不是我们某些别有用心的“教育家”凭空想象和猜测。我个人认为,缺失了体、音、美教学称不上素质教育,但摆不正体、音、美教学的位置,更难搞好素质教育。
还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应该不考试,至少应该少考试,即使考试了,也不要排名,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成绩。我们来看一下黄全愈先生“ 多如牛毛的美国考试 ”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可实际上,美国学生经历的考试一点也不比中国学生少。
美国有很多经过审定的有权威的考试机构,像国内许多人都熟悉的TOEFL、GRE、GMAT等等考试,就是由大名鼎鼎的ETS(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教育考试服务”)这个非盈利性机构主持的。这些五花八门的考试机构根据不同的要求或测试重点,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考试。美国学生大概从小学三年级起,年年都至少参加一次这种由各种考试机构出题的考试。至于参加何种考试,由各个私立学校或者公立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决定。
下面是矿矿(我的儿子)在美国上学过程中,参加过的各种“统考”:
学前班———中心阅读考试;三年级———斯坦福成绩测试/OTIS-Lennon学校能力测试;四年级———俄亥俄四年级精熟测试;五年级———衣阿华基本技能考试;六年级———俄亥俄六年级精熟测试;七年级———衣阿华基本技能和认知能力考试;八年级———俄亥俄八年级精熟测试; STS高中入学分班考试;九年级———俄亥俄九年级精熟测试;十年级———成绩和精熟和认知能力考试……
除了小学一、二年级外,矿矿每一年都在学校的安排下,参加一次全国性或全州性的“统考”。
以矿矿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成绩报告单为例:共两页,第一页有3个表格,第一个表格是各项考试的成绩及同全国同类学生、全州同类学生相比较的信息。表格的右方是一个图例,从1%到100%,每10个数1个阶梯,孩子的成绩则在相应的区域用黑线标志出来。
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发达的美国不但要考试,而且考试还很频繁,考试不但排名,而且排得还很具体,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不是完全不要考试。相反,从近些年的高考情况来看,高考成绩同学生的能力基本成正比,应试教育不是罪魁祸首。
从我们现在的教育形势来看,反对考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认为着是在自欺欺人,因为就目前的社会体制下,高考是不可能取消的,考试是学生最终必须面对的,取消考试的做法,只能是把困难留给了明天,属于一种逃避行为。
我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我们的家长应该从一个高层面上认识考试,在考题设置上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完全抛弃的偏、难、繁、重的传统模式。
就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我认为还是高考指挥棒在起着导向作用,但完全归罪于高考,也的确冤枉,真正陷我们于困境并且难以自拔的应该是我们当前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欧美发达国家,从事不同职业的平均收入大体相等,但我国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加快,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职位,竞争者多达50:1,其中,一个职位千人竞争的共有5个,试问:有几个孩子的家长是非要把孩子培养成伟人或科学家的?大多数人的愿望其实还是为了生存。因此,我认为在就业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之前,要取缔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犹如痴人说梦。
四、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错位
教育之所以倍受关注,是由于时间是一维性的,童年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孩子如果错过了学校教育这个最佳的学习时段,将有损其一生发展。高考改革方面一直难以痛下决心,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如果稍有不慎,影响的将是一代人。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做出没项决定的时候要征求大多数学生、家长、老师和相关专家的意见,要考虑是否符合本地区实际,要坚决杜绝“跟风”行为。
承担政府职责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处理教育改革方面要经常检查在行使权利的同时,是否有不到位和越位情况发生。
不到位现象主要主要表现在《教育法》的执行和落实上。做为教育主管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要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保障教师工资、选拔学校领导、监督学校管理、制止教育乱收费、严把教师准入关等方面,因为这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教育工作的难点,搞好了这几点,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目前在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现象。全市教师没有略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学校领导任用机制混乱,缺乏必要的监督,对校长的考核制度形同虚设;学校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财务公开线条过于笼统、粗诳,容易隐藏弊端;教师队伍管理混乱,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没有形成,教师招聘黑幕重重,许多真正优秀师范毕业生被拒绝在教师职业之外,相反还有许多不能胜任教育工作反而混进教师队伍;学校管理者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素质教育开展;部分教师道德水准低下,存在对学生吃、拿、卡、要现象和收费补课行为……。
越位现象表现在过多地干预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比如:学校如何分班、如何安排班主任、如何安排任课教师等,一个全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你能熟悉每个学校教师的情况吗?你道听途说的消息就一定准确吗?把一个学校教导处的工作都做了,你想能够作好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