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电影,是行业内一直有不断争议的话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他牛?
姜文的电影十年前初看时不懂,十年后再次品味依然无法理解。有人曾说姜文的电影就像是语文的某种阅读理解,通篇看下来是一篇爽文,但一看题目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不得不说,姜文不管在演员行列还是导演圈里都是一个极具个人风格的人,爱他的人会为之疯狂,不爱的人则不以为然。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姜文的电影中有许多埋梗的地方需要观众去自我发现自我体会。现在很多的电影或者台词十分的直白,很多观众一看就能明白电影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而姜文的电影却不其然。所以对于姜文的电影来说,懂梗的人看懂了则会觉得电影十分的有质感,而不懂梗的人则看的云里雾里捉摸不透。
2. 姜文电影中具有许多“隐喻”和“致敬”。比如说张麻子与汤师爷关于惊喜的翻译片段则是引用1962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有关中苏建立联合舰队的谈判中的对话。这些台词有趣的点不在于他引经据典而是即使不懂背后的含义,仍然会有惊喜所在。这样的台词可以带来戏剧冲突,同时隐喻和致敬也能使观众更加了解过去的历史。同时,这样的台词不是为了隐喻而隐喻,而是能达到一个雅俗共享的作用,使本身明白的观影人能够对电影内容入木三分,不懂背后含义的人也能够找到亮点。
3. 姜文的电影充满着少年般的荷尔蒙。姜文虽然已年过半百,但是身上却依旧留有少年般未被雕琢的天性,换句话说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被驯化了,从多数人来看少数人,大部人都觉得那一小部分人是不正常的,而世界恰恰是这一小部分人引领改变的,因为他们不甘于束缚,不甘于平庸,敢于打破条条框框。他的电影也是如此。他风格是独树一帜的。电影讲的就是他自己的主观感受。所以说解读他的电影非常容易过度解读。他自己也是这样说的。尽管他讲的电影不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姜文说自己拍的电影是一种意境。所以也不要期待他到底讲的什么。
4. 姜文个人极具爱国主义。姜文是一个极具个人风格的人,性格爱憎分明的极其明显,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环境的熏陶下使得他对于政治历史问题十分关注。对于早期电影《鬼子来了》的拍摄,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不怎么主流的电影,他却说道:“这部电影不仅要重现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暴行,更要起着一种警世的责任与担当。”由此可见,姜文对于日本的厌恶之深切,同时也愿意用电影承担起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