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那这个南阳到底是在哪个地方?
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就是现在的南阳市,简称宛,是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两汉至三国时期西汉时期南阳依然是全国重要的冶铁基地,有朝廷管理的工场,亦有私人经营的工场,尤以世代以冶铁为业的孔氏家族较为有名,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大力调整财政政策,任用孔仅为大农丞,负责管理盐铁事务。中央政府在南阳设置工官、铁官,工官制作金、银、铜、漆器,铁官生产各种铁器。这两个部门的生产者,据统计有47547户,足见南阳手工业的兴盛。
现今南阳各地,保留着的冶铁遗址都是历史的见证。汉代南阳商业发达,宛城以南阳郡府所在,与当时的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合称五都。新莽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绿林军中的新市兵和平林兵拥刘玄为更始帝,在南阳城南的淯水之滨设坛登基,改元“更始”。
其后,刘秀凭云台二十八将和南阳的财力最终重整天下,奠基洛阳,建立了东汉,南阳达到其历史顶峰—成了东汉王朝三都之一的南都,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第二大都市。当时,南阳的名门望族甚多,并支配当地社会的发展。
汉魏之际,因社会矛盾加剧,南阳发生大规模的动乱。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张曼成在南阳起兵,攻占宛城,杀掉南阳太守,震惊朝廷,朝廷开始全力镇压。起义军的首领张曼、赵弘、韩忠、孙夏先后战死于宛城,黄巾军最后在南阳以失败告终。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宛城作为黄巾起义的一个中心地区,经历激战,遭受严重的破坏。
黄巾之乱失败后,南阳成为军阀争夺的要地。先是刘表坐镇荆州,以南阳为北方门户。次有张绣盘踞南阳,表面上与刘表联合。再有曹操血战宛城,最后接受张绣投降。正是这段时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提出著名的“千古一策”,为刘备占据荆州,进而夺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提供了一套经国方略。曹魏重臣司马懿也曾屯兵宛城。
诸葛亮出山时说他来自于南阳,可是经考证现在的南阳不可能是古时候诸葛亮所说的南阳,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所说的南阳应该就是现在的湖北襄阳。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理论家。他的才识、谋略享誉古今,在历代的小说和戏剧中更是被刻画成神机妙算的伟大军师。不仅他成名后的故事家喻户晓,连他在青年时期的事迹也颇受关注。
诸葛亮向刘备上呈的《前出师表》中曾经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年轻时的身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大概诸葛亮也没想到,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引起了千百年来对他躬耕之地的不懈争论。
“躬耕于南阳”这句话本来已经说得够明白了,南阳就是诸葛亮年轻时耕地的所在,可是偏偏有人考证说,古南阳非今南阳,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处是在现在的襄阳。两“阳”说并起,必然一真一假,到底哪个“阳”才是诸葛亮年轻时候的处所呢?
诸葛亮更像是襄阳人士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徐州琅琊阳都人。因战乱随自己的叔叔诸葛玄来到荆州,之后隐居于此,而历史中诸葛亮的人际网络来看,诸葛亮更像是襄阳人士而非南阳人士,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二人的司马徽先生,当时也正客居于襄阳。其次当年诸葛玄投奔之人是身处襄阳的刘表,当时的宛城正是张绣所控制的地方,因此也应该是奔襄阳而去。还有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襄阳望族,自己也娶妻襄阳黄氏,一家子都在襄阳。
几乎所有的朋友圈在襄阳,所有的政治联姻关系也在襄阳,诸葛亮怎么就和南阳搭上了边呢?即然从诸葛亮的生活周边无法解答,那我们只能来看地缘关系了。
南阳应该指的就是襄阳南阳市在东汉末年叫什么名字呢?据《资治通鉴》记载:"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
但在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中,明确记载了其的躬耕地为南阳。作为三国时期著名地理学家的诸葛亮,不会分辨不清宛城与南阳。所以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的"躬耕于南阳",不会是三国时期的宛城,自然也不会是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市。
而且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诸葛亮也不会居住在南阳。因为演义曾说诸葛亮"足不出户即可知天下之事。"那么消息的传递又是依靠的谁呢?自然是喜欢游历天下的几位好友了。
而他的好友中,水镜先生、庞德公、庞统等人又基本都居住在襄阳,那么诸葛亮如果居住在南阳,又怎会与他们保持如此密切的联络呢?所以说诸葛亮的居住地,离他们几位应该不会太远。
且有史料记载:"草庐在襄阳者为真,在南阳者赝哉!玄德屯军新野三顾孔明者,实在隆中,非今所称在南阳西南七里者,故曰赝也。"
你觉得是诸葛亮说错了,还是南阳另有所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