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考试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2章 “欺骗”大脑的方法
2-1无论是谁都会忘记
人脑究竟是以怎样的速度忘记信息的呢?
首先,请大家背诵以下几组由 3 个字母组成的音节。
(YUM)(KOS)(KES)(TOH)(SOB)(BEX)(TAR)(KUW)(MIY)(JAS)
虽然这 10 组音节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也请大家认真背诵,我们会在之后进行测试。在背诵时请注意两点:第一是不要使用谐音记忆等方法,而是将其死记硬背下来;第二是从记住这些音节到测试开始,在此期间绝对不要复习。
“遗忘曲线”直观地呈现音节是以怎样的速度被忘记的。
实验表明,人脑并不是匀速忘记信息的,,最容易忘记的时间恰巧是刚刚记住的时候——在记住信息后的 4 小时内,我们会一口气忘记大约一半的内容。但在此之后,剩余的记忆却能维持较长时间,它们是逐渐被忘记的。
所以,当考试迫在眉睫时,与其前一天晚上彻夜苦读、临阵磨枪,还不如考试当天早上早起努力,这样到考试时记住的东西可能还会更多一些。根据遗忘曲线可知,如果不是考试前 4 小时以内记住的内容,那么在考试开始时就已经忘掉一大半了。
2-2好方法?坏方法?
什么情况会导致记忆较快消失呢?
最容易导致原有的记忆提前消失的活动,就是添加新的记忆,也就是指将知识一股脑地硬塞进大脑中。如果往脑中塞入了过量的信息,我们记忆的效果就会变差,因为人脑一次能记住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像这种新记忆和旧记忆互相影响的现象就叫作“记忆的干扰”。
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个记忆片段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毫无关联的。相反,它们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时它们互相抑制,有时它们又互相合作以得到巩固。
因此,错误的记忆方法,比如毫无准备地将大量知识塞入脑中,就会导致记忆消失,或者使记忆变得混乱、模糊不清,进而造成失误。
就学习方法而言,既有遵循人脑规则的好方法,也有违背人脑规则的坏方法。无视人脑规则、完全乱来的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有时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那样的话,还真不如不学习了。
对于考试而言,学习了多少知识的确很重要,但它并不会决定最终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学习的质量”如何。方法不同,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经验谈/高效率的英语单词记忆法
1. 挑选里面有一半单词都认识的书,用大号字体表示词目、设计得十分醒目的版式。
(维持热情)
2. 按照每天背诵两页的计划,在书页左上角的空白处写上应该背诵这一页的日期,如果完成了计划就在该日期上画圈。一天之中会背 3 次单词,每次间隔 8 小时,只有在睡前才背诵新单词。在上学和放学时,会在通勤车上复习前一天晚上临睡前背诵的新单词。
(要求不要太高,维持热情)
结果:我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学习,到暑假时正好把单词书背完一遍。在暑假中我还用随书附赠的 CD 进行了总复习。
进入第二学期后,英语课上出现的单词有 95% 我都认识。当然,如果遇到结构很复杂的句子,我还是会停顿一下,但是仅凭词汇量的优势,我也能抓住句子的梗概。因为几乎不用翻词典,我的阅读速度也渐渐提升了很多。
2-3反复记忆的效果
实验可知,错误的学习方法会加快遗忘速度或导致记忆混乱。怎样能让遗忘曲线的倾斜程度变得缓和一些,也就是怎么做才能让已经记住的信息不容易被忘记?复习!
背过的音节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仍然存在于脑中,保存在无意识的世界里,只不过它们属于潜在的痕迹,所以才无法被我们想起来。
当我们反复记忆时,这些潜在痕迹就会悄无声息地帮助我们记住知识,从而提高考试成绩。所以说,反复记忆会让我们看起来像是记忆力提高了。复习可以降低我们忘记知识的速度。
经验谈/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人们常说高二是容易陷入萎靡与消沉的阶段。可能的确是这样吧,高二的学生们总是会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所谓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思考很有可能是一个脱离儿童时期、确立自我意识的重要心理过程,但由此对现状和未来充满绝望从而失去学习热情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有人能找到人生目标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反过来想,高二这个充斥着各种不稳定因素的阶段,也正是最能在学习能力上和他人拉开差距的时期。
2-4蛮干终究是徒劳
复习时需要注意的三点:
第一点复习的时机:1个月以内。
潜在记忆的保存时间只有 1 个月左右。海马体是对进入人脑中的信息进行审查的工厂。信息的种类不同,能停留在这家工厂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大概只有 1 个月左右。海马体会在 1 个月内分类整理这些信息,判定哪些是应该进入大脑皮质的必要信息。
因此,那些间隔了 1 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才去复习的知识,对于海马体来说和新学习的知识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如果在 1 个月以内多次复习相同的知识,海马体就会产生错觉,做出判断:“短短 1 个月内竟然看到了这么多次!这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吧。”
另外,在首次复习中输送进海马体的信息越多,成功“欺骗”海马体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在复习时也要像初次学习那样用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动笔写、出声读,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感官。这样一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传达的信息都会对刺激海马体起到积极作用。
结合海马体的性质,建议大家按照如下计划展开复习。
第 1 次复习:学习后的第 2 天
第 2 次复习:第 1 次复习 1 周后
第 3 次复习:第 2 次复习 2 周后
第 4 次复习:第 3 次复习 1 个月后
以上计划将复习分为 4 次,每次复习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整个计划在约两个月内完成。通过这样的复习方法,海马体会将信息判定为必要信息,并允许它们进入大脑皮质。我认为这样做足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没有必要再复习更多次。
第二点:复习的内容
复习同样的内容才有效果。所记内容一旦改变,复习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还会
因此造成记忆的干扰,导致成绩下降。因此,重复学习同样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不 然怎么能称之为“复习”呢?
2-5人脑更重视输出
第三点:脑更重视输出而不是输入
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涌进人脑中,人脑不可能把所有信息都一一记住,所以必须从中挑选出应该记住的信息。那么,人脑判断哪些信息该记住、哪些信息不用记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标准就是“复习的次数”,但这并不意味着向大脑多次输入信息就是上上之策。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海马体产生错觉,误以为短时间内多次输入的信息一定是必须记住的重要信息。站在海马体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得出这种判断:“这个信息竟然会被如此频繁地调用,看来必须要记住它才行。”
所以,相对于填鸭式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效率更高。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输入,输出便无从谈起。但是,要说脑更重视哪一方,那绝对就是输出了。因为人脑的模式是“输出依赖型”。
总结:
1.所有人都会忘记,人的记忆在4个小时内会忘记一半。
2.不能超量使用大脑。在之前学习的内容没有完全记住前,不要学太多的内容。
3.学习内容有计划,每次不要太多,制定两个月内四次的复习计划,对同一内容进行
反复复习。
4. 每次复习要手写,嘴念,重要的是输出。
组块化记忆法:对于学习来说,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如,853972641,记成853-972-641
2-1无论是谁都会忘记
人脑究竟是以怎样的速度忘记信息的呢?
首先,请大家背诵以下几组由 3 个字母组成的音节。
(YUM)(KOS)(KES)(TOH)(SOB)(BEX)(TAR)(KUW)(MIY)(JAS)
虽然这 10 组音节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也请大家认真背诵,我们会在之后进行测试。在背诵时请注意两点:第一是不要使用谐音记忆等方法,而是将其死记硬背下来;第二是从记住这些音节到测试开始,在此期间绝对不要复习。
“遗忘曲线”直观地呈现音节是以怎样的速度被忘记的。
实验表明,人脑并不是匀速忘记信息的,,最容易忘记的时间恰巧是刚刚记住的时候——在记住信息后的 4 小时内,我们会一口气忘记大约一半的内容。但在此之后,剩余的记忆却能维持较长时间,它们是逐渐被忘记的。
所以,当考试迫在眉睫时,与其前一天晚上彻夜苦读、临阵磨枪,还不如考试当天早上早起努力,这样到考试时记住的东西可能还会更多一些。根据遗忘曲线可知,如果不是考试前 4 小时以内记住的内容,那么在考试开始时就已经忘掉一大半了。
2-2好方法?坏方法?
什么情况会导致记忆较快消失呢?
最容易导致原有的记忆提前消失的活动,就是添加新的记忆,也就是指将知识一股脑地硬塞进大脑中。如果往脑中塞入了过量的信息,我们记忆的效果就会变差,因为人脑一次能记住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像这种新记忆和旧记忆互相影响的现象就叫作“记忆的干扰”。
存在于人脑中的一个个记忆片段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毫无关联的。相反,它们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时它们互相抑制,有时它们又互相合作以得到巩固。
因此,错误的记忆方法,比如毫无准备地将大量知识塞入脑中,就会导致记忆消失,或者使记忆变得混乱、模糊不清,进而造成失误。
就学习方法而言,既有遵循人脑规则的好方法,也有违背人脑规则的坏方法。无视人脑规则、完全乱来的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有时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那样的话,还真不如不学习了。
对于考试而言,学习了多少知识的确很重要,但它并不会决定最终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学习的质量”如何。方法不同,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经验谈/高效率的英语单词记忆法
1. 挑选里面有一半单词都认识的书,用大号字体表示词目、设计得十分醒目的版式。
(维持热情)
2. 按照每天背诵两页的计划,在书页左上角的空白处写上应该背诵这一页的日期,如果完成了计划就在该日期上画圈。一天之中会背 3 次单词,每次间隔 8 小时,只有在睡前才背诵新单词。在上学和放学时,会在通勤车上复习前一天晚上临睡前背诵的新单词。
(要求不要太高,维持热情)
结果:我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学习,到暑假时正好把单词书背完一遍。在暑假中我还用随书附赠的 CD 进行了总复习。
进入第二学期后,英语课上出现的单词有 95% 我都认识。当然,如果遇到结构很复杂的句子,我还是会停顿一下,但是仅凭词汇量的优势,我也能抓住句子的梗概。因为几乎不用翻词典,我的阅读速度也渐渐提升了很多。
2-3反复记忆的效果
实验可知,错误的学习方法会加快遗忘速度或导致记忆混乱。怎样能让遗忘曲线的倾斜程度变得缓和一些,也就是怎么做才能让已经记住的信息不容易被忘记?复习!
背过的音节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仍然存在于脑中,保存在无意识的世界里,只不过它们属于潜在的痕迹,所以才无法被我们想起来。
当我们反复记忆时,这些潜在痕迹就会悄无声息地帮助我们记住知识,从而提高考试成绩。所以说,反复记忆会让我们看起来像是记忆力提高了。复习可以降低我们忘记知识的速度。
经验谈/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人们常说高二是容易陷入萎靡与消沉的阶段。可能的确是这样吧,高二的学生们总是会从各种角度去思考所谓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思考很有可能是一个脱离儿童时期、确立自我意识的重要心理过程,但由此对现状和未来充满绝望从而失去学习热情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有人能找到人生目标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反过来想,高二这个充斥着各种不稳定因素的阶段,也正是最能在学习能力上和他人拉开差距的时期。
2-4蛮干终究是徒劳
复习时需要注意的三点:
第一点复习的时机:1个月以内。
潜在记忆的保存时间只有 1 个月左右。海马体是对进入人脑中的信息进行审查的工厂。信息的种类不同,能停留在这家工厂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大概只有 1 个月左右。海马体会在 1 个月内分类整理这些信息,判定哪些是应该进入大脑皮质的必要信息。
因此,那些间隔了 1 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才去复习的知识,对于海马体来说和新学习的知识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如果在 1 个月以内多次复习相同的知识,海马体就会产生错觉,做出判断:“短短 1 个月内竟然看到了这么多次!这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吧。”
另外,在首次复习中输送进海马体的信息越多,成功“欺骗”海马体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是说,在复习时也要像初次学习那样用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动笔写、出声读,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感官。这样一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传达的信息都会对刺激海马体起到积极作用。
结合海马体的性质,建议大家按照如下计划展开复习。
第 1 次复习:学习后的第 2 天
第 2 次复习:第 1 次复习 1 周后
第 3 次复习:第 2 次复习 2 周后
第 4 次复习:第 3 次复习 1 个月后
以上计划将复习分为 4 次,每次复习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整个计划在约两个月内完成。通过这样的复习方法,海马体会将信息判定为必要信息,并允许它们进入大脑皮质。我认为这样做足以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没有必要再复习更多次。
第二点:复习的内容
复习同样的内容才有效果。所记内容一旦改变,复习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还会
因此造成记忆的干扰,导致成绩下降。因此,重复学习同样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不 然怎么能称之为“复习”呢?
2-5人脑更重视输出
第三点:脑更重视输出而不是输入
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涌进人脑中,人脑不可能把所有信息都一一记住,所以必须从中挑选出应该记住的信息。那么,人脑判断哪些信息该记住、哪些信息不用记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标准就是“复习的次数”,但这并不意味着向大脑多次输入信息就是上上之策。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海马体产生错觉,误以为短时间内多次输入的信息一定是必须记住的重要信息。站在海马体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得出这种判断:“这个信息竟然会被如此频繁地调用,看来必须要记住它才行。”
所以,相对于填鸭式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效率更高。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输入,输出便无从谈起。但是,要说脑更重视哪一方,那绝对就是输出了。因为人脑的模式是“输出依赖型”。
总结:
1.所有人都会忘记,人的记忆在4个小时内会忘记一半。
2.不能超量使用大脑。在之前学习的内容没有完全记住前,不要学太多的内容。
3.学习内容有计划,每次不要太多,制定两个月内四次的复习计划,对同一内容进行
反复复习。
4. 每次复习要手写,嘴念,重要的是输出。
组块化记忆法:对于学习来说,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如,853972641,记成853-972-64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