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6章思维和智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要讲解第6章思维和智力这一章,这一章一共有5个小节组成,相比前面几章,知识点没有那么琐碎哈。第一小节讲的是思维的组成部分,核心概念是:思维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用用从感觉情绪记忆方面获得的信息来创造和操控,注意概念表象,图示和脚本这样的心理表征。生活中我们大脑中存既有的图式和脚本能够帮助我们预料会发生什么,通常也会左右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第二小节讲的是善于思考的人都具有哪些能力?善于思考的人不仅掌握了被称为算法和启发式的有效思考策略,还知道如何规避在问题解决和决策时会遇到的障碍。
第3节第4节主要讲的是智力的测量方法和智力的种类,第5小节是讲心理学家如何解释不同群体的智商差异。
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大家如果对345小节比较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书啊,这里就不做重点讨论了哈。我个人觉得,即便是一个智力一般的人,如果他的社会阅历足够丰富的话,他也比一个智力优秀但是社会经验相对单一的人发展会好很多。这一点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以连麦的方式或者文字的形式来探讨一下。
李克富老师的系列培训,系统讲解心理入门常识与意识,但是贯穿其中的却是思维训练意识,不以知识讲解为目标,完全以启发引导心动行动为宗旨,我认为这正是学习的重点。
一般来说,我们把思维方式分为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横向思维呈现宽度,类比与联想
心理问题的出现,与自我注意力狭窄有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固着于某一点,单一线性思维特点比较明显。
在咨询中,通过拓宽横向思维,目的是启发引导求助者看到自己的人格特点,处事方式,看到自己的问题,进而思考自己在其他方面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横向思维一般用来找心理问题原因,咨询技能教科书给出了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简单归纳为内因和外因。
李可富老师总结的关于对症状诊断问句“BASIC-ID”技术,可以视为横向思维,即从行为、情绪、感受、意象、认知、人际关系、身体及用药等方面寻找求助者问题出现的方向。
横向思维在生活中使用更加广泛,比如我们在写作、演讲的时候,会用到类比、联想、横向比较等手法将类似的到各种情形罗列出来,说明一个观点,启发读者和听众进行内在思考;横向比较人、事、物,激发受众的动力。
纵向思维呈现深度,时间与发展
如果说横向思维类似不断开挖很多口井,纵向思维则是深挖一口井,打破砂锅问到底。
从时间角度看纵向思维,比如求助者的归因,可以从“素因、诱因、维持因”等方面来分析。素因特指个体早期生活经历,包括家庭亲子关系,诱因是引发困惑的过去事情,维持因是让问题和症状保持下来的各种当下因素。
一般来说来,讨论素因、诱因只是解释,无法改变现实。所以对维持因的讨论才有意义。比如一个成年人认为被母亲控制,其实真实现状还包括求助者对母亲的依赖。作为一个经济能独立的成年人,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那么他为什么觉得痛苦而不去努力改变,一般会是因为潜意识不愿改变才导致现状一直持续,他不想放弃既得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什么都想要。讨论这些可改变的因素才有意义。
纵向思维还类似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利用奖惩后果来促使行为的增加或减少,也就是表现为强化。
批判性思维呈现高度,目的与需要
能用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思考问题,就形成思考平面,可应对许多常见问题,但是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比如看到有人不断挖井,把一口井挖得特别深,要问问挖井的目的是什么,在这里挖井是合适的吗?
这就是说处理问题时,要牢牢把握目标和需要,否则南辕北辙,出力不讨好。
比如个案中,要讨论众多烦恼中需要解决什么,最急迫的是什么,围绕什么问题讨论,换句话说,对方最想要满足的是什么。
“人际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按照自己想要的去满足别人,去做事情,这看似很好了,可是还不够,想要助人自助,想要人际和谐,还必须使用“人际白金法则”。
这个白金法则就是按照别人想要的去满足别人,也就是“满足对方的需要”,这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你做了什么不重要,你是否满足了对方需要才重要”。
批判性思维核心就是反自我中心主义,反思各种人性特有傲慢与偏见,在人际关系问题中,要思索“我做的究竟是别人想要的还是自己想要的”,围绕需要做文章,而不是率性而为。
横向思维是看到眼前各种关系,纵向思维是就当下问题分析各种原因,而批判性思维则是把握问题呈现的目的与意义,我们付出努力是否围绕目标和需要进行。
用坐标系来表达,纵横成面,加上批判性思维高度,宽、深、高全具备,才是立体、全面的思维系统。
用挖井作比喻,就是横向思维在挖许多口井,纵向思维不断下挖一口井,批判性思维检视挖井符合需要否。
横向思维是横断面,使用类比、联想、关系、联系等技术,看到各种现象,拓宽视野;纵向思维是纵断面,使用强化、发展、时间、原因等技术,看到根源变化,深入启发;批判性思维是海拔水平面剖面图,使用质疑、矛盾、辩证、人性等技术,看到目的所在,满足需要。
我们要去努力做立体思维的人,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而不是局限于一点一线一面。
心理培训,根本要义是思维训练。培训不是知识的传授,更多是思维意识的培养。李老师多次强调:“一个心理工作者应该突破两点:一是突破视听屏障,二是突破语言屏障。”
语言是交流工具,如同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千万不要把手指当作月亮。语言会隔离情感,假设没有语言会如何表达情感呢?会走到身边,抱抱,亲亲,送花,有了语言就简化成三个字“我爱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正是语言的存在,让我们和真实隔离开来,本有的情感也因这种隔离而淡化或消失。”
具体到心理咨询,理解求助者时候,关于语言障碍注意三点:一、求助者描述的不是真实,二、描述是讲故事,三、识别语言隔离情感。
通过知识点学习,我们理解来视觉听觉是大脑产生的心理现象,颜色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大脑创造的。“看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
声音是声波传输到大脑创造的心理现象。通过学习知识,我们知道了感觉是创造。
感觉的津巴多定义,“我们将感觉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被激活的感受器(如眼睛或耳朵)创造某种神经信息模式的过程,这种神经信息模式在脑中代表了相应的外部刺激,并且能够启动这种外部刺激的初期体验。”
“你感觉到的一切,不是一种原生态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通俗地讲,声音、色彩等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你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理解知觉是换能。学习理解这些知识是为了什么呢?
拓展思维后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一是灵活些,不要太固执,“不能太实”。这是说别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人家说的做的只是表面,不要被直接言行迷惑。
理论依据可以用因果关系解释,我们都努力发现事物规律,找出因果性,总以为自己找到的就是绝对正确的因果关系,其实在心理世界上,真的没有绝对化因果关系,有的只是相关性。
比如同一个老师教授孩子,班级成绩一定有好坏,这是认知差异。同一个事情发生,每个人情绪反应不会相同。同样是接受要求去工作,如何做与最后结果一定不一样。
二是轻松些,不要太完美,“热爱丢脸”。焦虑情绪很多人都有,这涉及完美主义,把社会要求内化为自我要求,达到苛刻程度。
表现就是遇到不顺事情感觉糟糕至极,有着灾难化想法,就像人家说的“自己吓唬自己”。其实,这和绝对化因果理念一样,也是绝对化的固执于目标,所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三是人性化些,就是培养点人文情怀。无论作为普通人还是专业咨询师,要有深刻情感体验,接受自己的情感,方可理解别人感受,也就是道德情感培养很重要。这里说的人性化,用伟人话说就是“严肃、紧张、团结、活泼”,幽默些,自嘲些,接受自己犯错失误出洋相的事情,不要事事都搞得如临大敌一般,否则心理岂能不出问题呢。
我发现李老师推荐的需要看100遍的许又新教授《心理治疗基础》,解决所有所有心理冲突的共同法宝就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际关系导致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表现为心理冲突,有了心理冲突出现防御机制缓解痛苦,心理冲突同时还表现为外在行为,最后问题解决归纳到适应与调节。所以我们拓展思维的核心检验标准是:能够处理好重要的人际关系,内心没有强烈的心理冲突。
在第二小节里,我比较感兴趣的“如何成为一名专家”这一段。书上说支持性的环境氛围和良师益友会给你提供帮助,除此以外就靠学习和练习了,然而不要仅仅关注于细节,学习你所从事的领域中的重要图式和问题解决策略,也会有很有益处。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在参加新阳光心理培训过程中的受益。通过新阳光,我收获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新阳光的各位老师,一起参加训练营的小伙伴,然后又有幸结识了《心理治疗基础》读书小组的各位老师和小伙伴。还有一起深度暴露的写作营小伙伴,大家在结营仪式上都像认识很久的老朋友,聚会时大家积极参加抢答的场景至今深深印在脑海里。正是由于这些美好的图式存在脑海中,所以有一天在群里就春燕老师发出的津巴多读后感进行讨论的时候,我和魏伟老师提议再组建一次津巴多读书群,得到了大多数小伙伴的呼应,最后在大力老师强大的行动力推动下,成就了这次读书小组。我个人感觉啊,可能是设置的原因,这一次的读书小组,大家的互动频率和上一次《心理治疗基础》比起来就要差很多。下一次我们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是不是要重点总结一下上一次的成功经验。
第二小节讲的是善于思考的人都具有哪些能力?善于思考的人不仅掌握了被称为算法和启发式的有效思考策略,还知道如何规避在问题解决和决策时会遇到的障碍。
第3节第4节主要讲的是智力的测量方法和智力的种类,第5小节是讲心理学家如何解释不同群体的智商差异。
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大家如果对345小节比较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书啊,这里就不做重点讨论了哈。我个人觉得,即便是一个智力一般的人,如果他的社会阅历足够丰富的话,他也比一个智力优秀但是社会经验相对单一的人发展会好很多。这一点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以连麦的方式或者文字的形式来探讨一下。
李克富老师的系列培训,系统讲解心理入门常识与意识,但是贯穿其中的却是思维训练意识,不以知识讲解为目标,完全以启发引导心动行动为宗旨,我认为这正是学习的重点。
一般来说,我们把思维方式分为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横向思维呈现宽度,类比与联想
心理问题的出现,与自我注意力狭窄有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固着于某一点,单一线性思维特点比较明显。
在咨询中,通过拓宽横向思维,目的是启发引导求助者看到自己的人格特点,处事方式,看到自己的问题,进而思考自己在其他方面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横向思维一般用来找心理问题原因,咨询技能教科书给出了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简单归纳为内因和外因。
李可富老师总结的关于对症状诊断问句“BASIC-ID”技术,可以视为横向思维,即从行为、情绪、感受、意象、认知、人际关系、身体及用药等方面寻找求助者问题出现的方向。
横向思维在生活中使用更加广泛,比如我们在写作、演讲的时候,会用到类比、联想、横向比较等手法将类似的到各种情形罗列出来,说明一个观点,启发读者和听众进行内在思考;横向比较人、事、物,激发受众的动力。
纵向思维呈现深度,时间与发展
如果说横向思维类似不断开挖很多口井,纵向思维则是深挖一口井,打破砂锅问到底。
从时间角度看纵向思维,比如求助者的归因,可以从“素因、诱因、维持因”等方面来分析。素因特指个体早期生活经历,包括家庭亲子关系,诱因是引发困惑的过去事情,维持因是让问题和症状保持下来的各种当下因素。
一般来说来,讨论素因、诱因只是解释,无法改变现实。所以对维持因的讨论才有意义。比如一个成年人认为被母亲控制,其实真实现状还包括求助者对母亲的依赖。作为一个经济能独立的成年人,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那么他为什么觉得痛苦而不去努力改变,一般会是因为潜意识不愿改变才导致现状一直持续,他不想放弃既得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什么都想要。讨论这些可改变的因素才有意义。
纵向思维还类似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利用奖惩后果来促使行为的增加或减少,也就是表现为强化。
批判性思维呈现高度,目的与需要
能用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思考问题,就形成思考平面,可应对许多常见问题,但是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比如看到有人不断挖井,把一口井挖得特别深,要问问挖井的目的是什么,在这里挖井是合适的吗?
这就是说处理问题时,要牢牢把握目标和需要,否则南辕北辙,出力不讨好。
比如个案中,要讨论众多烦恼中需要解决什么,最急迫的是什么,围绕什么问题讨论,换句话说,对方最想要满足的是什么。
“人际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按照自己想要的去满足别人,去做事情,这看似很好了,可是还不够,想要助人自助,想要人际和谐,还必须使用“人际白金法则”。
这个白金法则就是按照别人想要的去满足别人,也就是“满足对方的需要”,这就是心理学家常说的,“你做了什么不重要,你是否满足了对方需要才重要”。
批判性思维核心就是反自我中心主义,反思各种人性特有傲慢与偏见,在人际关系问题中,要思索“我做的究竟是别人想要的还是自己想要的”,围绕需要做文章,而不是率性而为。
横向思维是看到眼前各种关系,纵向思维是就当下问题分析各种原因,而批判性思维则是把握问题呈现的目的与意义,我们付出努力是否围绕目标和需要进行。
用坐标系来表达,纵横成面,加上批判性思维高度,宽、深、高全具备,才是立体、全面的思维系统。
用挖井作比喻,就是横向思维在挖许多口井,纵向思维不断下挖一口井,批判性思维检视挖井符合需要否。
横向思维是横断面,使用类比、联想、关系、联系等技术,看到各种现象,拓宽视野;纵向思维是纵断面,使用强化、发展、时间、原因等技术,看到根源变化,深入启发;批判性思维是海拔水平面剖面图,使用质疑、矛盾、辩证、人性等技术,看到目的所在,满足需要。
我们要去努力做立体思维的人,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而不是局限于一点一线一面。
心理培训,根本要义是思维训练。培训不是知识的传授,更多是思维意识的培养。李老师多次强调:“一个心理工作者应该突破两点:一是突破视听屏障,二是突破语言屏障。”
语言是交流工具,如同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千万不要把手指当作月亮。语言会隔离情感,假设没有语言会如何表达情感呢?会走到身边,抱抱,亲亲,送花,有了语言就简化成三个字“我爱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正是语言的存在,让我们和真实隔离开来,本有的情感也因这种隔离而淡化或消失。”
具体到心理咨询,理解求助者时候,关于语言障碍注意三点:一、求助者描述的不是真实,二、描述是讲故事,三、识别语言隔离情感。
通过知识点学习,我们理解来视觉听觉是大脑产生的心理现象,颜色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大脑创造的。“看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
声音是声波传输到大脑创造的心理现象。通过学习知识,我们知道了感觉是创造。
感觉的津巴多定义,“我们将感觉简单地定义为一种被激活的感受器(如眼睛或耳朵)创造某种神经信息模式的过程,这种神经信息模式在脑中代表了相应的外部刺激,并且能够启动这种外部刺激的初期体验。”
“你感觉到的一切,不是一种原生态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通俗地讲,声音、色彩等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你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理解知觉是换能。学习理解这些知识是为了什么呢?
拓展思维后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一是灵活些,不要太固执,“不能太实”。这是说别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人家说的做的只是表面,不要被直接言行迷惑。
理论依据可以用因果关系解释,我们都努力发现事物规律,找出因果性,总以为自己找到的就是绝对正确的因果关系,其实在心理世界上,真的没有绝对化因果关系,有的只是相关性。
比如同一个老师教授孩子,班级成绩一定有好坏,这是认知差异。同一个事情发生,每个人情绪反应不会相同。同样是接受要求去工作,如何做与最后结果一定不一样。
二是轻松些,不要太完美,“热爱丢脸”。焦虑情绪很多人都有,这涉及完美主义,把社会要求内化为自我要求,达到苛刻程度。
表现就是遇到不顺事情感觉糟糕至极,有着灾难化想法,就像人家说的“自己吓唬自己”。其实,这和绝对化因果理念一样,也是绝对化的固执于目标,所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三是人性化些,就是培养点人文情怀。无论作为普通人还是专业咨询师,要有深刻情感体验,接受自己的情感,方可理解别人感受,也就是道德情感培养很重要。这里说的人性化,用伟人话说就是“严肃、紧张、团结、活泼”,幽默些,自嘲些,接受自己犯错失误出洋相的事情,不要事事都搞得如临大敌一般,否则心理岂能不出问题呢。
我发现李老师推荐的需要看100遍的许又新教授《心理治疗基础》,解决所有所有心理冲突的共同法宝就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际关系导致心理问题,心理问题表现为心理冲突,有了心理冲突出现防御机制缓解痛苦,心理冲突同时还表现为外在行为,最后问题解决归纳到适应与调节。所以我们拓展思维的核心检验标准是:能够处理好重要的人际关系,内心没有强烈的心理冲突。
在第二小节里,我比较感兴趣的“如何成为一名专家”这一段。书上说支持性的环境氛围和良师益友会给你提供帮助,除此以外就靠学习和练习了,然而不要仅仅关注于细节,学习你所从事的领域中的重要图式和问题解决策略,也会有很有益处。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在参加新阳光心理培训过程中的受益。通过新阳光,我收获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新阳光的各位老师,一起参加训练营的小伙伴,然后又有幸结识了《心理治疗基础》读书小组的各位老师和小伙伴。还有一起深度暴露的写作营小伙伴,大家在结营仪式上都像认识很久的老朋友,聚会时大家积极参加抢答的场景至今深深印在脑海里。正是由于这些美好的图式存在脑海中,所以有一天在群里就春燕老师发出的津巴多读后感进行讨论的时候,我和魏伟老师提议再组建一次津巴多读书群,得到了大多数小伙伴的呼应,最后在大力老师强大的行动力推动下,成就了这次读书小组。我个人感觉啊,可能是设置的原因,这一次的读书小组,大家的互动频率和上一次《心理治疗基础》比起来就要差很多。下一次我们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是不是要重点总结一下上一次的成功经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邦彦技术
2024-05-11 广告
2024-05-11 广告
在我们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特别推出心理健康免费测试。这项测试简单快捷,无需复杂操作,就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心理健康评估。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关注自己的心理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邦彦技术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