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小组活动

 我来答
爱情调味剂17
2022-06-15 · TA获得超过690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3.6万
展开全部
在二十一世纪,
年轻人最重要的关键能力是:
解决重要问题、
问出好问题、
创造有趣的作品,
以及可以和同侪相互合作的能力。

~ 霍华德.加德纳

让学生几个人合在一起形成学习小组是许多老师会采用的教学策略,它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变得更多,相对降低了教师主导与控制整个教学的时间,也就是讲述变少,研讨、实作变多了。

然而,课堂上的小组活动都有达到教师想要达到的目的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厘清小组活动有哪些形式。首先要确立一件事,那就是小组活动不等同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是小组的形式,但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

小组活动有 讨论 、 对话 与 合作 等三种形式,它们各有其运用时机和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当然也就各有运作时应关注的重点。

这是最常见的小组活动形式,但也是最常看到的空有其表,但无实质的课堂情景。〈 课堂教学常见的误区 〉一文所指出的一种常见教学误区,也就是为了分组而分组的小组活动,就经常出现在小组讨论的时候。

小组讨论时一个组的组成人数比较没有严格限制,奇数或偶数都是可行的。它适用于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问题,由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就自己想到的”答案”,提出个人说明,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常见于这种活动中。

教师进行小组讨论时,常会要求小组必须形成最后的结论或答案。因此,每一个小组必须指派一位同学担任记录工作,负责记录的同学必须确实记下每一个成员发表的重点,最后全组根据这份记录,产生本组的结论。每一组都有结论之后,还要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交流彼此的想法。

基本上小组讨论常被用来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问一答活动,目的是希望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发表的过程中,教师提问所要得到的答案会比较简短。而由于过程中要让每一个人说明想法,使得最后得到的讨论结果通常会比较发散。

实施小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关注以下三点,才能确保讨论活动确实达到了预期目标;

① 所有人都参与:小组活动时经常看到总会有一两个学生被排除在团体之外,他们通常是班上比较调皮,或是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实施小组讨论时,教师必须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确保小组内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想法。〈 几个好用的合作学习法 〉一文所介绍的TPS法和四聚头法,都是透过运作机制的设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在小组讨论并发表看法。

② 所有人都能说结论:组内成员都做了发表,之后经由讨论所得出的共识,必须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楚接收到,也就是每一个人都要能说出小组的结论,而不是只有小组长或特定组员能够掌握讨论的最后结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讨论之后的小组汇报可以采用随机指派的方式,不由小组自行指定代表来做报告。例如将小组成员编号,然后随机挑选每一组的第几号同学担任报告人。

③ 小组总结汇整:每一个小组都得出结论之后,必须向全班汇报,形成集体的智慧。进行小组总结的汇整工作时,可以利用一些小道具,可视化呈现出个人想法与小组获致的结论,这也是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的一种手段。可用的作法例如,让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一张便条纸上,讨论时将所有便条纸黏贴在一起,让所有人都能看到每一张便条纸的内容,讨论之后在黏贴的纸上标记大家都同意做为小组结论的文字,然后以视频展台或手机拍摄黏贴在一起的小组便条纸,上传到老师的电子白板上汇整。

对话与讨论的差异在于,对话是所有参与者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交谈,它是聚焦的、深化的,适合用于针对概念进行深度探索的教学活动。〈 借镜一所成功学校的校本教学模式 〉一文介绍的上杭一中「55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获得数据所做的教学策略选择中,群学就必须是以对话的方式进行。组内每一位学生向其他组员说明自己选择答案的理由,由于大家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在解说,能使听者对照自己与说明者的想法,形成有意义的对谈,有机会演化成深度的思维交流。

小组对话与小组讨论一样,必须关注所有人都参与、所有人都能说结论,以及小组总结汇整,方能使对话产生效果。

小组合作牵涉到动手实作,由教师指派小组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个实验、一道数学解题、一篇报告撰写等。这份任务中包含多项细节,必须由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而在动手解决问题之前,小组必须先解析工作内涵、切分工作细项、指派每一个人分摊的工作、规划工作流程,然后依照规划执行。执行时所有人必须做好个人份内工作,并协调组内成员工作的配合。例如进行一项科学实验,需要有人分别负责操作实验器材、记录实验数据、监控实验过程、检测实验准确度,最后还要能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

小组进行分工的时候,老师可以提供适当协助,或与全班共同商定工作分配的原则,以免因为工作分配不均,造成组员之间的冲突。合作时老师要观察经过切分之后的小组工作整合情形,必要时从旁指导。

在课堂上实施小组活动时,老师经常会搭配使用计分板,用来记录各组于活动中的表现,活动结束后教师会根据记录表扬表现较好的小组。但经常会看到的情况是,当有同学举手或被老师抽中起来回答问题,学生答得好时,老师会为该生所属的小组加分。问题是,除非有事先约定,否则个人表现与小组绩效能否画上等号是值得商榷的。有时加减分还都是随着老师的自由心证,造成学生的抗议。因此,老师应与全班订定计分板加减分规则,这些规则可以包含活动的表现,也增加与课堂常规管理有关的项目,只要规则清楚,所有人都有依循的准则,使用起来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个好的小组活动除了能让学生习得学科知识之外,还能培养与人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且对于帮助教师照顾到更多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但执行这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厘清目标,关注相关细节,方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