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文言文阅读训练
1. 求寓言故事的文言文如题,要5个
黔之驴 柳宗元逍遥游,秋水 庄子世说新语 刘义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
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
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8),?#92;?#92;然(9),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0),远遁(11),以为且噬己也(12),甚恐。然往来视之(13),觉无异能者。
益(14)习(15)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6)。 稍近(17),益(18)狎(19),荡倚冲冒(20),驴不胜(21)怒,蹄(22)之。
虎因喜,计之(23)曰:“技止此耳(24)!”因跳踉(25)大?#92;(26),断其喉,尽其肉,乃(27)去(28)。[编辑本段]词句注释 2,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4,则:却。 5,庞然:巨大的样子。
6,以为神:把它当做神。 7,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蔽,隐蔽,躲藏。窥,偷看。
8,稍出近之:渐渐的接近他。稍:渐渐 9,?#92;?#92;(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0,大骇:非常害怕。 11,远遁:逃到远处。
12,以为且噬己也。 且:要,将要。
噬:咬。 13,然往来视之。
然:然而,但是,却。 往来:来来回回。
视;观察。 14,益:更加。
15,习:熟悉。 16,终不敢搏。
搏:搏斗,搏击。 17,近:(1)稍出近之。
近: 走进,靠近。 (2)稍近,益狎。
近:走进,靠近。 18,益:渐渐,更。
19,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0,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荡,碰撞。倚,靠近。
冲,冲击。冒,冒犯。
21,驴不胜怒。 胜:禁得起,受得住。
22,蹄: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 23,计之:代驴子生气只能踢的情况。
24,计止此耳:止:通“只”, 此:这(些) 25,跳踉(liáng):跳跃。 26,?#92;(hǎn):怒吼。
27,乃:才。 28,去:离开。
秋水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庄子的50则寓言 1。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列子御风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3。朝三暮四 狙公赋予,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4。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5。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阝,导大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
2. 3篇简短的文言文阅读,故事内容要熟悉,有原文、翻译、3至4个小题
【原文】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翻译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逆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翻译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分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翻译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翻译【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
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
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
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注释】 【主旨】 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本文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梁启超逃亡日本,还想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翻译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翻译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翻译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
3. 初一语文基础训练古代寓言二则
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甲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乙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①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先自度其足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 (2)及返 (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下列各句.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通 (2) 通 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外延读】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 ) 揠之( ) 苗则槁矣(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悯 长 揠 谓 予 趋 槁 非徒 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③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6、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课外延读二】月怀一鸡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攘――窃取、偷盗.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道――个人的举止言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其: 或: 是: 损: 已: 非义: 2、下列对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请损之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3、翻译下列句子.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是要题目么? 还是课文翻译?。
4. 古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四篇越短越好,题目要少急
第一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互。
狐曰:“子(你)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
解释下列字含义(1)虎以为然然:__对,正确__(2)兽见之皆走走:_逃跑___2。百兽为什么‘见之皆走’?__因为看到狐狸后面的老虎,它们怕的实际上是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___狐假虎威告诉我们不能看表面现象,看表面现象容易被迷惑_______第二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梨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子多,此必苦梨”取之信然1。
请给故事拟一个标题:_王戎析梨___2。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尝与诸小儿游:尝_曾经,有一次___(2)诸小儿竟走取之走:_跑去__(3)唯戎不动:唯___只有3。
看了短文,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试着结合原文分析_____善于分析事物的聪明孩子_____第三篇原文: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③。令初不知爱,漫④悬于壁。
旦⑤而过之,轴必坠地⑥,屡悬屡坠。 令怪之⑦,黎明物色⑧,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⑨举轴,猫则踉跄⑩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⑾着,于是始知其画为⑿逼真。
翻译:①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善,精通,擅长。
②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轴:画卷③邑令:县令。
④漫:漫不经心,随便。⑤旦:早晨。
⑥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⑦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
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⑧物色:察看;观察⑨逮:等到,及。
⑩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⑾然:这样。
⑿为:是。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 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第四篇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
天命十年二月,来归。 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
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 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余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 至太后,始命罢之。
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尝勉上曰:“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作书以诫,曰:“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
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 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博洛和屯,闻太后不豫,即驰还京师。
太后疾良已。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
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 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
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
(《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节选)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A。
②请减算以益太后①下岭乃乘马傍辇行B。②是乃仁术也,见牛而未见羊也①古称为君难C。
②不可为我轻动①当于孝陵近地安厝D。②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解析:A。
“以”: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B。
“乃”:①才;②是。C。
“为”:①做;②为了。 D。
“于”:①在;②比。答案:A9。
康熙曾满怀 *** 地颂扬他的祖母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暗指清廷所获的成就)。”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孝庄文皇后对两代皇帝的帮助的一组是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②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③告上诫师行毋掳掠④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⑤尝勉上⑥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A。
①②⑥B。①④⑤C。
②③⑤D。③④⑥解析:排除①⑥。
答案:C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世祖顺治即位后,被尊为。
5. 自护其短文言文阅读训练(带答案)(一)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
选文】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而( ) 啖( ) 去( ) 欲( )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仕于南方.B 或曰:啖菱须去壳.不得已而从仕.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C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D 仕于南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尝射于家圃.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原文: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译文:译文: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024-10-31 广告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