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小时候信佛的确是盲目的迷信(说出来不怕笑话,神话电视剧看的),神佛混淆,也喜欢占卜算卦,看过这方面的书,但对正法不了解。以至于后来通过媒体,看到天主教庄严的大教堂,听到优美的赞美诗,而生憧憬,对自己以前的信仰感到怀疑。但是看到圣经里的杀伐,而放弃。
后来读金刚经,认识了空性思想(这时候,正好学了马克思哲学,发现“物质是运动的”和“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与佛教讲的“空”异曲同工,更坚信佛教不是迷信),但没有正确指导,落入断灭见,还向人宣说过,结果被别人一句“那岂不是可以肆意造恶”,问住,哑然干笑。
那时候,禅宗话头公案也看,有的也能一知半解;阿弥陀佛经也看了(以前对净土法门有点不屑,觉得一味追求来生,而不求在今生解脱。后来看到经中“若人能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持念佛名”,才知念佛原来要这么有功夫才行),南怀瑾的书也看过一点,密宗的也看过。算是打了点基础。
再后来,真是因缘巧合,本来网上要找的是楞伽经,结果打成楞严经(之前对楞严经一点映像都没有,不知道怎么就打成楞严经了),又按成视屏搜索(本来只是想读经),看到一和尚,也不知道在干啥,好奇就看看吧。原来是慧律法师在讲经,听了他讲的经,才知今是而昨非。再听到,所谓“净土”,“心清净而国土净”,这不就是处处清净,时时自在吗,法喜充盈。佛教的确智慧如海。
记得以前看过一则禅宗话头,一禅师开示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是自然而然的,对应的是佛教的因缘法。但是我们吃饭挑三拣四,烦恼不断,佛教讲万法皆空,就是要我们放下对生灭无常的境界的执着,回归不生不灭的涅盘妙心,我们就会少一点抱怨,少一点烦恼,少一点束缚,最后究竟成佛。
我想有因缘接触到正信佛法的人,一定会赞叹佛的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潇洒的活着。
后来读金刚经,认识了空性思想(这时候,正好学了马克思哲学,发现“物质是运动的”和“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与佛教讲的“空”异曲同工,更坚信佛教不是迷信),但没有正确指导,落入断灭见,还向人宣说过,结果被别人一句“那岂不是可以肆意造恶”,问住,哑然干笑。
那时候,禅宗话头公案也看,有的也能一知半解;阿弥陀佛经也看了(以前对净土法门有点不屑,觉得一味追求来生,而不求在今生解脱。后来看到经中“若人能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持念佛名”,才知念佛原来要这么有功夫才行),南怀瑾的书也看过一点,密宗的也看过。算是打了点基础。
再后来,真是因缘巧合,本来网上要找的是楞伽经,结果打成楞严经(之前对楞严经一点映像都没有,不知道怎么就打成楞严经了),又按成视屏搜索(本来只是想读经),看到一和尚,也不知道在干啥,好奇就看看吧。原来是慧律法师在讲经,听了他讲的经,才知今是而昨非。再听到,所谓“净土”,“心清净而国土净”,这不就是处处清净,时时自在吗,法喜充盈。佛教的确智慧如海。
记得以前看过一则禅宗话头,一禅师开示说“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是自然而然的,对应的是佛教的因缘法。但是我们吃饭挑三拣四,烦恼不断,佛教讲万法皆空,就是要我们放下对生灭无常的境界的执着,回归不生不灭的涅盘妙心,我们就会少一点抱怨,少一点烦恼,少一点束缚,最后究竟成佛。
我想有因缘接触到正信佛法的人,一定会赞叹佛的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潇洒的活着。
展开全部
以前的文人也很多信佛教的啊
真要说起来的话,当前中国处在变革期,社会形态变革,文化断层,西方的强势文化的特性在很多地方和中国传统的矛盾,社会人心浮躁,于是想求安稳宁静,佛教教义无疑是最好的一个能让人获得平静的教化
而且和过去文人一样,中国文人一向是想得多的,想得多了,心累。而佛能让人平静
跟心理问题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注意的话现在信基督的人也明显多了起来,这和崇洋也没有关系
宗教的存在就是弥补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中缺少的那部分心灵的需求
你可以注意一下,西方人的宗教始终贯穿他们的生活,从过去到现在,他们的重要节日也基本都是宗教节日,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过去中国人绝大部分是没有信仰的,中国人敬神佛,但不一定会拜神佛。这是不一样的。过去中国社会形态和生活状态都非常稳定,和西方那种经常性的变动不一样,一辈子的生活可能就在同一个地方,和同一群邻里亲人之间渡过,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熟悉的亲朋关系很好的起到了安慰抚慰人心的作用,所以过去的中国人不需要宗教,而现在,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全面打破,越来越向西化,心理上的空缺也会慢慢向西方人靠拢
所以和信仰宗教的人慢慢多起来一样,提倡复兴国学的人也多起来,其实也是为了填补这样一个心灵上的空缺,一种文化和灵魂的归属感。这也是人之为人吧,除了生理需求,还需要内心的慰藉
真要说起来的话,当前中国处在变革期,社会形态变革,文化断层,西方的强势文化的特性在很多地方和中国传统的矛盾,社会人心浮躁,于是想求安稳宁静,佛教教义无疑是最好的一个能让人获得平静的教化
而且和过去文人一样,中国文人一向是想得多的,想得多了,心累。而佛能让人平静
跟心理问题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注意的话现在信基督的人也明显多了起来,这和崇洋也没有关系
宗教的存在就是弥补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中缺少的那部分心灵的需求
你可以注意一下,西方人的宗教始终贯穿他们的生活,从过去到现在,他们的重要节日也基本都是宗教节日,宗教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过去中国人绝大部分是没有信仰的,中国人敬神佛,但不一定会拜神佛。这是不一样的。过去中国社会形态和生活状态都非常稳定,和西方那种经常性的变动不一样,一辈子的生活可能就在同一个地方,和同一群邻里亲人之间渡过,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熟悉的亲朋关系很好的起到了安慰抚慰人心的作用,所以过去的中国人不需要宗教,而现在,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全面打破,越来越向西化,心理上的空缺也会慢慢向西方人靠拢
所以和信仰宗教的人慢慢多起来一样,提倡复兴国学的人也多起来,其实也是为了填补这样一个心灵上的空缺,一种文化和灵魂的归属感。这也是人之为人吧,除了生理需求,还需要内心的慰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9-01-14
展开全部
要看怎么去信。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信仰是有好处的,可以减少成长路上的迷惘。
但是佛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哲学,信佛首先得有智慧。
只有当你有了足够的智慧,才能开始尝试学习、体验种种不同的道理。
如果只是满足于参与某些仪式,那是旁门。 。。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信仰是有好处的,可以减少成长路上的迷惘。
但是佛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哲学,信佛首先得有智慧。
只有当你有了足够的智慧,才能开始尝试学习、体验种种不同的道理。
如果只是满足于参与某些仪式,那是旁门。 。。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并不是,这是个人信仰,我自己就是信佛的,因为我们家里人都信,从小熏陶的,信佛的听听佛经很静心,哪里面也有很的人生的哲学,需要细细体会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信佛是心理机制成熟的表现,但是绝不是迷信。
因为信佛是对一种觉悟和智慧的信仰,而非偶像的信仰。
信佛也不是单纯的吃素,出家等等,而是综合性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心理。
真正地信佛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只看因缘,菩提心和觉悟的层次了!
因为信佛是对一种觉悟和智慧的信仰,而非偶像的信仰。
信佛也不是单纯的吃素,出家等等,而是综合性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心理。
真正地信佛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只看因缘,菩提心和觉悟的层次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