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汉武帝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5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一两句可不好说了,一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见仁见智的没有唯一答案;二者,这种东西不是一两句能够说清的,楼主不妨看一些历史书籍或者评论更好,如果转帖粘贴在这里也没什么意思,从来不喜欢那样来敷衍回答问题。
简单来说,两个人很有一些共同点的
秦始皇好诛夷,四方寻讨方得统一成为始皇帝,好大喜功,五次巡游每次兴师动众,切不是封禅就是立碑,藐视先古,切兴建土木奢华到极致。刘彻呢,好大喜功和始皇帝这两点也很相似,秦始皇好巡游武帝也好巡游,秦始皇好诛夷武帝也好诛夷,秦始皇好大兴土木武帝也是如此,至于好财色啥的,别说武帝来,高祖也是如此,皇帝么,不好色怎么成呢。同时,两者所谓残暴也可见一斑,秦朝的刑法到了高祖也没太多变化,不过残暴程度稍弱而已,亦可称得是苛刑。另外,有趣的是两个人都好求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同点。
简单说就这些吧,建议楼主好好看看书。如果想看我建议去看看蔡东藩写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套书很值得看一遍的,虽然需要不少时间。楼主不妨买第一部,也就是《前汉演义》去看看,看完这些问题就会有自己的结论。
楼主有问题我们再探讨。
简单来说,两个人很有一些共同点的
秦始皇好诛夷,四方寻讨方得统一成为始皇帝,好大喜功,五次巡游每次兴师动众,切不是封禅就是立碑,藐视先古,切兴建土木奢华到极致。刘彻呢,好大喜功和始皇帝这两点也很相似,秦始皇好巡游武帝也好巡游,秦始皇好诛夷武帝也好诛夷,秦始皇好大兴土木武帝也是如此,至于好财色啥的,别说武帝来,高祖也是如此,皇帝么,不好色怎么成呢。同时,两者所谓残暴也可见一斑,秦朝的刑法到了高祖也没太多变化,不过残暴程度稍弱而已,亦可称得是苛刑。另外,有趣的是两个人都好求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同点。
简单说就这些吧,建议楼主好好看看书。如果想看我建议去看看蔡东藩写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套书很值得看一遍的,虽然需要不少时间。楼主不妨买第一部,也就是《前汉演义》去看看,看完这些问题就会有自己的结论。
楼主有问题我们再探讨。
展开全部
你可以看看,我的作业使用的这个答案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秦始皇既是一个千古一帝,又是一个暴君。具体的初一历史课本上有:
千古一帝:就是他创办了什么...(度量衡等等)
暴君:焚书坑儒等等
汉武帝是一个千古一帝:初一历史课本上有
千古一帝:就是他创办了什么...(度量衡等等)
暴君:焚书坑儒等等
汉武帝是一个千古一帝:初一历史课本上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各是一个男人,合拍过断背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汉武帝有过人的智商。
在他最迷信的时候,好几个巫师惯常欺骗普通人的伎俩被汉武帝轻易揭穿。卫青贿赂王美人汉武帝就知道是受人指使。
要是知道反对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的博士狄山是怎么死的,你就不得不佩服汉武帝出神入化的聪明。
2,汉武帝有高明的用人策略,任用的能臣名将极多,许多人的名字都记载进了史书。
卫青出身穷苦,首次出征就显示了将帅之才,被汉武帝提拔,以后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卫青谦逊仁厚,即使权倾天下,也是下不忌,上不疑。
李广是最为后世文人尊崇的一代名将,身经百战,立功沙场。但是始终没有封侯是当时实行的制度决定的,李广年轻时已经深受汉文帝赏识却也不能得到重用。汉武帝并非不清楚李广的才能,他认为李广运气不好的预言一再得到证实。
3,汉武帝肯定不残暴,没有施行政治迫害。
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汉武帝很尊重他,却不大采用他的建议。著名的“内多欲而外示仁义”就是出自他,历史上还有那个当朝皇帝可以容易自己的大臣这样评价自己?
司马迁在歌颂汉武帝文才武略的同时也讽刺了汉武帝好大喜功、好战、迷信等一系列缺点,被后来的王允说成“谤书”的《史记》却是当时的汉武帝政府支持下写成的。
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通过官方主导以非强制手段实现,没有因为立场相对而杀害不同政见者。
4,汉武帝不愧是雄才大略的皇帝,有高深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战略眼光。
对匈奴的历次战争都是由汉武帝与大臣及将领共同研究决策,制定作战策略,汉朝军事上的成功体现了汉武帝杰出的军事战略才能。
采用了汲黯的“推恩令”削平诸侯,以和平的方式巩固了政权。
他在晚年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颁布了罪己诏,向天下公开认错,并更正自己的过失。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后宫干政,在扶植储君即位之前,冷酷的剥夺了其生母的生命,并将国家大权托付给了可靠的大臣。
汉武帝的伟大业绩不止在开疆拓土上,还在文教、科学、民生方面有很大贡献。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与水利灌溉,他说:“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在他统治期间,生成了用事者争言水利的局面,一批大型的水利工程先后筑成,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不可胜数,出现了我国水利史上罕见的盛况。他还任用比较熟悉农业生产的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耦犁和耧车,在西北部分干旱地区施行较先进的“代田法”。又令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里老农,到京师学习新田器及耕种养苗法。这一系列措施,对于当时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技术、农业科学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同时也不象真的法家那样禁铟言论。在他治下,言论还是有相当自由的,司马迁就有崇道的味道,惟南王刘安还能召集宾客写成各家思想毕集的《淮南子》。真正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那一套推上唯一至尊地位的是汉元帝。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 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 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在他最迷信的时候,好几个巫师惯常欺骗普通人的伎俩被汉武帝轻易揭穿。卫青贿赂王美人汉武帝就知道是受人指使。
要是知道反对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的博士狄山是怎么死的,你就不得不佩服汉武帝出神入化的聪明。
2,汉武帝有高明的用人策略,任用的能臣名将极多,许多人的名字都记载进了史书。
卫青出身穷苦,首次出征就显示了将帅之才,被汉武帝提拔,以后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卫青谦逊仁厚,即使权倾天下,也是下不忌,上不疑。
李广是最为后世文人尊崇的一代名将,身经百战,立功沙场。但是始终没有封侯是当时实行的制度决定的,李广年轻时已经深受汉文帝赏识却也不能得到重用。汉武帝并非不清楚李广的才能,他认为李广运气不好的预言一再得到证实。
3,汉武帝肯定不残暴,没有施行政治迫害。
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汉武帝很尊重他,却不大采用他的建议。著名的“内多欲而外示仁义”就是出自他,历史上还有那个当朝皇帝可以容易自己的大臣这样评价自己?
司马迁在歌颂汉武帝文才武略的同时也讽刺了汉武帝好大喜功、好战、迷信等一系列缺点,被后来的王允说成“谤书”的《史记》却是当时的汉武帝政府支持下写成的。
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通过官方主导以非强制手段实现,没有因为立场相对而杀害不同政见者。
4,汉武帝不愧是雄才大略的皇帝,有高深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战略眼光。
对匈奴的历次战争都是由汉武帝与大臣及将领共同研究决策,制定作战策略,汉朝军事上的成功体现了汉武帝杰出的军事战略才能。
采用了汲黯的“推恩令”削平诸侯,以和平的方式巩固了政权。
他在晚年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颁布了罪己诏,向天下公开认错,并更正自己的过失。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后宫干政,在扶植储君即位之前,冷酷的剥夺了其生母的生命,并将国家大权托付给了可靠的大臣。
汉武帝的伟大业绩不止在开疆拓土上,还在文教、科学、民生方面有很大贡献。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与水利灌溉,他说:“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通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在他统治期间,生成了用事者争言水利的局面,一批大型的水利工程先后筑成,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不可胜数,出现了我国水利史上罕见的盛况。他还任用比较熟悉农业生产的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耦犁和耧车,在西北部分干旱地区施行较先进的“代田法”。又令全国郡守派遣所属县令、三老、力田、乡里老农,到京师学习新田器及耕种养苗法。这一系列措施,对于当时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技术、农业科学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同时也不象真的法家那样禁铟言论。在他治下,言论还是有相当自由的,司马迁就有崇道的味道,惟南王刘安还能召集宾客写成各家思想毕集的《淮南子》。真正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那一套推上唯一至尊地位的是汉元帝。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 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 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参考资料: 书上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