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一本关于历史的书并写感想
看一本历史书(如:三国演义……)要中国的历史书,写感想要写到1000字左右,最好写一些常见的历史书...
看一本历史书(如:三国演义……)要中国的历史书,写感想要写到1000字左右,最好写一些常见的历史书
展开
14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万历十五年】
历史的另一种书写
--读《万历十五年》
明代的历史,因其扑朔迷离、跌宕起伏而被历史学家所关注。有关明代的史著可谓洋洋大观,如黎东方的《细说明朝》、孟森的《明代史》、当然还有吴晗的《朱元璋传》与《海瑞罢官》都对明代这段长达267年的纷杂历史作了细尽的载录。美籍华裔学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也是一部明史研究著作,该书从计划撰写到定稿,历时七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八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发行,是一部独到、严谨的史著。
在具体评述这本书之前有必要对书名作一交代。万历十五年是明代第十四个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当政的第十五个年头,既公元1587年。这一年是极为平淡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一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直译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除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灾患之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没有发生任何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但是作者却独独选择这一年作为其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明代历史进程中的一页,昭示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帝国衰败的必然。
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在这些人物中既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又有权倾一时的重臣张居正;既写了当权的保守派官僚海瑞,又写了身为布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而这些人物之间又暗藏着各种矛盾:有万历皇帝同群臣之间的矛盾,有各级官僚之间的矛盾,有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等等。但是所有的矛盾都集中于一个矛盾即个人与体制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所有这些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最终的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如万历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不能如愿,在与群臣争斗了数十年之后最终屈服,这种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实际上是在向体制屈服;又如戚继光为了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离,这种游离迫使他投机取巧,巴结权贵,最终仍逃脱不了政治中的现实,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统统都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或身败,或名裂,还有的身败兼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者。他们的个人理想、价值在一个大黑暗时代里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湮灭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1840年而发挥成了极致。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西欧近代史的起点与明代的建立都在十四世纪,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都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到了明代灭亡的十七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就明显落后了。这种衰亡是否已经为两百多年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近代史的屈辱埋下了伏笔?这是几乎每个涉及明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作者对此也进行了思考,他在《后序》中提到:"万历十五年公元为1587年,去鸦片战争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权,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准,则前后相同。"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症结在哪里呢?作者又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正是《万历十五年》不同于别家史著的关键所在。有了如此的思想定位,那些深刻、一语中的地论述不断地从书中流泻而出。如作者在谈及海瑞时就提出"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这个当时的弊端;又如在谈及官僚阶层时,又尖锐地提出"官员们在道德的掩盖下争权夺利,导致文官集团的涣散,进而导致整个帝国无法治理"。诸如此类的论述很多,似乎这又是一本以暴露中国传统弱点为主的著作,但是这种"暴露"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自己这样评价:"《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由此可见作者这种"暴露"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借鉴,同时也告诉每一位读者应该如何保全中国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
黄仁宇先生以深厚的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用大胆、平时的笔触评说明史,进而评述中国的历史。他在这本史著中赋予了历史真实鲜活的面容,不仅使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遐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细心的人们不仅可以从中品味个人人生的酸楚,而且还会发现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历史积淀。用这种方式撰写历史,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客观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深厚的历史迷雾中走出,进而思索。读《万历十五年》给人现实意义上的启迪远在其史料价值之上。
历史的另一种书写
--读《万历十五年》
明代的历史,因其扑朔迷离、跌宕起伏而被历史学家所关注。有关明代的史著可谓洋洋大观,如黎东方的《细说明朝》、孟森的《明代史》、当然还有吴晗的《朱元璋传》与《海瑞罢官》都对明代这段长达267年的纷杂历史作了细尽的载录。美籍华裔学者、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万历十五年》也是一部明史研究著作,该书从计划撰写到定稿,历时七年,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八年之后在中国大陆发行,是一部独到、严谨的史著。
在具体评述这本书之前有必要对书名作一交代。万历十五年是明代第十四个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当政的第十五个年头,既公元1587年。这一年是极为平淡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一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中文直译为《无关紧要的1587年》),除了一些难以避免的灾患之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没有发生任何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但是作者却独独选择这一年作为其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新颖的形式,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明代历史进程中的一页,昭示了东方这个古老的帝国衰败的必然。
全书以人物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角,而这些主角的选择又涉及到社会不同的阶层,构成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在这些人物中既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又有权倾一时的重臣张居正;既写了当权的保守派官僚海瑞,又写了身为布衣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而这些人物之间又暗藏着各种矛盾:有万历皇帝同群臣之间的矛盾,有各级官僚之间的矛盾,有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等等。但是所有的矛盾都集中于一个矛盾即个人与体制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存在导致了所有这些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最终的命运都具有悲剧色彩。如万历皇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立储这个问题上却一直不能如愿,在与群臣争斗了数十年之后最终屈服,这种屈服表面上是向群臣屈服,实际上是在向体制屈服;又如戚继光为了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离,这种游离迫使他投机取巧,巴结权贵,最终仍逃脱不了政治中的现实,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在书中,所有的人物,无论地位,无论善恶,统统都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他们或身败,或名裂,还有的身败兼名裂,没有一个功德圆满者。他们的个人理想、价值在一个大黑暗时代里被社会现实击得粉碎,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湮灭了。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这个悲剧一直延续到1840年而发挥成了极致。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西欧近代史的起点与明代的建立都在十四世纪,在此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都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到了明代灭亡的十七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就明显落后了。这种衰亡是否已经为两百多年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和近代史的屈辱埋下了伏笔?这是几乎每个涉及明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作者对此也进行了思考,他在《后序》中提到:"万历十五年公元为1587年,去鸦片战争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权,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准,则前后相同。"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症结在哪里呢?作者又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正是《万历十五年》不同于别家史著的关键所在。有了如此的思想定位,那些深刻、一语中的地论述不断地从书中流泻而出。如作者在谈及海瑞时就提出"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这个当时的弊端;又如在谈及官僚阶层时,又尖锐地提出"官员们在道德的掩盖下争权夺利,导致文官集团的涣散,进而导致整个帝国无法治理"。诸如此类的论述很多,似乎这又是一本以暴露中国传统弱点为主的著作,但是这种"暴露"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自己这样评价:"《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当远大。"由此可见作者这种"暴露"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现在乃至将来的借鉴,同时也告诉每一位读者应该如何保全中国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
黄仁宇先生以深厚的史学素养和远见卓识,用大胆、平时的笔触评说明史,进而评述中国的历史。他在这本史著中赋予了历史真实鲜活的面容,不仅使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遐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细心的人们不仅可以从中品味个人人生的酸楚,而且还会发现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历史积淀。用这种方式撰写历史,不仅能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客观历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深厚的历史迷雾中走出,进而思索。读《万历十五年》给人现实意义上的启迪远在其史料价值之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找一些历史论著,里面很多议论和感想,这样好些一些吧应该。
提供近代历史若干史料及思想文化方面的论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趣盘http://maoshuai1986.qupan.com/ 浏览和下载,详细书目如下: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PDF
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PDF
3. 《国粹学报》第01-25期PDF
4. 《章士钊全集》第1-10卷PDF
5. 《翁同龢日记》第1-6册PDF
6.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PDF
7.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PDF
8. 《胡适文集》第1-12册PDF
9.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PDF
10. 《儒家文化思想研究》(20世纪儒学研究大系)PDF
11. 《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PDF
12. 陈奎德:《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PDF
13. 江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PDF
14.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PDF
15.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PDF
16. 《金耀基自选集》PDF
17. 《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PDF
18.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PDF
19. 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PDF
20. 《梅光迪文录》PDF
21. 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PDF
22. 《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PDF
23. 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PDF
24. 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PDF
25. 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PDF
26. 《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PDF
27.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PDF
28.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PDF
29. 《文化选择的冲突——“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中的思想家》PDF
30.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PDF
31. 《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PDF
32.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PDF
33.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PDF
34.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PDF
35.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PDF
36.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PDF
37. 《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PDF
38. 《张灏自选集》PDF
39. 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中华书局1994)PDF
40.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PDF
41. 《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PDF
42. 《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PDF
43. 《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PDF
44.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中、下册PDF
45.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特刊,第1、2辑PDF
46.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三、四册PDF
47. [美]汪荣祖:《从传统中求变 晚清思想史研究》PDF
电子书籍将进一步整理和增加。
提供近代历史若干史料及思想文化方面的论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趣盘http://maoshuai1986.qupan.com/ 浏览和下载,详细书目如下: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PDF
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PDF
3. 《国粹学报》第01-25期PDF
4. 《章士钊全集》第1-10卷PDF
5. 《翁同龢日记》第1-6册PDF
6.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PDF
7.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PDF
8. 《胡适文集》第1-12册PDF
9.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PDF
10. 《儒家文化思想研究》(20世纪儒学研究大系)PDF
11. 《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PDF
12. 陈奎德:《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PDF
13. 江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PDF
14.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PDF
15.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PDF
16. 《金耀基自选集》PDF
17. 《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PDF
18.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PDF
19. 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PDF
20. 《梅光迪文录》PDF
21. 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PDF
22. 《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PDF
23. 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PDF
24. 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PDF
25. 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PDF
26. 《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PDF
27.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PDF
28.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PDF
29. 《文化选择的冲突——“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中的思想家》PDF
30.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PDF
31. 《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PDF
32.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PDF
33.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PDF
34.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PDF
35.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PDF
36.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PDF
37. 《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PDF
38. 《张灏自选集》PDF
39. 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中华书局1994)PDF
40.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PDF
41. 《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PDF
42. 《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PDF
43. 《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PDF
44.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中、下册PDF
45.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特刊,第1、2辑PDF
46.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三、四册PDF
47. [美]汪荣祖:《从传统中求变 晚清思想史研究》PDF
电子书籍将进一步整理和增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