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春节期间的饮食习俗及喻义 5

 我来答
3_shui
2009-02-11 · TA获得超过49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下面这篇是天台春节期间的饮食习俗及喻意----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意在庆贺新年。至汉武帝初年,才定下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天台人过春节,一般是指腊月三十子时到正月初八之间。实际上,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四日开始,家家户户都已在掸尘、打扫、准备年货,喜气洋洋为过年做准备了。

  1.过年

  正月初一这天是春节最隆重的一天。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穿戴一新,开门出来第一件事,就是邻里之间见面拜年问好。在家中,晚辈向老辈拱手作揖,口称“拜岁”。长辈接受拜岁时,要送压岁钱给晚辈。“压岁钱”用红纸包裹,以示吉利,讨个“开门红”的口彩。雷峰一带,晚辈要带上白糖、荔枝之类“拜岁羹”,到“还岁”时,长辈再原物奉还。接待拜岁客的中饭,一定得吃馒头,所以在那里拜岁又叫做“吃馒头”。

  2.五味粥

  正月初一早餐,天台人家家都要吃“五味粥”。“五味粥”是由红枣、赤豆、蕃薯、毛芋、豆腐五味加入米中煮成粥,含有五谷丰登的象征意义,并祈五福(指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寿)。“五味粥”还一定要由男子煮成,男为阳,表示新的一年蒸蒸日上,生活越来越美满。一般用大锅煮,不但正月初一早餐够吃,还要留一部分,用作初一、初二两天吃饺饼筒时吃。

  正月初一的中餐吃“饺饼筒”,晚餐吃“扁食”。因为头夜(腊月三十)守岁没有睡,正月初一这夜家家户户早睡,旧俗不点灯,至于吃扁食则易于消化。

  值得注意的是,城关水南村六房下的上堂屋支派的族人以前正月初一早上都吃猪肠饭,原因未详。

  3.游城

  正月初一早餐后,男的一般在家里接客,女的则带上孩子去“游城”和“走八寺”。天台古城比较特别,有八个城门。妇女们一年到头忙于繁重的家务,这天让她们自由地登城走一圈,边走边看城内城外的风景,这就是“游城”,也是天台古代尊重妇女的优良传统。现在这种古风仍旧未泯,初一这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到国清寺、济佛院、济公故居等处去游览。

  4.拜座

  拜座的时间在正月初二,所以初二又称“白日子”。“拜座”指的是上一年内办过丧事的人家,这一天在家中摆设灵座,亲朋好友带着白烛纸钱前来向亡灵祭拜。如果不准备设座,必须在门外显眼的地方贴上“谢绝接纸”、“免送纸烛”或“勿接纸”等字条,并署上名,以示亲友。“拜座”到初三撤去灵座,叫作“落祭”。还有把余馔伴手分送给下辈各家的叫做“散羹”。

  过去,初二这一天是禁忌串门的。现在则成了看望至亲(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的“拜岁”日子。
  5.拜新坟

  这一习俗是初二家祭的延续,俗称“先望活人,后望死人”。仪式同清明扫墓一样,一般用“九子盘”,内盛绿豆糕、鸡蛋糕、肉、鱼、茶叶等。按辈份在坟前依次跪拜,也称“拜坟岁”或“望三日”。并在墓上加土、压纸钱。

  6.迎灶神

  正月初四为迎灶神的日子。人们在年前举行祭灶送神,到正月初四一早,重新备牲设醴,烧纸马,粘贴”灶司菩萨“纸像,迎接灶神下界,称为”迎灶神“。这种风俗现在已不多见,但乡间接神贴像的遗风仍然存在。

  7.走八寺

  正月初八这天比较热闹。这一天,城乡信佛的妇女成群结伴游览寺庙,烧香礼拜,祈福禳灾。据《天台岁时纪》记载,当时 “城隍庙、东岳宫,以及大小杂祠,莫不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几乎不能容足。即城上之小庙,亦人满其中”。天台城关旧时寺观众多,有观音堂、信行寺、药王庙等一百多处。有的说八寺指:国清、塔头、高明、华顶、方广、万年、护国、龙山等八个正规寺院。这种风俗照例要在正月的三个八日(初八、十八、廿八)游寺, 而且要连续走十年,才算功德圆满。

  正月初八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旧时这天还要放鞭炮,叫作“闹上八”。过了这一天,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就称结束了。天台民谚:“拜岁过上八,有粽也勿煮(土话音闸)”。

  8.春节禁忌

  春节期间,特别是正月初一,有许多禁忌:不准扫地(如必须扫,先朝里扫三帚),不动刀剪,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准打架,不准说坏话,也不准打骂小孩,即使平日有仇恨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这一天,家中的井水也禁止汲用。相传井神以一年为一天 ,大年初一是她的清晨,井面是她梳妆的镜子,搅动了会惹她生气,不愿降福到人间。现在,不经商的禁忌已经废除,正月初一这天,商店仍旧开张,旅游点的摊贩仍然叫卖。

参考资料: 摘自曹志天、许尚枢编著《天台山民俗风物》

淘气爆米花
2009-02-11 · TA获得超过62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2万
展开全部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