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洞庭湖的资料

 我来答
萌新小主
高粉答主

2018-07-05 ·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很多问题……
萌新小主
采纳数:995 获赞数:9063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拓展资料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以洞庭湖为核心,向东、南、西三周过渡为河湖冲积平原、环湖丘陵岗地、低山,为一碟形盆地。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岳阳、华容、湘阴、南县、安乡、汉寿、澧县、临澧、桃源、望城10县,临湘、沅江、汨罗、津市4县级市。

以及岳阳市的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7区,共计21个县市区,此外还涉及湖北省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其中湖南部分土地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5%。

洞庭湖区是湖南乃至全国的“鱼米之乡”,周围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农业生产基础雄厚,劳动力众多。建立洞庭湖环湖经济圈对于加速洞庭湖区以至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强调经济效益并坚持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可建立全国特大型商品粮基地、商品生猪基地、商品水产基地、高水平创汇农业基地和生态农业基地;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旅游基地、科技文教基地以及商贸基地,实现湖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又称“九江”,它汇合了湘、资、沅、澧四水及荆江的分洪水流,向北流入长江。当时江水能到达澧水下游并过九江,即分流通过洞庭湖,而荆江南岸至澧水下游的地势为北高南低(这与现在的情形正好相反)。

由于荆江上游的长江流域及四水流域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原始森林保存尚较完好,水土流失情况极为轻微,因此,洞庭湖虽然接纳四水与荆江分流洪水,但入湖泥沙很少,水流清澈。

参考资料:洞庭湖_百度百科

卿贺拨俊00C
推荐于2018-11-06 · TA获得超过78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万
展开全部
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432.5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并沿延用至今。
基本信息
中文名:洞庭湖
别称:八百里洞庭
所属地区:中国,湖南
面积:2820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中游
著名景点:洞庭湖 城陵矶
地标建筑: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
地方特产:鲤鱼、青鱼、草鱼、鲢鱼、鲫鱼、鳊鱼、鲂鱼、龟和鳖
知名产业:渔业。茶叶
开放时间:06:30~19:00
票价:免费
所在地:岳阳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
类别:风景名胜
简介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3,968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现代的围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由最大时的清顺治年间到清道光年间汛期的湖面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骤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鄱阳湖超过而成为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来加强了对湖泊区域的保护,实行退耕还湖。现在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千米,蓄洪堤垸和单退堤垸高水还湖扩大湖泊面积1343平方千米,总共3968平方千米。
不过,自从 2006 年起,洞庭湖开始干涸见底东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南侧,是洞庭东、西、南三湖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聚水湖盆,水面积可达1300多平方公里。这里是湿地水禽的重要栖息地,迄今为止,共记录鸟类306种,其中,国家保护鸟类共44种。因为每年有近200万只水禽来此越冬,1992年,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西洞庭湖区位于湖南省常州市汉寿县境内,是洞庭湖区西南部分。区内洲滩密布、江湖交错,是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彭波涌等于2003年7月到2005年6月按月对西洞庭湖区进行鸟类调查,共记录鸟类198种,其中包括国家保护鸟类25种。由于西洞庭湖在鸟类保护上的重要意义,1998年成立了西洞庭湖保护区,并于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南洞庭湖位于洞庭湖西南,是东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连接通道。1997年建立了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主要原因有二︰(一)季节性降水量变化;(二)三峡大坝截流,减少了上游而来的供水。
形态描述
洞庭湖区西缘在石门以东,东缘以湘江断裂为界,南缘在桃江以北,北缘在荆江以南,大体上是一个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北部广阔的冲积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部平原由荆江南岸向南倾斜至南洞庭湖滨,高差为15—20m,故造成北水南侵之势。洞庭湖底部高程西高东低,西洞庭湖的七里湖、目平湖,其湖底高程分别为29—31m,南洞庭湖高程多在26—28m之间,东洞庭湖高程为22—24m,故使西水东流。
洞庭湖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上的断陷盆地,形成于燕山运动,延续至喜马拉雅运动。盆地断陷的同时,四周山地隆起形成东面的幕阜山,西面的武陵山,北面的墨山和南面的雪峰山。白垩纪为盆地发展扩大时期,差异升降运动在盆地内形成北、东向凸起与凹陷,在凹陷内普遍沉积上白垩统分水坳组和戴家坪组,洞庭拗陷盆地基本形成。早期喜马拉雅运动以断块运动为主,表现为凹陷区范围缩小,但凹陷深度增大,如渐新世河口组仅在沅江新河口一带有其沉积,其它地区为上升剥蚀区。第四纪以来,洞庭拗陷盆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再次全面下沉,接受沉积,成为湖南省第四系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沉积层序最全的地区。厚度一般100.0~334.0m,最厚501.0m,沉积类型有河流相、河湖相、湖相、盐湖相及泥石流相。存在4次以上凹陷成湖、凸起成陆的演化过程,相应拗陷盆地解体,形成断拗盆地,如早更新世早期,在目平湖、澧县、沅江等凹陷成湖;中期湖侵扩大到汉寿、常德、安乡、湘阴等地,出流经由安乡经澧县凹陷排入长江;末期凹陷转为缓慢上升,湖泊萎缩一部分成陆,加之气候转向炎热干燥,形成封闭型盐湖,堆积了巨厚的石膏层和白垩层。早更新世晚期,目平湖与沅江两凹陷相连,湖面扩大;赤山凸起成为两湖间的孤岛,湖水从南县、鲇市、藕地口排入长江,系第四纪湖面最大的兴盛时期;随着湖盆转为上升为主,湖水退却,出现洞庭平原地貌景观。中更新世,洞庭湖盆地发育为河网交积的湖沼盆地,占阳桥、澧县、目平湖和沅江至湘阴等凹陷曾一度相互贯通,由于周边山地强烈上升,湖盆向心状水系发育,大量砂砾搬运入湖,构成河流相-湖相的沉积体系,此时,湖水有两处出口,一处由岳阳君山经广兴洲入长江;另一处由安乡佘家台经澧县进入江汉盆地。晚更新世,目平湖凹陷和沅江至湘阴凹陷的部分地区再次活化,并以0.26~1.009mm/a的沉降速度下沉,并在赤山西部形成常德、安乡河湖盆地和东部临资口、黄茅洲和北大市河湖盆地,但其范围已大为缩小,形状复杂,此时湖水由南向北流,并在团山附近有东、西水系汇合,在石首一带注入长江。全新世,澧县凹陷大部上升成岗地,临澧占阳桥凹陷自晚更新世以来,也上升成为陆地,赤山凸起继续抬升,形成平原、岗地地貌。发展到全新世后期,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整个湖盆为河网交错的洞庭平原,当时只在君山西南侧有一方圆130km的小湖。后据《水经注》记述,北魏时洞庭湖始有扩大,为“广圆五百余里”的一个大型湖泊。《全唐书.赋洞庭》一文中曾有“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拨地形高”的记载,北宋范仲淹所撰的《岳阳楼记》中描述为“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直至清代的《洞庭湖志》中仍是一个“横亘八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的大型湖泊。千余年来湖泊演变不甚明显,但从16世纪初至今的500多年间,洞庭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剧变时期。荆江北岸原有分流口先后湮废和人为堵闭,江水南迫,使南岸除太平口外又先后增加了调弦、藕池和松滋3大溃口,形成荆江水、沙大量倾注南下入湖的局面,从此成了承纳荆江水、沙的唯一场所,导致湖盆急剧萎缩,使历史鼎盛时期6 000.0km2的一个完整水系分割成东洞庭湖(包括漉湖与湘江洪道)、南洞庭湖(包括东南湖、万子湖和横岭湖)、西洞庭湖(包括目平湖、半边湖)和七里湖4个湖体。
生态环境
湖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温润气候,据沿湖17个气象站的多年资料统计,年均气温16.6~17.0℃,1月平均气温4.1~4.5℃,极端最低气温-14.7℃,7月平均气温28.7~29.2℃,极端最高气温43.6℃。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 686h,无霜期263~277d,降水量1 305mm,4~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64.9%~69.7%,年降水日数147d,其中年降雪日数12d。蒸发量1 288mm,干燥度0.8。湖区季风盛行,6~9月多NE风,冬季为NW风,平均风速2.5m/s,最大风速29.0m/s,年大风日数10d以上。夏秋季湖水上涨易成渍涝灾害;冬季寒潮入侵,常有低温、阴雨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地带性土壤,丘陵区主要为红壤,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陆生植被以樟科、壳斗科和土兰科为主;平原圩区为耕作土,以栽培作物为主;滨湖为沼泽化草甸土,以洲滩草甸植被和湖沼水生植被为主。
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集水面积25.7×104km2,补给系数105.7。主要入湖河流有湘、资、沅、澧4水和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闭)4口以及滨湖约50 623.0km2的区间径流来水,据1951~1987年资料统计,4水、4口多年平均年入湖水量3 034.0×108m3,其中4水1 648.5×108m3,4口1 129.2×108m3,区间来水255.9×108m3,湖面降水量31.7×108m3,合计年入湖水量3 065.7×108m3;汇水后由城陵矶出流注入长江,年出湖水量3 021.0×108m3,湖面蒸发量31.3×108m3,工农业用水与蓄水变量13.4×108m3,合计年出湖水量3 065.7×108m3,水量收支平衡。近40年来,长江上游和4水流域水土流失的加剧,湖盆及4水入湖河道日益淤塞,加上70年代实现了下荆江的裁弯以及80年代葛洲坝枢纽工程的蓄水运行等,入湖径流总量出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即调弦堵口后与下荆江裁弯前的1959~1966年,下荆江裁弯期间的1967~1972年、下荆江裁弯后的1973~1980年和葛洲坝运行后的1981~1987年比原自然状态下的1951~1958年的入湖径流分别减少14.8%、18.0%、23.3%和28.6%。而同期4水和4口的入湖径流量所占入湖总径量的比重出现了相反的变化,即4水入湖径流所占入湖总径流量由1951~1958年的47.7%剧增至1981~1987年的60%,4口却由43.8%减少到30%。
入湖径流的年内变化,同流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呈一致趋势,主要集中在汛期的4~9月。洪水具有补给途径多,组合关系复杂,峰高量大和水情突变等特点,湖区洪水发生时间,与长江和4水水系降水时空分布息息相关,其中南部的湘、资、沅、澧4水,处在同一季风气候区内,江河水量的唯一来源为季风降雨,每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赤血无级
2011-01-02 · TA获得超过83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2.5万
展开全部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因湖面缩减,现次于鄱阳湖和太湖居于第三),面积3,968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来随着湖面缩减已退为第三大湖)。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4口(1958年堵塞调弦口)引江水来汇,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经城陵矶排入长江。通常年分4口与4水入湖洪峰彼此错开。因而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轻了长江中游的洪水压力。若出现「江湖并涨」,就易泛滥成灾。由于4水和4口携带大量泥沙,每年约有1.28亿吨泥沙淤积湖底。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890年为5,400平方公里,1932年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减为3,141平方公里。现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计,湖水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水位变幅达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称。1952年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垦殖区,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区,并整修了湖区堤垸水道,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洞庭湖湖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稻米、棉花。湖内水产丰富,航运便利。

洞庭湖景点

  君山

  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浪漫神话传说,不足为信。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洞庭湖景色(9张)

  君山,古称湘山、洞庭山山、因尧女湘君所游处而得名,面积0.96平方公里,位于岳阳市西南12公里的东洞庭湖中,与岳阳楼遥遥相望,是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君山素以“集奇撮胜”之地著称。这里,湖光因山色生胜,风景与名胜争妙:奇景异物洞庭秋月、君山银针、湘妃竹、金龟,和铸鼎台、秦皇印、酒香亭、柳毅井、飞来钟等文物古迹,名动天下。

  龙涎井

  在飞来钟下面有有一口龙涎井。异说到龙涎井,其由来已久。因为君山地形酷似乌龙卧水,龙涎井前方为龙口,张口向南,两边钳形山嘴,岩壁拱护,为龙的上、下腭,中间的小山为龙舌头,山势平舒,形态逼真,此山因此得名。龙舌山下有一口井,相传这里的井水清澈纯净,四时不涸,是龙舌头上面一点点滴下的涎水,故称“龙涎井”。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雅名,对君山的地形作了形神毕现的生动概括。据传,当年湘妃寻夫至君山,口渴异常。她们对爱情的忠贞感动了洞庭湖中的乌龙。乌龙化着一座小山,张开双腭,伸出舌头,让龙涎滴出,滴在山角下,化成一口古井。湘妃见到古井,饱喝了一顿井中仙甜的龙涎。顿觉精神振着。后来,湘妃投湖,乌龙悲伤过度,化为一座小山,如今,龙涎井就座落在这座山下。

  柳毅井

  柳毅井,亦称桔井。它位于君山龙口内的龙舌的根部。据《隆庆岳州府志》记载:“巴陵(今岳阳市)则有邕湖井及巴蛇、罗汉、秦皇诸井,而井之著者,又曰'柳毅'井旁有古桔一珠,大“五六围”,枝干奇古。《县志》又说:桔井“相传为柳传书之处(入龙宫之门)。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测。”过去,崇圣祠有个老和尚作过试验,用半斤丝线,一端系上铜钱吊下井去,丝线放完了,还未探到井底。在唐代,因井旁有一棵大桔树,故此井又名“桔井”。井旁的桔树虽已不复存在,但善良、正直的柳毅永远在民间传颂。

编辑本段

历史变迁

  史载,洞庭湖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与漭相通),本为华夏第一大淡水湖。当时的云梦泽横亘于湘鄂两省间,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故司马相如 《子虚赋》有“云梦者八九百里”之说。后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称之为洞庭湖。

  历史早期的洞庭湖

  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泽的范围。《山海经》:“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称洞庭为平野。说明当时湘、沅、澧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洞庭湖地区还只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只是后来环绕君山的所谓“洞府之庭”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始有洞庭湖之称。1957 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 楚怀王六年(前323 年)制“鄂君启节”,所述舟节西南水路铭文为“自鄂(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入湘、入资、沅、澧、油”。从舟节铭文水流交汇不及入湖来看,与《山海经》、《庄子》所载洞庭平原的自然景观也是一致的。

  《水经》记载: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湘水“又北过下隽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资水“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说明在君山西南的资、沅二水交汇处,有湖泊的存在。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当即指此湖。只是由于那时这一夹在沅、资二水之间的湖泊水体很小,尚未为人所注意,因而《尚书》、《周礼》、《尔雅》、《吕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未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泽薮之内。

  东晋以后洞庭湖的逐渐扩展

  东晋、南朝之际,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日趋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向荆江南岸穿越沉降中的华容隆起的最大沉降地带,进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为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

  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已充分反映了洞庭湖扩展的这一巨大变化。他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云“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盛弘之在《荆州记》中,也作出相同的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为洞庭湖的通称。

  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之中,再加上古代荆江分水口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区,很少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号称“八百里洞庭”。《巴陵志》即有:“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洞庭湖》诗中描写:“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可见其湖面的辽阔及气势的雄伟。

  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继续有所扩展。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张居正为了保护在湖北安陆的“显陵”以及他自己家乡江陵的安全,采取“舍南救北”的方针,在荆江北岸筑起黄檀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在湖底淤高而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断扩展,逐渐有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形成。于是,“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八九百里,龙阳(今汉寿)、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耳”。这一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其时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今常德)、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日趋萎缩中的洞庭湖

  清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这使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ay8607
2007-03-03 · TA获得超过406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38万
展开全部
  洞庭湖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构造 湖。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 ~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质与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 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 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 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 气候与水文 湖区年均温 16.4~17℃,1月3.8~ 4.5℃,绝对最低温-18.1℃(临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绝对最高温43.6℃(益阳)。无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围山丘向内部平 原减少。4~6月降雨占年总降水量50%以上,多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齐集,易成洪、涝、渍灾。 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调 弦(1958年堵口)四口;东、南、西三面有湘、资、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径流变幅大,年内径流分配不均,汛期长而洪涝 频繁。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立方米,最大年径 流量(1945)5268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78)1990亿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亿立方米,占汛期径流总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为枯水 期。多年最大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 1954年长江中游出现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减洪 峰,显示湖泊调蓄功能。然而,众水汇聚湖中,仅有城 陵矶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时间长,泥沙大量沉积,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长江的达1.18亿 立方米,占82.0%,来自四水的0.241亿立方米,占18%, 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 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 达0.984亿立方米。 年均淤积量较鄱阳湖大十几倍。70年代以来,三口口门 淤高,入湖水量减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长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达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东洞庭湖注滋河口东伸,飘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东洞庭湖东蚀, 调蓄功能趋向衰减。

  发育过程 先秦—汉晋时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断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缩小,湖区边缘出现洲滩与分 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纪,洞庭湖继续缓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长江分流南下影响,洞庭湖一直向东扩展,清道 光年间(1825)洞庭湖到达全盛时期,周极400余公里,洪 水湖面达6000余平方公里。百余年来,长江数次大水往 南溃决,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挟带大量泥沙入湖,湖 泊迅速淤塞萎缩,现有水域不及全盛时期之半,退居为 全国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经济概况 洞庭湖区经1954、1964年和70年代三阶 段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之一,重点淡水渔区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鱼类 为主,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隶 属12目,23科,70属,以鲤科为大宗,有63种,占55.3%。 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芦苇 遍布湖洲,面积6万公顷,90%用于造纸。 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 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公里。此外, 城陵矶于1980年改为外贸港,设计能力200万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clean
2008-02-25 · TA获得超过376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2万
展开全部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边是湖南省,北边是湖北省。洪水期间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积有3900平方千米,容积达一二百亿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它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容纳四水,吞吐长江,调节洪水,控楚带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