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干波源s1和s2的振动方程分别为
y2=Acos(ωt)
其中,s1距离p点6个波长,s2距离p点为13/4/个波长,
两波在p点的相位差的绝对值是: 展开
2023-06-12 广告
s1在p点引起的振动相位=π/2-6*2π=(-23/2)π,
s2在p点引起的振动相位=-13/4*2π=(-13/2)π
两波在p点的相位差的绝对值I(-23/2)π-(-13/2)πI=5π
两波源相位差ψ1-ψ2=2K*π-3π/2(k为整数)
设s1的振动方程为y1=A*sin(ωt+Ψ1),s2的振动方程为y2=A*sin(ωt+Ψ2),波速为v,在s1的左侧点距s1为x处的点的振动方程为:
y=A*sin[ω(t-x/v)+ψ1]+A*sin[ω(t-(x+3λ/4)/v)+ψ2]=2A*cos((ψ1-ψ2+3ωλ/4v)/2)*sin[ω(t-x/v)+(ψ1+ψ2-3ωλ/4v)/2] (这里用到了和差化积的公式)
又有 λ/v=T=2π/ω
则s1左侧点振幅2A*cos((ψ1-ψ2+3ωλ/4v)/2)=2A*cos((ψ1-ψ2+3π/2)/2)=|2A|
有(ψ1-ψ2+3π/2)/2=kπ,则ψ1-ψ2=2K*π-3π/2(k为整数)
扩展资料:
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源)的频率以及振动方向必须相同并且有固定的相位差。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同或者两个波源没有固定的相位差(相差),相互叠加时波上各个质点的振幅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没有振动总是加强或减弱的区域,因而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干涉图样。
同频率的两波源在同种介质中产生的两列波,波长相同。这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波谷和波谷)相遇处,振动加强,A=A1+A2;波峰和波谷相遇处振动减弱,A=A1-A2(A1>A2)。因此可得:若介质中某质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则该质点的振动是加强的;若某质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则该质点的振动是减弱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的干涉
s1在p点引起的振动相位=π/2-6*2π=(-23/2)π
s2在p点引起的振动相位=-13/4*2π=(-13/2)π 两波在p点的相位差的绝对值I(-23/2)π-(-13/2)πI=5π
如果没有相位噪声,那么振荡器的整个功率都应集中在频率f=fo处。但相位噪声的出现将振荡器的一部分功率扩展到相邻的频率中去,产生了边带(sideband)。在离中心频率一定合理距离的偏移频率处,边带功率滚降到1/fm,fm是该频率偏离中心频率的差值。
相位噪声通常定义为在某一给定偏移频率处的dBc/Hz值,其中,dBc是以dB为单位的该频率处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一个振荡器在某一偏移频率处的相位噪声定义为在该频率处1Hz带宽内的信号功率与信号的总功率比值。
扩展资料
抛体运动则可以分解为:正交的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另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抛体运动比匀变速直线运动复杂得多。
在匀速圆周运动作正交分解的过程中,原来大小不变的向心力,变成大小和方向都作周期性变化的回复力。简谐振动已经够复杂了。所以,振动就定量研究到简谐振动为止。
然而,通常我们遇到的振动的微观情况,都要比简谐振动复杂得多。所以,研究简谐振动过渡到研究振动、热振动等,需要洞察力、想象力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