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的放下 跟我们欲望有没有冲突?

没有欲望恐怕人类无法发展。... 没有欲望恐怕人类无法发展。 展开
 我来答
donghm8618
推荐于2017-09-25 · TA获得超过44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3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66万
展开全部
各位说的都正确,关键是没有搞清“欲望”和“放下”的概念,欲望,在我们世俗人眼里,是一种本能的,无法控制的生理本能,而佛家认为这种本能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初级的、妄念的,一是心之本性,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至所以这么多的烦恼,甚至心想事不成,就是我们的妄念占主导地位。佛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为什么有聪明愚笨之别,就是我们的妄念程度不同造成的,妄念越重佛性就越低,甚至没有佛性,要想获得智慧健康,就得放下妄念、分别和执着。
放下,指的是放下分别执着,放下贪嗔痴慢疑,是理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照做,理上不能有分别执着妄想,事随缘去做,也就是顺其自然。这样就没有冲突了。
愿望和欲望是不同的,愿望是心之本性,是真正的“我”,也就是佛性,是不加任何妄念的。欲望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妄念,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想一想”、“研究一下”、“思考一下”等,所产生的分别、执着和妄念。只要我们能够在事实面前放下分别、执着和妄念,就可以戒除或减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看破是一种智慧,放下是一种能力,只要我们依佛法修行,这种智慧和能力就会逐渐增长。
修缘_淼淼
2014-11-18 · TA获得超过23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9万
展开全部
欲海难填,放下才能真正的看清这个世界,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彻底放下是不可能的,而是把欲望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人的欲望超过自己内心的道德,做出的事情你可想而知,否则这种欲望就是玩火者自焚,烧别人最终烧自己,放下是个过程,或多或少,跟多时候说的放下不是放下所以的欲望,而是让你痛苦的那个,比方说你爱一个人,他让你痛苦,放下是最直接而且是最彻底有效的方法,别的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且你如果过于贪爱,你下一个爱情依然痛苦,其实拿起只不过我们心中的一个妄想,我们以为自己抓住的某个东西,是个心里状态,其实那个人还是那个人,你可以以为你拥有地球,都是主观的一种幻想,这个源头源于我执,就是执着这个我,你好好想想,那个我究竟是什么?你的身体?头发?手?还是名字,还是脑袋?究竟哪一个是我?就像梦中,你以为有一个我,那个我在哪里?都是幻想出来的,释迦摩尼佛这个问题讲的很透彻,讲过12因缘把痛苦的根源写的很清楚: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释常愍语译:

你要专心听看,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裹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裹会有胚胎这个色身?
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颠倒,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耶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因为一切诸佛,都以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现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t4331
2014-11-18 · TA获得超过4.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482
采纳率:47%
帮助的人:2964万
展开全部
1、放下,是指放下错误的认识见解,也就是放下错误的执。错误的执着,或者说妄执,有这样一些:对于欲望的追求,从眼耳鼻舌身体意念各根源寻找快乐、迷惑,叫欲取;对某些观念和想法的固执,叫见取;对于错误的出发点、没有意义的行为约束产生的知见上的迷惑,叫禁戒取;执著一个四大五蕴所构成的假相而不能领会到“我”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的事实,产生种种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追求、种种对自我利益的固执、前途的忧虑,叫我取。其实这些妄想执着都来自于对“我”的欲望和认识的固执己见,佛法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欲望的错误执着。
2、放下不是放弃,因此在舍弃错误的执着之外,精进应该还是需要的。比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因此放下欲望的约束执著,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把该做的事做好,而且做事只是做事,不为达到什么得到什么,只为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义务,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做应该做的事,这才是简单而实际的觉者生活。
所以,放下错误的执着与认真生活、认真做事,是没有什么必然冲突的,有冲突的时候,实际是我们在执着于自我的种种利益和欲望上,导致与他人、与社会、与正常的本性产生矛盾。
追问
正确的追求也是欲望对吧?
追答
想,是正常的,但掺杂个人的执着就上升成自我的欲望了。通常来说,欲求,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欲想,就有了些“我见”的执着,而到了欲望,就有些贬义了,也就是指过度了。
所以佛法并不是说放弃一切想,而是说把各种思维把控在正确的方向及范围内,不做妄想、妄执。不过我们很多时候做事都是存在一定的私心,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种种从“我”这个角度而来的欲望,这个欲,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影响是好的正常的,有的则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的一种冲突的,未必都需要打破,但也未必都需要保留和维持。
所以说佛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放下种种私我、小我的欲想,而做到无我见、无我欲的状态,真正做到平静安详去做事是很难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清凉老庄
2014-11-20 · TA获得超过19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7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16万
展开全部
当然有了,《法华经》里明确的说明: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有欲望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要遭受种种苦,在佛眼里众生本空,但因一念妄动而升起种种苦恼。人类的发展都想梦幻泡影一般,有成就有坏,只有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最后引用明代憨山大师的一句话:枇糠尘世、幻化死生、解脱物累、逍遥自在、其超世之量何如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宇宙外的三道题
2014-11-20 · 知道合伙人体育行家
宇宙外的三道题
知道合伙人体育行家
采纳数:20490 获赞数:245752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只有成佛了才没有欲望了。佛教不赞成过分的苦行也不赞成过分的享受。佛陀是希望能通过佛法教育人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追求,什么是浪费时间白白痛苦。没有欲人也确实无法努力修行,但也因为过分的欲而精神承受过分的痛苦。所以追求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时代是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暴力的时代,人们充满快乐但是不觉得幸福,科技虽然很发达,但是欲望却更加无法满足了,直到环境承受不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