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军事不行,真的是这样吗?有何依据?
不知道是谁在非议陈寿,是那些只看演义不看三国志的人吗?但只看演义,为什么他们又会知道陈寿?
当然,这里还是说古人,非议陈寿的古人,正是唐朝房玄龄,他负责组队撰写的《晋书》,里头有一篇陈寿的传记,说陈寿他爹曾做过马谡的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牵连受罚,这是头一桩。当时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众臣大都极力逢迎黄皓,唯独陈寿不愿依附他,因此多次被贬谪。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觉得这个小陈做官不行,所以轻视他。
于是《晋书》便说,陈寿因为他爹的事,又因为诸葛亮儿子的事,最终把帐都算在了诸葛亮身上,所以在传中竭力贬低诸葛亮,说他军事谋略非其长处,又无临敌应变之才;更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打仗不行,实在名过其实。
世上最难搞的事,就是这种文人的揣测。他不像福尔摩斯,但凡给你定罪,就一定会拿出铁定的证据一二三,证明你确实这样干了云云。文人往往不需要证据,他只要以最低的揣测,说你可能会这样,因为某某原因,如此一番,最终就断定你就是这么想也这么干的。
事实上你如果真正看《三国志》,就会明白陈寿压根就没有贬低诸葛亮。
首先,对于街亭之役马谡这件事,陈寿从头到尾,都没有为马谡辩解,文章中很明白的定性就是马谡确实犯了大错,而诸葛亮的错,就是用了马谡。
其次,对诸葛亮贬低了吗?亮疾病,卒于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天下奇才四个字,难道是贬低?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长于巧思四个字,难道也是贬低?
事实上,身为旧日蜀吏、今日晋臣的陈寿,按照官场的一般规则,确实不应该过分赞誉诸葛亮,因为会招来“怀念旧国”的猜忌,但他还是在《三国志》里写了很长一段文字追述诸葛亮的功绩。他在文中,说诸葛亮的声教遗言,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因此请求皇帝,一定要荡然无忌,虽然蜀国是从前的敌对国,但是诸葛亮这样的人,也千万不能抹杀他的功绩。
为此,陈寿在文中,痛陈:“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这难道不正是当时的压力所致。
然而,翻身到了唐朝,以房玄龄为代表的一串人,却打着哈哈说陈寿是因为私人恩怨,所以故意贬低诸葛亮。这样立论的背后,其实正好验证了他们内心的龌龊,至于陈寿,只要是明白人,谁会认为真的是贬低了诸葛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