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现在一些人呐,真的是大言不惭,前有苏轼不如方文山,曹雪芹文笔不行,李清照不知所云,这又出现了《出师表》文笔不好。
在这个看《海贼王》都会被草帽海贼团的伟大理想感动的时代,《出师表》的伟大理想竟然只能出现在中学课本上,我也不知道该怒还是该哭。读《出师表》不哭者为不忠,《出师表》言辞恳切,情深意长,丞相为报先帝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惜,这一切在没经历或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来,内心毫无波澜。有心的人可能会一声叹息,别有用心的人就只会diss了。
文笔
不说多了,就这一篇文章,创造出了20多个成语,还不足以说明其人文笔之好么?总结起来,《出师表》全文只讲了一个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多难啊,你连保证明天早上7点钟起床好好吃早餐这么点事都不到,人诸葛亮从27岁出茅庐,到54岁病逝五丈原,几十年如一日,为的是什么?
他本是一介布衣,隐居于在南阳,耕田种地,闲来没事唱唱歌、读读书,顺便帮乡里乡亲搞点发明创造,提升一下生产力,轻松自在,为何要让自己投身乱世?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就是原因,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愿意做牛做马,即使处于危难,即使大厦将倾,也绝不推脱搪塞,至今足足21年。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年纪了。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篇《出师表》,为后主构建了一幅蓝图,包括君臣之道、宫中制度、对外政策等。
君臣之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段话,是诸葛亮对贤臣和小人的预言,是整个三国时期的缩影,更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你纵观上下几千年,哪一朝的兴起不是因为亲贤臣,又有哪一朝的灭亡不是因为亲小人?
不仅用于历史,即使用于当今也非常合适,上至上市企业,每个企业都有努力干事的贤人、也有偷奸耍滑的小人;下至普通家庭,谁家又没有几个奇葩亲戚了?
宫中制度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赏罚分明,不偏私。这样,既能让陛下显得英明,又能真正做到维持内部稳定。
伟大理想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如果说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是原因,那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就是理想。是先帝的理想,也是丞相的理想。
定南方,联东吴,养精兵,他都做到了,现在要做的是北伐,定中原,这里最让他担心的不是个人的安慰,却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独到之处,却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最厚重的情感,所以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忠心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征北伐夺取凉州前夕,奉给后主的劝谏与方案。为报知遇之恩,为兴复汉室,诸葛亮殚精竭虑,苦口婆心,既是为人臣子的忠言,又是先辈对子孙的谆谆教诲。声声叮咛,字字带血,虽然唠唠叨叨都是平实的语言,读来却让人满含热泪。
远谋
后主刘禅沉溺于声色犬马,诸葛亮不得于拖着老体,出征北伐,他自感时日不多,只能在《出师表》中奉上自己的治国之策,将能用之才一个个指出,将宫中之事与军营之事的贤能之才都做了细致的分工,大有安排后事的预警,这样的深谋远虑令人叹服。
笔法
《出师表》表面朴实,但细细琢磨又是那么不同凡响,你就感觉他唠唠叨叨,从(近)给后主推举人才到(远)回忆和先帝的知遇之恩。再(近)劝谏后主。就是这样的反复推进,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出师表》中亲贤能远小人,自己和臣子都是罪臣,而后主善道,这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一绝,虽然通篇劝谏,但并没有不尊重陛下,虽然满篇都是怒其不争,忠言逆耳,但读下来并无不妥。
华丽词藻的堆砌往往使文章流于表面,而朴实的语言,更能深入人心。《出师表》用最朴实的语言,表的是诸葛亮对汉室的赤诚之心,有对先帝的知遇之恩,有对后主的深谋远虑,担得起千古第一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