鮰鱼和鲟鱼区别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分布范围不同,毒性不同,营养价值不同等等。详细如下。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它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世界上现存1目2科7属27种,仅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分别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水系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水系口。由于自然环境改变、水工设施修建和过度捕捞等原因,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野生鲟鱼资源明显减少,处于濒危状态。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
外形特征
鲟鱼体延长,一般呈梭形。躯干部的横断面呈近五角形。吻长,体被5行骨板,或有时裸露。无眶间隔、前鳃盖骨和间鳃盖骨。头上骨板或有或无。尾鳍上缘有1行棘状鳞。鳍条不骨化。背鳍和臀鳍后位。胸鳍低位。腹鳍在背鳍前方。尾鳍歪形,或呈鞭状,上叶长于下叶。内头颅为软骨,仅部分骨化。左右腭方骨与筛骨区或蝶骨区不相连,与颌骨固连。有锁骨,无椎体。鳔大,镖管和食道背面相连。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
生活习性
鲟鱼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种类,在产卵期均向河上游移动。冬季多在河道或近岸深水处。仔鱼期一般食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成鱼期食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铲鲟则仍以浮游生物为食。
分布范围
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
在我国境内野生的鲟鱼有7种,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的中华鲟、达氏鲟;分布于新疆伊宁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的西伯利亚鲟。迄今为止,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俄罗斯鲟、欧洲鳇、小体鲟、匙吻鲟等十几个品种作为研究或者是人工养殖。
鮰鱼学名长吻鮠,俗称"江团"、"白吉"、"肥头鱼"、"鮠鱼"。在分类学上隶属鲶形目、鲿科、鮠属。长吻鮠是我国名贵的淡水鱼类,分布于长江水系,向北可达黄河,向南可至闽江水系。长吻鮠鱼体态粗长,腹部膨隆,尾呈侧扁,鮰鱼个体轻重不等,一般为1500~2500克。
形态特征
洄鱼体长为体高的4.7—5.9倍,为头长的3.2—3.7倍,为尾柄长的5.2—5.8倍,为前背长的2.5—2.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9倍,为眼径的10.6—17倍,为眼间距的2.4—2.9倍,为头宽的1.3—1.6倍,为口裂宽的1.5—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3—3倍。游离脊椎骨33—35枚。
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形成弧形齿带。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前端下方;后鼻孔为裂缝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颌须后端超过眼后缘;颏须短于颌须,外侧颏须较长。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
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
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
生活习性
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3冬龄性成熟,4—6月产卵。卵粘性,浅黄色,受精卵附着于石块上孵化。生长较快,一般重2—2.5kg,最大可达十余公斤。
经济价值
长吻鮠肉质细,味鲜美,为优质食用鱼。
长吻鮠的生长速度较快,为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常见者多为2-4公斤。在长江流域的渔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中下游显著多于上游地区。鮰鱼为大型的经济鱼类,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此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而且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它胶层厚,味纯正,色半透明,制作工艺独特,干制品的外形和镶嵌在鳔内的一个美丽的自然图案,对着光源照看,与屹立在石首市城里的笔架山酷似,由此得名“笔架鱼肚”,并有“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实属食中之珍。
毒性
鮠鱼的背鳍刺和胸鳍刺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中毒性较强者,被刺后立即发生剧痛、灼热,伤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肿胀,个别会引起发烧,患处疼痛带痒,半小时至1小时后方止。被刺事故多发生于捕捉时,须小心在意。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它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世界上现存1目2科7属27种,仅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分别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水系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水系口。由于自然环境改变、水工设施修建和过度捕捞等原因,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野生鲟鱼资源明显减少,处于濒危状态。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
外形特征
鲟鱼体延长,一般呈梭形。躯干部的横断面呈近五角形。吻长,体被5行骨板,或有时裸露。无眶间隔、前鳃盖骨和间鳃盖骨。头上骨板或有或无。尾鳍上缘有1行棘状鳞。鳍条不骨化。背鳍和臀鳍后位。胸鳍低位。腹鳍在背鳍前方。尾鳍歪形,或呈鞭状,上叶长于下叶。内头颅为软骨,仅部分骨化。左右腭方骨与筛骨区或蝶骨区不相连,与颌骨固连。有锁骨,无椎体。鳔大,镖管和食道背面相连。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门囊。肠短,有发达的螺旋瓣。
生活习性
鲟鱼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种类,在产卵期均向河上游移动。冬季多在河道或近岸深水处。仔鱼期一般食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成鱼期食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铲鲟则仍以浮游生物为食。
分布范围
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
在我国境内野生的鲟鱼有7种,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的中华鲟、达氏鲟;分布于新疆伊宁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的西伯利亚鲟。迄今为止,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俄罗斯鲟、欧洲鳇、小体鲟、匙吻鲟等十几个品种作为研究或者是人工养殖。
鮰鱼学名长吻鮠,俗称"江团"、"白吉"、"肥头鱼"、"鮠鱼"。在分类学上隶属鲶形目、鲿科、鮠属。长吻鮠是我国名贵的淡水鱼类,分布于长江水系,向北可达黄河,向南可至闽江水系。长吻鮠鱼体态粗长,腹部膨隆,尾呈侧扁,鮰鱼个体轻重不等,一般为1500~2500克。
形态特征
洄鱼体长为体高的4.7—5.9倍,为头长的3.2—3.7倍,为尾柄长的5.2—5.8倍,为前背长的2.5—2.6倍。头长为吻长的2.2—2.9倍,为眼径的10.6—17倍,为眼间距的2.4—2.9倍,为头宽的1.3—1.6倍,为口裂宽的1.5—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3—3倍。游离脊椎骨33—35枚。
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齿,形成弧形齿带。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前端下方;后鼻孔为裂缝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颌须后端超过眼后缘;颏须短于颌须,外侧颏须较长。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
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
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
生活习性
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3冬龄性成熟,4—6月产卵。卵粘性,浅黄色,受精卵附着于石块上孵化。生长较快,一般重2—2.5kg,最大可达十余公斤。
经济价值
长吻鮠肉质细,味鲜美,为优质食用鱼。
长吻鮠的生长速度较快,为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常见者多为2-4公斤。在长江流域的渔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中下游显著多于上游地区。鮰鱼为大型的经济鱼类,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此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而且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它胶层厚,味纯正,色半透明,制作工艺独特,干制品的外形和镶嵌在鳔内的一个美丽的自然图案,对着光源照看,与屹立在石首市城里的笔架山酷似,由此得名“笔架鱼肚”,并有“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实属食中之珍。
毒性
鮠鱼的背鳍刺和胸鳍刺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中毒性较强者,被刺后立即发生剧痛、灼热,伤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肿胀,个别会引起发烧,患处疼痛带痒,半小时至1小时后方止。被刺事故多发生于捕捉时,须小心在意。
展开全部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它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长吻鮠(学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鲿科、鮠属鱼类。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这就是区别
长吻鮠(学名: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鲿科、鮠属鱼类。体延长,前部粗短,后部侧扁。头略大,后部隆起,不被皮膜所盖;上枕骨棘粗糙,裸露。吻颇尖且突出,锥形。口下位,呈弧形。唇肥厚。上颌突出于下颌。眼小,侧上位,眼缘不游离,被以皮膜。眼间隔宽,隆起。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后端达眼前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细小。体光滑无鳞。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腹鳍小,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垂直下方稍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约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后端的中点。尾鳍深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稍钝。体粉红色,背部暗灰,腹部色浅。头及体侧具不规则的紫灰色斑块。各鳍灰黄色。这就是区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