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成长故事(60字以内)
1、祖冲之
公元429年,祖冲之出生于范阳道县(今河北涞水县)一个科学世家,生活条件优越。他自幼就特别喜欢数学,不喜欢读那些枯燥的经书,也不喜欢背那些难懂的诗词。
他对仕途毫无兴趣,为此,父亲经常责骂他。祖父祖昌任大匠卿,主管土木建筑,他常为祖冲之辩护说:“只会死记硬背,不肯动脑筋,又不会动手的人才真的没有出息呢!”
2、王羲之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3、陶行知
邻村小学有个叫方庶咸的老师,常到陶行知家串门,他很喜欢聪明伶俐的小行知,并决定培养他,于是免费招收陶行知入学。
方老师的教育方法很特殊,他先从自然知识或常识讲起,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地震是怎么回事?这些内容很符合小孩子的求知欲望,小行知很喜欢跟着方老师学习。
陶行知十岁的时候,父亲在外地找了一份新的差事,他不得不随着父亲离开原来住的地方。当地有一位人品学问都很好的许老先生,父亲就将行知送到许先生的门下,许先生知道行知是个好孩子,也将其免费招收入学。
由于陶行知的家离许先生的学馆相隔较远,所以陶行知只能隔三天去一次许先生的家,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每三天就走十五公里的路去求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但陶行知从来没有抱怨过,也没有旷过一次课,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都坚持准时到达学馆,而且先生给他布置的作业,他都完成的很好。1906年,陶行知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他在那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并开始接受西方教育。
4、陈平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
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5、聂耳
由于家境贫寒,母亲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幼子聂耳的身上,从小母亲就教聂耳识字,在她的教育下,五岁的聂耳已经能自觉坚持读书,母亲还常常给他唱一些动听的小调,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民间音乐艺术的种子。
六岁的时候,聂耳进入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很受老师们的喜爱。聂耳要上三年级的时候,由于没钱交学费和书费,于是他的母亲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欢的八音钟卖了,凑够了学费,可是书费依旧还没凑齐。
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整整齐齐的本子,妈妈翻开本子就惊呆了,原来是小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书,一本是国语,一本是算数。
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聂耳有一位邻居,是一位木匠,闲暇的时候,他喜欢坐在门口吹短笛,这让年轻的聂耳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邻居的家里,跟他学习吹笛子。
在聂耳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哥哥也一起跟着学吹笛子,后来,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只竹笛和一把二胡,从此他们的家里就乐声不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后来,聂耳又开始学习二胡、三弦、月琴的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