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展开全部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传说
点彩灯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袁世凯与元宵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传说
点彩灯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袁世凯与元宵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元宵节『提灯笼、射灯谜等民俗活动』的由来
元宵节这天,除了要吃元宵、提灯笼、射灯谜等民俗活动外,新竹地区客家族群在农业时代,尚流传吃菜包、祈求六畜兴旺、借钱、借柑等过节习俗,如今已逐渐为人所遗忘,对民俗有深入研究的黄荣洛认为是时代潮流所趋,无可避免。
元宵节为何以「灯」为主题?黄荣洛说,以往的私塾把正月十五日做为开课日,当天的重头戏则是「开灯」仪式,即由学生备妥一盏灯带到私塾,由老师点燃后,再由学生提著回家,象徵前途光明吉祥之意。
而客家人提灯笼的习俗亦饶富趣味,一对甫结婚的新人,在元宵节这天,需带著一只灯笼,前往土地公庙或庙宇向神祈求赐子,然后将灯笼悬挂於庙内,因为求子是求丁,「丁」与「同恩音,亦即是「求丁献灯」之意,若顺利得子,次年的元宵节还愿时,需带两个灯笼祭拜,以示继续「求丁」之意。 (88/3/3自由时报新竹县记者彭日镜报导)
『偷俗听香』 元霄习俗饶富趣味
偷挽葱嫁好尪.台谚很特别 祭东施娘节俗 则较少人知
元霄节起源於中国汉代,民间传统习俗相当多 ,台湾谚语习俗也都寓含趣味,据传吕氏之乱於 元月十五日平定,因此汉文帝将此日订为元霄节 ,后来汉武帝进一步将元宵节订为「上元燃灯节 」,命令当天举国张灯结彩以祭「太一神」,也 就是主宰宇宙之神。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认为是道教「三 官大帝」(三界公)之中的「上元一品九气赐福 天官洞灵元阳紫微大帝」的寿诞,天官大帝职司 赐福之事,「天官赐福」这一句吉祥话语便是由 此而来。
民间有关元宵节的习俗、谚语相当多,其中「 偷俗」是比较特别及有趣的,传说末婚男女在元 宵夜「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跳菜股娶好某、偷老古得好某」,新婚妇女或是结婚妇人如果想要生男得子,则可在元霄夜「偷竹篱得男 儿」,或是在元霄节当夭前往寺庙「棱灯脚,阮尪年底做阿爸」。
此外,习俗中也有元宵夜利用「听香」卜吉凶 ,想要卜吉凶者,可在家中神明厅先向神明告知欲占卜之事,然后以掷筊确定出门行走方向,并在行进途中仔细聆听旁人交谈内容,返家后依听 到的内容向神明请示以判断吉凶。
另有一种「祭东施娘」的元霄节俗,则是较鲜为人知,据传战国时代的东施貌丑,但却精於女 红,二十岁那一年的元霄夜,她为捡拾茅厕内的 绣花鞋而溺毙,后世傅说少女如果想要学好一手 人人夸赞的女红手艺,需要在元霄夜准备糖果、 甜粿及一只绣花鞋,在厕所前「祭东施娘」。(93/02/06自由时报新竹县记者陈维仁)
炸寒单闹元宵习俗
台东县炸寒单闹元宵昨天开始一连炮炸四人,以真人扮演的寒单爷仅著红短裤站在竹轿上,以肉身抵挡滥炸炮火,被炸得千疮百孔,光是一场四十分钟就炸掉了廿万元的鞭炮,商家却乐得愈炸愈旺。
台东市玄武堂供奉的寒单爷,在台东县被视为武财神,而炮炸肉身寒单爷已经成为台东庆元宵的重头戏昨天上午十点半在光明路的金叶银楼,展开首场炮
炸活动,总共动用了三个人扮演寒单爷,并有二十多人檐任炮手,现场火光四射、烟硝弥漫,战况相当激烈,寒单爷所到之处同时也是「票房」保证,人山人海。
全身刺青的寒单爷仅穿著红短裤,手持榕树枝保护眼睛,威风凛凛地站在竹轿上,接受众人欢呼,同时四面八方的炮火立刻展开狂扫,尽管炮声震耳欲聋,烟硝呛鼻,炮火在身上爆破造成皮开肉绽,但他仍不动如山。
咋天的人气其实相当不利寒单爷的演出,由於天气持续湿冷,炮火造成的烟雾不易消散,在浓烟呛鼻的情况之下,前两位上场的肉身寒单,都上轿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挥出暂停暗号,第三位上场的肉身寒单则撑了二十分钟,等到炮火结束时,身上已经体无完肤,但下轿时,人人都不喊疼,而且还要展现气魄喊「爽」。
元宵炸寒单的习俗在台东县已经延续超过半世纪,相傅寒单是武财神,因为怕冷,所以在出巡的时候喜欢民众燃放炮火为他暖身,而店家则相信炮火炸得愈多,人气财气都会愈旺,因此舍得花大钱买炮炸寒单爷。
咋天当地总共有四场大型的炸寒单场面,由於场面壮观,每一场都炸掉二十万元左右的鞭炮,晚间在南京路由县府出钱的炮炸活动,现场涌入数千位民众围观。(93/02/06自由时报记者黄明堂/台东报导)
盐水放蜂炮 火网威力大
相传清光绪初年,盐水镇因瘟疫肆虐二十余年,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余存的居民於关帝君祭日,央请关老爷出巡获得应允,居民乃於元宵时节,以各式阵头虔诚地恭请关公及众神出巡绕境,沿途并大放烟火炮竹,助其声威并驱逐邪疫瘟疫竟因而绝迹。从此以后,当地人每年都要恭请关老爷出巡,并竞放鞭炮,相沿至今,发展成深具特色的盐水蜂炮盛会。
盐水蜂炮活动於入夜后展开,由一顶顶全副武装的神轿与轿夫从武庙出发揭开序幕,一直到隔日清晨五、六点,整个盐水市街所见所闻皆是蜂炮。
这些蜂炮中以酬神的炮城最为壮观,炮城的规模不一,但总有数万枚冲天炮制成,每当神轿来到炮城前,主人拉开红布点燃蜂炮顷刻万发齐放,五彩火花绚丽夺目,是蜂炮夜中最刺激、迷人的时刻。
极具震撼力的「南蜂炮」咋晚在盐水镇豋场场,二百座炮城万蜂齐发,有如枪林弹雨,袭向人群,游客惊声尖叫,绵绵不绝的火光点亮了漆黑的夜空,盐水有如一座不夜城。
今年盐水蜂炮人潮锐减,受伤情形也大幅减少,但仍发生游客遭炸伤憾事,迄截稿为上,两天的盐水蜂炮沾动有近廿人受伤,其中两人眼睛遭炸伤,有失明之虞。
昨晚十时四十五分左右,一名粱姓女游客右眼疑遭蜂炮直接击中,送至盐水镇公所救护站,署立新营医院眼科主任黄柏祯检视后,初判右眼眼球已经破裂,对光线已无反应,认为伤势严重,转送林口长庚急救。而前晚虽为蜂炮暖身夜,也有三人受伤,台北市廿八岁蔡姓男子下体被炸伤,一男子右眼被炸伤有失明之虞,一人右耳被炸伤。
今年元有节在非假日,又遇上天气湿冷、大学学测考试,观看蜂炮的人潮比往年减少,但昨天下午四时起,不少来自全台各地的游客以步行方式涌进小镇,入夜雨势稍歇,仍挡不住游客的热情。讦冬游客赶紧向路边摊购买安全帽等防护奘备加强战备,并进食补充体力等待晚间冲「蜂」陷阵,摊贩们大发利市。
今年盐水蜂炮有二百座大、小炮城,数量并未减少,蜂炮威力更胜往昔,前晚首夜蜂炮活动,造成三名游客伤势严看,其中一人有失明之虞,昨天晚上二百座炮城登场,密集炮火飞向人群、飞向夜空,更让游客频呼过瘾。
晚上八时三十分,遶境神轿队伍从武庙出发,施放第一座炮城,点燃紧张气氛。游各中有些是全家出动带著小朋友前来「历险」,多数是年轻人、学生前来体验刺激感,部分前夜还不过瘾的,咋晚又来赶场,其中也有外国人来体验蜂炮威力。今年最大一座「巨」炮城天圣宫的五十尺炮城,长度足足横跨四线道马路,内藏十万支蜂炮,晚间十时三十分后施放,场面壮观。(93/02/06自由时报杨金城、王涵平、丁伟杰/南县报导
台湾元宵节的种种传说
前清时的台湾元宵,可由高拱乾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个粗略的印象:
,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人之导游丝竹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赐。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迎毕,置酒庙中,社众集饮;谓之「食供」。大抵数日之间,烟花火树之属,在在映带。又有一种豪门,挟鼠炮以角胜负,延烧衣履,人亦顾而乐之。
这段记载,大抵和中原节日习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伟修《澎湖纪略》时(一七五九),已可看出台湾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
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
是夜男女出游,以窃得物件为吉兆。未字(出嫁)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窃取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得好妇。又妇人窃得别人餵猪盆,被人咒骂,则为生男之兆,周年吉庆云 。
元宵夜的偷俗,在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还有相同的习俗。只不过据铃木的记载,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须放置原处。欲求子的妇女则偷拔人家的竹篱以为吉兆,因「竹篱」谐音台语的「得儿」。另一种元宵乞子的习俗则是「贯灯脚」,据说欲求子的妇女从灯下穿过就可望生男孩。
正月十五还有「听香」的风俗。听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烧香掷筊。请示过出行的方向后,於途中窃听他人谈话,再根据所听的容,向神前掷筊占卜今年的吉凶。
祭玄坛爷也是台湾元宵特有的风俗。玄坛爷也称玄坛元帅、寒单爷。传说即商朝的武官赵公明,因善於理财而致富,民间奉为武财神。祭祀玄坛爷的神像绑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汉扛著前进。据说玄坛爷怕冷,所以民众便掷鞭炮为他驱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当年的财运也愈旺。所以神轿所之处,往往成为鞭炮射击的对象,抬轿的乩童也被炸得皮开肉绽。
类似「炸玄坛爷」而规模更盛大的,则是名闻中外盐水蜂炮。据说在光绪初年,盐水一带瘟疫肆虐,居民便请关圣帝君出巡遶境;以驱逐邪疫,为了助关公的气势,沿途便大放炮竹烟火,没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绝迹。从此每年关公出巡时,当地人都竞放鞭炮以答谢神恩。如果有人要向关公还愿,还会准备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满了数万枝的蜂炮。等神轿一走到面前就马上点燃,顷刻之间,上万枝蜂炮如万箭齐发,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烟弥漫之中,只见火花响炮到处乱窜,人群惊叫走避。就是这种叫人又爱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数万人涌进盐水小镇,成为南台湾著名的元宵活动。
南蜂炮 北天灯
宁静的平溪夜空,元宵节因天灯的点缀,显得分外美丽灿烂。
台北县平溪、十分一带,位处偏僻山区,开发甚迟交通不便,原为平埔族的势力范围。早期入山开拓的汉人,常遭杀害或土匪抢劫,由於通信不便,人们遂以「放天灯」互报平安,后来逐渐演变成当地元宵夜特有的习俗。
所谓「南蜂炮、北天灯」,台北县的平溪、十分一带,有元宵节放天灯的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据是诸葛亮发明来作事信用的。另一说则以为天灯的外型和画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灯是运用热气上升的原理使整个灯飘上天去。平溪、十分虽煞地处偏远山区,但是放天灯的习俗经过传播界的报导后,近年来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
乞龟的活动
台湾的许多寺庙,也在元宵节举行「乞龟」的活动,以作为庆祝。所谓「乞龟」,就是由庙方准备由糯米或面粉制成乌龟摆在庙前。元宵节当天可由信徒掷筊乞回,让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龟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须还给庙方一个更大的面龟。於是面龟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达数百台斤的。至於前年乞龟后,到今年尚未还愿的,庙方都会将他们的姓名公布在墙上,俗话说『龟爬上壁』。当事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戏谑的对象。
晒新丁粄与猪笼粄(菜包)
客家人的聚落则有在元宵节「晒新丁粄(粿)」的风俗。台中县的东势地区就盛行这项旧俗。每年元宵节,以庙宇的角头单位,角头内新添丁的人家都制作相当数量的新丁粄分赠每户人家。另外再做一个巨大的粄放在庙前的广场。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制猪笼,因此又称「猪笼粄」。制作方法是以糯米制粄皮,裏面包上萝卜丝、葱、香菇、虾米、绞肉等馅料。包好后在表面捏出一条稜线,蒸熟即可。
元宵节的晚上,儿童还会成群结队,提著灯笼,带著一盘猪笼粄到附近的伯公庙去「ㄌㄧㄡ阉鸡」。到了伯公庙,便摆上供品,上香祝祷:「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来烧金,用猪笼粄敬您。要捉大阉鸡大猪回去饲。猪公阉鸡大大只,过年就来敬奉伯公伯婆」。
待烧完金纸后,便爬上伯公树,折下一大把树枝,即是所谓「阉鸡」。再到伯公庙附近犁好的田,找块连著稻草梗的大土块充当「大猪」。每户人家各自抓著「阉鸡」、「大猪」,成群结队沿原路回去。一路上抓「阉鸡」的便学鸡「咯、咯、咯」的叫,抓大猪的人就叫「ㄡˇ ㄨㄟ ㄧ,ㄡˇ ㄨㄟ ㄧ」,其他的人也都会跟著叫,就这样轮流叫唤到家,再将土块放在猪舍,树枝放在鸡舍,就算完成。这叫「ㄌㄧㄡ阉鸡」、「ㄌㄧㄡ大猪」。
掷炮城(蜂炮前身)
另外,客家村也盛行上元节「掷炮城」的活动。炮城是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度可自由调整的竹竿,上端置一方形桶,四周钻孔,内置一小串连炮。参加射城的人,将点燃的爆竹丢向炮城,如果桶内的连炮被引燃了,就算是胜利,可向主办单位领取奖品。
民国八十年,交通部观光局为配合建国八○年,特别委托各县市政府策画各式各样的民族活动,总计多达上千项。其中较具规模的有中正纪念堂的台北灯会、桃园龙潭乡的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彰化鹿港的民艺华会及古迹之旅,嘉义朴朴子配天宫的灯花会、盐水蜂炮、台南土城圣母庙的抢春牛等活动。
许多民俗技艺、阵头表演、子弟乐团也纷纷出笼,一展长才。可以说是古代「百戏竞陈」盛况的再现。
中国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裏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於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於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著生命的危险,偷偷驾著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 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於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於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裏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裏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著:“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裏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著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於和家裏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这天,除了要吃元宵、提灯笼、射灯谜等民俗活动外,新竹地区客家族群在农业时代,尚流传吃菜包、祈求六畜兴旺、借钱、借柑等过节习俗,如今已逐渐为人所遗忘,对民俗有深入研究的黄荣洛认为是时代潮流所趋,无可避免。
元宵节为何以「灯」为主题?黄荣洛说,以往的私塾把正月十五日做为开课日,当天的重头戏则是「开灯」仪式,即由学生备妥一盏灯带到私塾,由老师点燃后,再由学生提著回家,象徵前途光明吉祥之意。
而客家人提灯笼的习俗亦饶富趣味,一对甫结婚的新人,在元宵节这天,需带著一只灯笼,前往土地公庙或庙宇向神祈求赐子,然后将灯笼悬挂於庙内,因为求子是求丁,「丁」与「同恩音,亦即是「求丁献灯」之意,若顺利得子,次年的元宵节还愿时,需带两个灯笼祭拜,以示继续「求丁」之意。 (88/3/3自由时报新竹县记者彭日镜报导)
『偷俗听香』 元霄习俗饶富趣味
偷挽葱嫁好尪.台谚很特别 祭东施娘节俗 则较少人知
元霄节起源於中国汉代,民间传统习俗相当多 ,台湾谚语习俗也都寓含趣味,据传吕氏之乱於 元月十五日平定,因此汉文帝将此日订为元霄节 ,后来汉武帝进一步将元宵节订为「上元燃灯节 」,命令当天举国张灯结彩以祭「太一神」,也 就是主宰宇宙之神。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认为是道教「三 官大帝」(三界公)之中的「上元一品九气赐福 天官洞灵元阳紫微大帝」的寿诞,天官大帝职司 赐福之事,「天官赐福」这一句吉祥话语便是由 此而来。
民间有关元宵节的习俗、谚语相当多,其中「 偷俗」是比较特别及有趣的,传说末婚男女在元 宵夜「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跳菜股娶好某、偷老古得好某」,新婚妇女或是结婚妇人如果想要生男得子,则可在元霄夜「偷竹篱得男 儿」,或是在元霄节当夭前往寺庙「棱灯脚,阮尪年底做阿爸」。
此外,习俗中也有元宵夜利用「听香」卜吉凶 ,想要卜吉凶者,可在家中神明厅先向神明告知欲占卜之事,然后以掷筊确定出门行走方向,并在行进途中仔细聆听旁人交谈内容,返家后依听 到的内容向神明请示以判断吉凶。
另有一种「祭东施娘」的元霄节俗,则是较鲜为人知,据传战国时代的东施貌丑,但却精於女 红,二十岁那一年的元霄夜,她为捡拾茅厕内的 绣花鞋而溺毙,后世傅说少女如果想要学好一手 人人夸赞的女红手艺,需要在元霄夜准备糖果、 甜粿及一只绣花鞋,在厕所前「祭东施娘」。(93/02/06自由时报新竹县记者陈维仁)
炸寒单闹元宵习俗
台东县炸寒单闹元宵昨天开始一连炮炸四人,以真人扮演的寒单爷仅著红短裤站在竹轿上,以肉身抵挡滥炸炮火,被炸得千疮百孔,光是一场四十分钟就炸掉了廿万元的鞭炮,商家却乐得愈炸愈旺。
台东市玄武堂供奉的寒单爷,在台东县被视为武财神,而炮炸肉身寒单爷已经成为台东庆元宵的重头戏昨天上午十点半在光明路的金叶银楼,展开首场炮
炸活动,总共动用了三个人扮演寒单爷,并有二十多人檐任炮手,现场火光四射、烟硝弥漫,战况相当激烈,寒单爷所到之处同时也是「票房」保证,人山人海。
全身刺青的寒单爷仅穿著红短裤,手持榕树枝保护眼睛,威风凛凛地站在竹轿上,接受众人欢呼,同时四面八方的炮火立刻展开狂扫,尽管炮声震耳欲聋,烟硝呛鼻,炮火在身上爆破造成皮开肉绽,但他仍不动如山。
咋天的人气其实相当不利寒单爷的演出,由於天气持续湿冷,炮火造成的烟雾不易消散,在浓烟呛鼻的情况之下,前两位上场的肉身寒单,都上轿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挥出暂停暗号,第三位上场的肉身寒单则撑了二十分钟,等到炮火结束时,身上已经体无完肤,但下轿时,人人都不喊疼,而且还要展现气魄喊「爽」。
元宵炸寒单的习俗在台东县已经延续超过半世纪,相傅寒单是武财神,因为怕冷,所以在出巡的时候喜欢民众燃放炮火为他暖身,而店家则相信炮火炸得愈多,人气财气都会愈旺,因此舍得花大钱买炮炸寒单爷。
咋天当地总共有四场大型的炸寒单场面,由於场面壮观,每一场都炸掉二十万元左右的鞭炮,晚间在南京路由县府出钱的炮炸活动,现场涌入数千位民众围观。(93/02/06自由时报记者黄明堂/台东报导)
盐水放蜂炮 火网威力大
相传清光绪初年,盐水镇因瘟疫肆虐二十余年,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余存的居民於关帝君祭日,央请关老爷出巡获得应允,居民乃於元宵时节,以各式阵头虔诚地恭请关公及众神出巡绕境,沿途并大放烟火炮竹,助其声威并驱逐邪疫瘟疫竟因而绝迹。从此以后,当地人每年都要恭请关老爷出巡,并竞放鞭炮,相沿至今,发展成深具特色的盐水蜂炮盛会。
盐水蜂炮活动於入夜后展开,由一顶顶全副武装的神轿与轿夫从武庙出发揭开序幕,一直到隔日清晨五、六点,整个盐水市街所见所闻皆是蜂炮。
这些蜂炮中以酬神的炮城最为壮观,炮城的规模不一,但总有数万枚冲天炮制成,每当神轿来到炮城前,主人拉开红布点燃蜂炮顷刻万发齐放,五彩火花绚丽夺目,是蜂炮夜中最刺激、迷人的时刻。
极具震撼力的「南蜂炮」咋晚在盐水镇豋场场,二百座炮城万蜂齐发,有如枪林弹雨,袭向人群,游客惊声尖叫,绵绵不绝的火光点亮了漆黑的夜空,盐水有如一座不夜城。
今年盐水蜂炮人潮锐减,受伤情形也大幅减少,但仍发生游客遭炸伤憾事,迄截稿为上,两天的盐水蜂炮沾动有近廿人受伤,其中两人眼睛遭炸伤,有失明之虞。
昨晚十时四十五分左右,一名粱姓女游客右眼疑遭蜂炮直接击中,送至盐水镇公所救护站,署立新营医院眼科主任黄柏祯检视后,初判右眼眼球已经破裂,对光线已无反应,认为伤势严重,转送林口长庚急救。而前晚虽为蜂炮暖身夜,也有三人受伤,台北市廿八岁蔡姓男子下体被炸伤,一男子右眼被炸伤有失明之虞,一人右耳被炸伤。
今年元有节在非假日,又遇上天气湿冷、大学学测考试,观看蜂炮的人潮比往年减少,但昨天下午四时起,不少来自全台各地的游客以步行方式涌进小镇,入夜雨势稍歇,仍挡不住游客的热情。讦冬游客赶紧向路边摊购买安全帽等防护奘备加强战备,并进食补充体力等待晚间冲「蜂」陷阵,摊贩们大发利市。
今年盐水蜂炮有二百座大、小炮城,数量并未减少,蜂炮威力更胜往昔,前晚首夜蜂炮活动,造成三名游客伤势严看,其中一人有失明之虞,昨天晚上二百座炮城登场,密集炮火飞向人群、飞向夜空,更让游客频呼过瘾。
晚上八时三十分,遶境神轿队伍从武庙出发,施放第一座炮城,点燃紧张气氛。游各中有些是全家出动带著小朋友前来「历险」,多数是年轻人、学生前来体验刺激感,部分前夜还不过瘾的,咋晚又来赶场,其中也有外国人来体验蜂炮威力。今年最大一座「巨」炮城天圣宫的五十尺炮城,长度足足横跨四线道马路,内藏十万支蜂炮,晚间十时三十分后施放,场面壮观。(93/02/06自由时报杨金城、王涵平、丁伟杰/南县报导
台湾元宵节的种种传说
前清时的台湾元宵,可由高拱乾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个粗略的印象:
,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人之导游丝竹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赐。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迎毕,置酒庙中,社众集饮;谓之「食供」。大抵数日之间,烟花火树之属,在在映带。又有一种豪门,挟鼠炮以角胜负,延烧衣履,人亦顾而乐之。
这段记载,大抵和中原节日习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伟修《澎湖纪略》时(一七五九),已可看出台湾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
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
是夜男女出游,以窃得物件为吉兆。未字(出嫁)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窃取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得好妇。又妇人窃得别人餵猪盆,被人咒骂,则为生男之兆,周年吉庆云 。
元宵夜的偷俗,在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还有相同的习俗。只不过据铃木的记载,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须放置原处。欲求子的妇女则偷拔人家的竹篱以为吉兆,因「竹篱」谐音台语的「得儿」。另一种元宵乞子的习俗则是「贯灯脚」,据说欲求子的妇女从灯下穿过就可望生男孩。
正月十五还有「听香」的风俗。听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烧香掷筊。请示过出行的方向后,於途中窃听他人谈话,再根据所听的容,向神前掷筊占卜今年的吉凶。
祭玄坛爷也是台湾元宵特有的风俗。玄坛爷也称玄坛元帅、寒单爷。传说即商朝的武官赵公明,因善於理财而致富,民间奉为武财神。祭祀玄坛爷的神像绑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汉扛著前进。据说玄坛爷怕冷,所以民众便掷鞭炮为他驱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当年的财运也愈旺。所以神轿所之处,往往成为鞭炮射击的对象,抬轿的乩童也被炸得皮开肉绽。
类似「炸玄坛爷」而规模更盛大的,则是名闻中外盐水蜂炮。据说在光绪初年,盐水一带瘟疫肆虐,居民便请关圣帝君出巡遶境;以驱逐邪疫,为了助关公的气势,沿途便大放炮竹烟火,没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绝迹。从此每年关公出巡时,当地人都竞放鞭炮以答谢神恩。如果有人要向关公还愿,还会准备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满了数万枝的蜂炮。等神轿一走到面前就马上点燃,顷刻之间,上万枝蜂炮如万箭齐发,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烟弥漫之中,只见火花响炮到处乱窜,人群惊叫走避。就是这种叫人又爱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数万人涌进盐水小镇,成为南台湾著名的元宵活动。
南蜂炮 北天灯
宁静的平溪夜空,元宵节因天灯的点缀,显得分外美丽灿烂。
台北县平溪、十分一带,位处偏僻山区,开发甚迟交通不便,原为平埔族的势力范围。早期入山开拓的汉人,常遭杀害或土匪抢劫,由於通信不便,人们遂以「放天灯」互报平安,后来逐渐演变成当地元宵夜特有的习俗。
所谓「南蜂炮、北天灯」,台北县的平溪、十分一带,有元宵节放天灯的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据是诸葛亮发明来作事信用的。另一说则以为天灯的外型和画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灯是运用热气上升的原理使整个灯飘上天去。平溪、十分虽煞地处偏远山区,但是放天灯的习俗经过传播界的报导后,近年来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
乞龟的活动
台湾的许多寺庙,也在元宵节举行「乞龟」的活动,以作为庆祝。所谓「乞龟」,就是由庙方准备由糯米或面粉制成乌龟摆在庙前。元宵节当天可由信徒掷筊乞回,让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龟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须还给庙方一个更大的面龟。於是面龟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达数百台斤的。至於前年乞龟后,到今年尚未还愿的,庙方都会将他们的姓名公布在墙上,俗话说『龟爬上壁』。当事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戏谑的对象。
晒新丁粄与猪笼粄(菜包)
客家人的聚落则有在元宵节「晒新丁粄(粿)」的风俗。台中县的东势地区就盛行这项旧俗。每年元宵节,以庙宇的角头单位,角头内新添丁的人家都制作相当数量的新丁粄分赠每户人家。另外再做一个巨大的粄放在庙前的广场。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制猪笼,因此又称「猪笼粄」。制作方法是以糯米制粄皮,裏面包上萝卜丝、葱、香菇、虾米、绞肉等馅料。包好后在表面捏出一条稜线,蒸熟即可。
元宵节的晚上,儿童还会成群结队,提著灯笼,带著一盘猪笼粄到附近的伯公庙去「ㄌㄧㄡ阉鸡」。到了伯公庙,便摆上供品,上香祝祷:「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来烧金,用猪笼粄敬您。要捉大阉鸡大猪回去饲。猪公阉鸡大大只,过年就来敬奉伯公伯婆」。
待烧完金纸后,便爬上伯公树,折下一大把树枝,即是所谓「阉鸡」。再到伯公庙附近犁好的田,找块连著稻草梗的大土块充当「大猪」。每户人家各自抓著「阉鸡」、「大猪」,成群结队沿原路回去。一路上抓「阉鸡」的便学鸡「咯、咯、咯」的叫,抓大猪的人就叫「ㄡˇ ㄨㄟ ㄧ,ㄡˇ ㄨㄟ ㄧ」,其他的人也都会跟著叫,就这样轮流叫唤到家,再将土块放在猪舍,树枝放在鸡舍,就算完成。这叫「ㄌㄧㄡ阉鸡」、「ㄌㄧㄡ大猪」。
掷炮城(蜂炮前身)
另外,客家村也盛行上元节「掷炮城」的活动。炮城是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度可自由调整的竹竿,上端置一方形桶,四周钻孔,内置一小串连炮。参加射城的人,将点燃的爆竹丢向炮城,如果桶内的连炮被引燃了,就算是胜利,可向主办单位领取奖品。
民国八十年,交通部观光局为配合建国八○年,特别委托各县市政府策画各式各样的民族活动,总计多达上千项。其中较具规模的有中正纪念堂的台北灯会、桃园龙潭乡的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彰化鹿港的民艺华会及古迹之旅,嘉义朴朴子配天宫的灯花会、盐水蜂炮、台南土城圣母庙的抢春牛等活动。
许多民俗技艺、阵头表演、子弟乐团也纷纷出笼,一展长才。可以说是古代「百戏竞陈」盛况的再现。
中国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裏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於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於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著生命的危险,偷偷驾著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 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於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於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裏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裏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著:“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裏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著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於和家裏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西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