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设立距今已两千多年。古人过清明节的方式,除祭祖扫墓外,还有禁火寒食、踏青、泛舟漫游等内容,与今人的清明节有较大差异。关于这一点,可从相关古诗词中找到佐证。
祭祖扫墓是古人过清明节的最重要内容。自春秋以降,古人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在这一天,人们纷纷扶老携幼来到先人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于墓前,焚化纸钱进行祭拜。
对于当时祭祀情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绘得具体生动:"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禁火寒食是古人过清明节时的饮食习俗。由于增加了寒食节的成分,古人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往往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冷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等。为了补充营养,人们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往往将祭祀食品分吃。
开展体育活动同样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为防止寒冷伤身,古人在清明节期间往往要开展多项体育活动,常见的有荡秋千、拔河、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放河灯、插柳、植树等。
宋代诗人张先写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刻画了当时人们过清明节时开展体育活动的情景: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夏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但是清明和寒食又有什么关系呢?听完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