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自私?
展开全部
有人说“自私是人的天性”,这话可能失之偏颇,但小孩子容易有自私意识这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 下面是一位母亲含泪的叙述: 那是在夏天的一个正午,天特别热,孩子吵闹着要吃西瓜。我赶快到菜市场去给他买。当我顶着烈日、满头大汗地拎着西瓜走进家门时,孩子就冲我嚷嚷:“妈,你怎么这么慢啊?我都渴死了!”我赶忙走进厨房,洗净后切开西瓜,下意识地尝尝西瓜甜不甜。这时候,我突然听见孩子那刀子一样的吼声:“谁让你先吃啊,你赶快给我吐出来!”我目瞪口呆地站着,简直不相信这些话出自我一直疼爱的孩子之口,不免泪水盈眶。孩子可能发现我哭了,接着说:“算了,这次我原谅你,下一次可不允许你这样了啊!”他的语调俨然成年人般不容分说,我心如针扎,没想到孩子会这样对待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或许已不值得惊奇,首先我们来了解产生自私的原因,一方面是儿童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其实对于3岁之前的宝贝来说,他们是没有“德性”的,无所谓“性本善”或者“性本恶”,他们的特点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还不会观察和考虑别人的需要,因此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妈妈大可不必给孩子扣上“自私”这顶帽子;另一方面,自私的形成也是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特别是祖辈和父母众星捧月的态度,助长了孩子的独占欲,强化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这样使孩子很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于是,孩子从无意识的“自私”行为慢慢变成了有意识的自私。主要表现为金钱和财物上吝啬、贪婪。别人的东西拿得越多越好,自己的东西就不愿与人分享;只在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无视他人的感受。 作为妈妈,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地做一些引导。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念 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可以给他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让孩子从劳动中找寻快乐,体会父母的艰辛。家长可以在做家务活的时候,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千活,比如扫扫地,擦擦桌椅,倒倒垃圾等。在吃东西的时候,要培养孩子为别人着想的习惯,有好东西,一定要与别人分享。可把东西分为几份,一份给妈妈,一份给爸爸,如果家中还有其他长辈,也要想到。不可让孩子一人吃独食,不懂得关心别人。 (2)不给孩子特殊待遇 不要让孩子有与众不同的心理,尽量避免给孩子特殊待遇。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而要让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这样可避免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做家长的要坚决予以拒绝,不可心软。如有朋友来家做客,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招待客人。吃东西时,不要只顾自己,把好吃的都据为已有,对不好吃的东西挑挑拣拣。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要教孩子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别人同享,不要只想玩别人的,却不愿拿出自己的。 (3)培养孩子尊老敬老的习惯 要让孩子学会体谅长辈、关心长辈。有好东西时应首先想到比自己年长的父辈、祖辈。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感激,要向别人道谢。看见行动不便的人时,不要嘲笑,而应主动上前帮忙,让别人感到快乐,也从中体会助人的乐趣。孩子小时就要培养他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他充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父母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吃饭,帮助家长做些家务活,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这样,长大后孩子才会为自己的家庭与社会多作贡献。妈妈可带孩子主动帮助周围的孤寡老人,这些训练可让孩子养成尊老敬老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4)在游戏中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毛病 可与孩子一同玩游戏,用表演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毛病。比如,给家中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然后策划一个人与他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剧情,让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懂得怎样关爱别人,怎样与人相处的道理。游戏可涉及父母对孩子无私的关爱、老师怎样教育小朋友、服务人员对待顾客、医生对待病人等。孩子会从这些游戏中了解社会的各个层面,懂得关心他人,改掉自私自利的坏毛病。 (5)鼓励孩子关心帮助他人 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情况下,而别人又有事相求的时候,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可带孩子参加一些募捐活动,当然要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孩子会通过实际活动与父母的思想启发认识问题,具有良好的助人为乐精神。放弃溺爱是使孩子摆脱自私自利性格的前提。 另外,妈妈自己的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妈妈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现实的榜样。妈妈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对同事困难的帮助,对社会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学会去关爱他人。妈妈一定要记住:自私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替别人着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