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请对此言逐字翻译字义、说明语法、论述言者真实意思及历史背景。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浅折纸/浓含情/化鹤影/怎成对
恋花海/蝶双飞/晓塘深处/谁戏水
研墨汁/执素笔/画不就/低蹙眉
夜渐冷/风渐凉/灯花照就/数星微
写心事/寄痴心/凭玉栏/雁未回
怀愁绪/却只为/这苦恋太过/难为
看日起/月又落/任时光/随流水
终不解/这情字/需经过多少轮回
劝君莫辜负/一片相思成负累
瞬间沧海桑田/这年华一去不回
劝君莫荒废/一番相思入玉髓
却等到/秋日临/花尽摧
额
恋花海/蝶双飞/晓塘深处/谁戏水
研墨汁/执素笔/画不就/低蹙眉
夜渐冷/风渐凉/灯花照就/数星微
写心事/寄痴心/凭玉栏/雁未回
怀愁绪/却只为/这苦恋太过/难为
看日起/月又落/任时光/随流水
终不解/这情字/需经过多少轮回
劝君莫辜负/一片相思成负累
瞬间沧海桑田/这年华一去不回
劝君莫荒废/一番相思入玉髓
却等到/秋日临/花尽摧
额
追问
你的诗写得很好。不过我看过你的背景资料后,发现你对文言文和历史也有研究。能否请你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发表一些个性化的观点?
追答
1,历史背景
想要理解这类文言文,一定是需要查找说话的背景的,孔子大概不会平白无故地说了这么一句有骂人嫌疑的话,并且还被学生给记录下来了。
有网友举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于是丑之,去卫。” 是说孔子在游历卫国的时候,卫国国君卫灵公与夫人一起乘车外出,让宦官坐在参乘的位置,而孔子为次座,招招摇摇。孔子认为他们不尊敬礼法和道德,于是感到鄙夷,就离开了卫国。
让女人和小人(宦官的在圣人的眼里,与小人无异)的地位高于学者,这能够反映出国家的礼法和风气低俗而奢靡。所以孔子说,“我没见过如喜好女人一般喜好德行的人”。而后又说出“唯女子……”,是针对那种社会风气的一种感慨。
以上的观点乍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关联并不明确。也可以理解为,一旦女人和小人的社会地位高于礼法和道德,就说明当权者沉迷于女色和奢华的外表,而不注重人文礼教,那么就将出现祸乱。
2,字义的理解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字面的意思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是最难以相处的。
唯,译为只有;
女子,直译为女人;
小人,这里可以理解为地位低下或者身份卑劣的人;
为,是;
难养,难以相处;
有的人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是很能联系到实际生活的(其实理解句意,主要还是字义。但针对于这句话几乎是没有问题):
女人习惯依赖,恨不得你与她时时黏在一起,但却总是挑你的问题,说你的不好,絮絮叨叨反而打着“为你好”的招牌(血泪之谈);你如果离得远了,却又思念入骨,痴心良苦,也是让人无法割舍;
而小人的情况也差不多,无论是哪种类型,小人的统一标准就是没有骨气,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舍弃和发狠,但这绝非坚忍。抛却尊严,即使得到再大的权益,人生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只剩下权欲支撑着肉体。而小人在谋求利益的时候,往往也是黏在当权者的身边,不一定有害,但如果一旦疏远了他,那么必定心生狭隘,在背后捣鬼。
他们都很黏人!大概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但自古如此,或者说人性的本来就是这样,所以圣人真的是无可奈何。
关于这句话的理解,直译过来就大概是答案了。夫子的这句话,也并未强调执行性,只是句抒发无奈的感叹之言罢了。
(杯具,字数限制)
展开全部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1)为难养(2)也,近之则不孙(3),远之则怨。”
(1)小人:与君子相对。
(2)养:指相处。相处。
(3)孙:通”逊“,指辞让,退让。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另有一种翻译是
子曰:“唯女(1)子(2)与小人(3)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女:通“汝”,你。
(2)子:弟子,学生。
(3)小人:小孩子。
孔子(对子贡)说:“你这小子(或你们这些小子)和小孩子一样是不好教养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有怨言。”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被认作是孔子不尊重女性的经典话语,也有为这句话辩解的;他们把这句话的女子的“女”说是另外个字意的“你”,小人说成是“小孩”,但真正翻译起却重叠,变成孔子说话反复,而且还象是骂人的,孔子一个文人不可能话说不直,也不可能低俗骂人,那不通。其实对比现实,孔子这句话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只不过是孔子作为一个男人一时间的感触,与异性和下人相处很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深意的话语。
那是不是因这句很平常,或反而象一些人到处为此辩解的人说的,反而很尊重妇女?那又不是,在《论语·泰伯》有这样一句,“舜有臣五人:武王曰:予有乱臣(乱臣指主要功臣,乱:如当时的乐章中全篇要旨的部分:乱曰。意为“主要”部分)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译: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能算九个人而已。)传周武王之母,周文王之妻,道德贤惠,母仪天下,周文王与他的爱情成为一段佳话,特别周文王迎娶她的场面,让她感动无比;贤慧无比的她,以身作则,教育出的儿子个个出息,周武王曾感叹没母亲的养育教导,就没他今天的出息,而得到江山,论功臣十人,其母应该算在其中。周武王之母,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孔子说的那样的女子,哪知孔子在论述时,点到十人,说妇女不算,只能算九人。周母道德可为无双,就是因为是个妇人,孔子没有把她算进去,虽是封建男权社会,但小看女人也是要有个度,当时小人没文化,你孔子可以小看他,家中的妇女太唠叨,你可以说她难相处,但在孔子在对母仪天下的国母这样看法,那就犹为突出,所以孔子在这逃脱不了特别歧视妇女的嫌疑。
(1)小人:与君子相对。
(2)养:指相处。相处。
(3)孙:通”逊“,指辞让,退让。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另有一种翻译是
子曰:“唯女(1)子(2)与小人(3)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女:通“汝”,你。
(2)子:弟子,学生。
(3)小人:小孩子。
孔子(对子贡)说:“你这小子(或你们这些小子)和小孩子一样是不好教养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有怨言。”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被认作是孔子不尊重女性的经典话语,也有为这句话辩解的;他们把这句话的女子的“女”说是另外个字意的“你”,小人说成是“小孩”,但真正翻译起却重叠,变成孔子说话反复,而且还象是骂人的,孔子一个文人不可能话说不直,也不可能低俗骂人,那不通。其实对比现实,孔子这句话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只不过是孔子作为一个男人一时间的感触,与异性和下人相处很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深意的话语。
那是不是因这句很平常,或反而象一些人到处为此辩解的人说的,反而很尊重妇女?那又不是,在《论语·泰伯》有这样一句,“舜有臣五人:武王曰:予有乱臣(乱臣指主要功臣,乱:如当时的乐章中全篇要旨的部分:乱曰。意为“主要”部分)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译: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能算九个人而已。)传周武王之母,周文王之妻,道德贤惠,母仪天下,周文王与他的爱情成为一段佳话,特别周文王迎娶她的场面,让她感动无比;贤慧无比的她,以身作则,教育出的儿子个个出息,周武王曾感叹没母亲的养育教导,就没他今天的出息,而得到江山,论功臣十人,其母应该算在其中。周武王之母,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孔子说的那样的女子,哪知孔子在论述时,点到十人,说妇女不算,只能算九人。周母道德可为无双,就是因为是个妇人,孔子没有把她算进去,虽是封建男权社会,但小看女人也是要有个度,当时小人没文化,你孔子可以小看他,家中的妇女太唠叨,你可以说她难相处,但在孔子在对母仪天下的国母这样看法,那就犹为突出,所以孔子在这逃脱不了特别歧视妇女的嫌疑。
追问
你打了这么多字真辛苦你了。不过我想请教的是:女何时解为女人,何时解为通假字“汝”,到底有无判断标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奸以为直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矣,其终也已。”
孔子说:“只有你和下人是难以相处的了,在他们身边就会不屑一顾,远离他们又会被他们埋怨。”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奸以为直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矣,其终也已。”
孔子说:“只有你和下人是难以相处的了,在他们身边就会不屑一顾,远离他们又会被他们埋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6-06-26
展开全部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于《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翻译:只有你和下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注释
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是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1)为难养(2)也,近之则不孙(3),远之则怨。”
(1)小人:与君子相对。
(2)养:指相处。相处。
(3)孙:通”逊“,指辞让,退让。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另有一种翻译是
子曰:“唯女(1)子(2)与小人(3)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女:通“汝”,你。
(2)子:弟子,学生。
(3)小人:小孩子。
孔子(对子贡)说:“你这小子(或你们这些小子)和小孩子一样是不好教养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有怨言。”
《论语·阳货》中,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一般翻译是: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难相处的,对他们近了就会无礼,对他们远了就会怨恨。笔者认为,把句中的“女子”理解为“妇女”、“女人”,甚至干脆不译保留为“女子”的做法,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有悖文意、有悖事理之嫌,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先秦儒家语录体政论文典籍,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通览全书,孔子对待妇女的态度不但不歧视,反而十分理解和尊重。例如对唐虞之后的周武王时期十个治国大臣中有一位是女性而表示肯定和敬佩——“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另外,孔子3岁丧父,他从小到大对早年孀居的母亲一直非常孝敬,推而广之,他也提倡天下人都敬母爱妻;对于青年女子,孔子更是与对青年男子一样爱护,经他编订的《诗经》,有许多歌颂和祝福青年男女爱情的优美诗篇。 那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当做何解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女”为“汝”字的通假,“女子”实为“你们这些小子”,是孔子对门下弟子的称呼。怎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这要在当时的具体环境里找答案。在《论语·阳货》这一篇里,孔子先是受到阳货的戏弄,然后又有“子由质疑”、“子路不悦”、“乡愿败德”、“辞客不见”、“宰予不仁”等一系列纠葛,而且孔子早就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的话,意思是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结合自己怀才不遇,不被理解和任用的处境,心中难免有些不快。再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不可能不产生矛盾,这些不快和矛盾恰好在子贡问师(或者当着更多弟子的面)时引发出来,于是孔子便有了“唯女(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慨叹,意思是说:“你这小子(或你们这些小子)和小孩子一样是不好教养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有怨言。” 往事逾千年,从汉朝大儒董仲舒到宋朝大儒朱熹,历代儒学代表人物对《论语》中的这句话都做了曲解,这实际上等于给孔子泼上了歧视女性的脏水,今天的人们理应对这句话有更加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把握。
正文
相关翻译:孔子说:“只有你和下人是难以相处的了,在他们身边就会不屑一顾,远离他们又会被他们埋怨。”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2]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奸以为直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矣,其终也已。”
联系全文不难发现其它版本的解释是根本无法与之衔接的。其实在解释任何一句话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情合理,顾及前后,不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在历来的诸多译文中,将“女子”译为“女人”,这是个错误!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孔子研究院指导下于2005年9月出版的《论语新译》一书,对此有全面考证,发现《论语》中收入孔子所说18个“女”字都是通假字,通“汝”意为“你”,都是代词,不是名词,指代说话者的另一方。[3]
另解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3)。”
(1)小人:指坏人
(2)孙:”逊“,放肆。
(3)怨:怨恨。
(4)之:家门
(5)难养:陕西咸阳一带方言中较为常见,即为难相处,难说话之意。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
译——
孔子说:“妇女和小人,这两种人是很难以相处的。小人接近他吧,他会肆无忌惮,妇女归家吧,她会跟你吵架,不悦后疏远小人,他则会故意折磨你。生气后离开家门,妇女又会变成怨妇,埋怨你。”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被认作是孔子不尊重女性的经典话语,也有为这句话辩解的;他们把这句话的女子的“女”说是另外个字意的“你”,小人说成是“小孩”,但真正翻译起却重叠,变成孔子说话反复,而且还象是骂人的,孔子一个文人不可能话说不直,也不可能低俗骂人,那不通。其实对比现实,孔子这句话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只不过是孔子作为一个男人一时间的感触,与异性和下人相处很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深意的话语。
那是不是因这句很平常,或反而象一些人到处为此辩解的人说的,反而很尊重妇女?那又不是,在《论语·泰伯》有这样一句,“舜有臣五人:武王曰:予有乱臣(乱臣指主要功臣,乱:如当时的乐章中全篇要旨的部分:乱曰。意为“主要”部分)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译: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能算九个人而已。)传周武王之母,周文王之妻,道德贤惠,母仪天下,周文王与他的爱情成为一段佳话,特别周文王迎娶她的场面,让她感动无比;贤慧无比的她,以身作则,教育出的儿子个个出息,周武王曾感叹没母亲的养育教导,就没他今天的出息,而得到江山,论功臣十人,其母应该算在其中。周武王之母,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孔子说的那样的女子,哪知孔子在论述时,点到十人,说妇女不算,只能算九人。周母道德可为无双,就是因为是个妇人,孔子没有把她算进去,虽是封建男权社会,但小看女人也是要有个度,当时小人没文化,你孔子可以小看他,家中的妇女太唠叨,你可以说她难相处,但在孔子在对母仪天下的国母这样看法,那就犹为突出,所以孔子在这逃脱不了特别歧视妇女的嫌疑。
《论语》一书中,孔子最为现代人所攻击的恐怕当属《阳货》篇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人们一讲到孔子,就指斥其“轻视妇女”。证据就是此章有云:“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不过,从宋代以来,权威的注释却完全看不出孔子有“轻视妇女”的思想。了解《论语》此章的真相,澄清这些不同诠释的是非曲直,关乎孔子思想与儒学的大本,非常值得探讨。
一、“女子”为全称说注疏意蕴
汉代以前的古注没有涉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但东汉人对此章的明引暗引却多有之。如安帝时司徒杨震(59-124)上疏:
《书》诫牝鸡牡鸣,《诗》刺哲妇丧国。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
汉灵帝时大鸿胪爰延(168-188年间卒)上封事:
昔宋闵公与强臣共博,列妇人于侧,积此无礼,以致大灾。武帝与幸臣李延年、韩嫣同卧起,尊爵重赐,情欲无厌,遂生骄淫之心,行不义之事,卒延年被戮,嫣伏其辜。夫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知其善,所以事多放滥,物情生怨。故王者赏人必酬其功,爵人必甄其德,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邪臣惑君,乱妾危主,以非所言则悦于耳,以非所行则玩于目,故令人君不能远之。仲尼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盖圣人之明戒也。
荀悦(148-209)《前汉纪》也说:
夫内宠嬖近,阿保御竖之为乱,自古所患,故寻及之。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性不安于道,智不周于物,其所以事上也,惟欲是从,惟利是务;饰便假之容,供耳目之好,以姑息为忠,以苟容为智,以技巧为材,以佞谀为美。而亲近于左右,翫习于朝夕,先意承旨,因间随隙,以惑人主之心,求赡其私欲,虑不远图,不恤大事。
爰延的引证,钟肇鹏(1925- )以为“这是古义,也是本义”。⑤劳悦强则以为“杨震、爰延所说只能算是汉儒对《女子与小人》章的一种特殊的文本以外的诠释,他们所指的‘女子与小人’乃针对汉代内廷实况而发”,“如果以此寻觅经典本义,就难免缘木求鱼了”。
引经据典,重点在用经而非释经。因此断章取义,文献习见。以上的引证,“女子”虽多以姬妾、内宠为说,但也不能说在杨震、爰延、荀悦看来,《论语》此章的“女子”就只指姬妾、内宠,而不包括其它。相反,从杨震、爰延都称“妇人”来看,在他们的心目中,“女子”就是“妇人”,这是一般义,人人皆知。因此,不值得特别提出。这应该是汉以前古注都不解《论语》此章“女子”的原因。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古注当属皇侃(488-545)的《义疏》,其云:
女子小人并禀阴闭气多,故其意浅促,所以难可养立也。近之则不逊者:此难养之事也。君子之人,人愈近,愈敬;而女子小人,近之则其承狎而为不逊从也。远之则有怨者:君子之交如水,亦相忘江湖;而女子小人,人若远之,则生怨恨,言人不接已也。“女子小人并禀阴闭气多”,⑧这是从秉性气质上分析“女子小人”之所以“难养”的原因。其“女子”并非特指,当属全称,是就所有的女子而言的。从皇侃注的下文来看,其“君子之人”与“女子小人”相对,“小人”是“缺德”者,“女子”也当是“缺德”者。
清儒戴望(1837-1873)也说:
女子以形事人,小人以力事人,皆志不在义,故为“难养”。⑨此“女子”与“小人”对举,当为全称无疑。基于这一理解,鲁迅(1881-1936)辛辣地讽刺道:
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
即使是对儒学抱有“同情之理解”的现代思想家李泽厚(1930- )也无奈地承认:
我以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这种心理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于性别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至于把“小人”与妇女连在一起,这很难说有什么道理。自原始社会后,对妇女不公具有普遍性,中国传统对妇女当然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学尤然。(11)现代学者大部分都肯定: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蔡尚思(1905-2008)更说:“既认女子全是小人,就可想见男子全是君子了”,“孔丘的主观片面,竟到如此地步!”因而他认为孔子“是女性的敌人,男性的恩人”。
二、“女子”为特称说释读
与现代学界的主流认识相反,古代的权威注释则多以《论语》此章“女子”为特指,否定其为全称。邢昺(932-1010)疏曰:
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13)所谓“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即非指所有的“女子”。具体而言,女子也有“禀性贤明”的,“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象“武王之母”“大姒者”,(14)就不是此章孔子“所论”之“女子”。朱熹(1130-1200)也说:
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15)“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则“女子”自然就是“仆隶下人”。“小人”是“臣”,“女子”就是“妾”,非常清楚。稍后,戴溪(1141-1215)《石鼓论语答问》亦载:
圣人察于人情之际亦微矣,上而宦官宫妾,下而家人臧获,皆是物也。远之不可,近之不可,则亦难乎。其为养也,不求诸家而求诸身,得其所以养矣。(16)所谓“宦官宫妾”、“家人臧获”,正是释《论语》此章“女子”、“小人”之义,也是以“女子”为特指而非全称。《石鼓论语答问》乃“淳熙丙午丁未间戴溪”“领石鼓书院山长与湘中诸生集所闻而为”,(17)劳悦强以为“书中所说大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人对《女子与小人》章的理解”,(18)当为可信。
明清以降,科举考试一准朱熹之说,《论语》此章“女子”为特指更成为主流。王船山(1619-1692)即说:
唯妾媵之女子与左右之小人,服劳于上下之所养也,而养之难矣。
王船山在“女子”之前加上定语“妾媵”,特指的意思更为清楚,逻辑性更强。这当出于朱熹集注,是当时的通解。
“五四”以来,反传统的精英不顾邢昺疏、朱熹注以《论语》此章“女子”为全称,有其“打到孔家店”的特别用心。与小人名为主词的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判断的主词是周徧的,于是遂认定所云女子必系指女子全体而言。但原文句首用有一个唯字,以原文为同于“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无视了唯字的存在而埋没了唯字的作用,可谓极大的疏忽。句中用有唯字的,理则学上称之为低拒判断,言其有所排拒。就本句而论,唯字的作用在于只许女子与小人居于难养者的范围以内,而把非女子与非小人全部排拒于难养者的范围以外。所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语,欲其取得理则学上定言判断的形式,应当改为“一切非女子与非小人不是难养的”。至于女子与小人是否全部都是难养的抑或仅有一部分是难养的,则为原文所未明说,唯有藉推理来推知。“一切非女子与非小人不是难养的”,若将主词与谓词互易其位,则成“一切难养的不是非女子与非小人”,再易其实,则成“一切难养的是女子与小人”。如此转换的结果,“女子与小人”成了肯定判断的谓词。肯定判断的谓词固亦有周徧的,但不周徧的实居多数,理则学为了稳妥起见,规定其为不周徧,亦即除了别有证据外,不敢承认其能尽括该名所指事物的全部,只敢承认其至少涉及该名所指事物的一部分。所以“一切难养的是女子与小人”一判断,依照理则学规则施以易位,只可易作“有些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若易为“一切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便违反推理规则,不能保其无误。故“唯女子与小人为唯养也”只等于“有些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不等于“一切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亦即若以女子与小人为主词,只是一个特称判断,不是一个全称判断。所以原文本身已表示了所云女子之只指一部分女子而言。以一部分女子为难养,只是轻视一部分女性,轻视一部分女性,未可径称为轻视女性。故以孔子此言为轻视女性,实出于唯字的忽视。
陈氏认为《论语》此章“女子与小人”前有“唯”字,表明“女子与小人”是特指而非全称,因此当指“有些女子与小人”。抓住一个“唯”字,就为孔子洗去“轻视女性”的罪名,这是陈大齐作为一个现代逻辑学家在《论语》研究上的创举。
宋儒以《论语》此章的“女子”为特指而非全称是有道理的。
从人生经历来看,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卒,孔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历尽磨难。孔子十七岁时,其母颜征在卒。孔子不知其父墓地,“乃殡”其母“五父之衢。郰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23)由此可见,孔子对其母感情深厚,非常孝敬。他母亲也是“女子”,如果《论语》此章的“女子”为全称的话,势必会将其母也视为“小人”,归入“难养”之类。如果作为特称,就能避开这一矛盾。
从《论语》来看,孔子常言“父母”之爱,所谓“孝”不但指父,也同样包括母。如《学而》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里仁》篇载“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都是“父母”连言,并非只称父而不称母。《阳货》篇载其学生宰我认为父母死了要服三年之丧,时间未免太长。孔子觉得宰我这是不孝,便痛斥“予之不仁也!”责问“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对人母是如此的重视,从理性而言,是不可能将包括人母在内“女但在漫天讨伐声中还是有学者坚守着邢昺疏和朱熹集注的解释,如钱穆(1895-1990)就说:
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待之近,则狎而不逊。远,则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齐家之一事。
因此,他就将此章的“女子”译为“家里的妾侍”。潘重规(1907-2003)亦云:“女子,指妾妇。”(21)陈大齐(1886-1983)的论证则更为详密,他说:
人们之所以引孔子此言为孔子轻视女性的铁证,因为把孔子此言视同“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解释为以女子子”统统视为“难养”之列的。可以说,将“女子”统统视为“难养”,不但孔子“孝敬父母”的孝道无从谈起,其“仁者爱人”的仁学也势必不能成立。总不能说,孔子所谓“爱人”之“仁”,爱的只是男人而不包括女人。由此可见,宋人将《论语》此章的“女子”从全称改为特指,实在是关乎孔子仁学和儒家孝道的大本,可以说是不得不改。
从孔子思想的体系和整个《论语》看,此章的“女子”确实只能视为特称,但仅就“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而言,的确容易造成全称的误读。“小人”意涵如果是“缺德之人”,“女子”与其并列,免不了有轻视女性之嫌。“小人”如果仅仅只是地位低下之人,“女子”与其并列,既有被视为特称的可能,也有被视为全称的可能,对此,陈大齐已经作了很好的分析。不过,陈氏认为句首的“唯”字“言其有所排拒”,也就是有表特称的作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表示的是“低拒判断”,也就是特称肯定判断;“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表示的则是全称肯定判断。恐怕难以成立。
“唯”在此类句子中,作为副词,是用来限定范围的,表示强调,相当于“只有”、“只是”。王引之(1769-1834)《经传释词》云:“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强调的是“我与尔”。《书·舜典》:“惟明克允。”强调的是“明”。最为相近的是《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里的“惟”强调的是“士”,而且此“士”应该是全称,而非特指。我们不能说“惟士为能”是“有些士为能”,而与“士为能”有本质的不同。以此例彼,陈大齐以“唯”字表“低拒判断”,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应该承认,仅就“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而言,这里的“女子”,全称的可能性最大。
正是为了避免此章与孔子整体思想的矛盾,今人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作了大量的改读。
康有为(1858-1927)提出:
“女子”本又作“竖子”,今从之。“竖子”,谓仆隶之类;小人,谓人之无学术行义者,兼才臣昵友而言。竖子、小人多有才令人亲爱者,然远近皆难,故不易养,惟当谨之于始,善择其人。(26)
“女”古音属鱼部,“竖”属侯部。顾炎武(1613-1682)虽归鱼、侯为一部,但江永(1681-1762)以后则多一分为二,古音还是有距离的。因而上古文献“女”、“竖”并无通假例。“竖子”之称,先秦文献虽多有之,但义多为“小子”,与“小人”并称,则从未有之。康氏所谓或本,恐怕也不会太早。因此,康氏的改字为训,人们很难接受。
对于“女子”一词的涵义,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金池认为:
女子,你们几个学生。女:同“汝”,你,你们,代词。子:弟子,学生,名词。“女子”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不能把春秋时期孔子言论中的“女子”按照现代语言的习惯理解成“女人”。(27)
按照如此理解,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就非常紧张了。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蒋沛昌又以“女子”为“女孩子,女娃子,女儿,青年未婚女性”。(28)视“青年未婚女性”“为难养”,还是缺乏理性,这样的改读,只能说是师心自用。
有些研究者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此句的“与”字上。牛多安认为:
“与”不是连词,而是动词,是赞许、嘉许、参与之意。……许慎《说文解字》:“与,党与也。”是就“与”之古意而言的。由“与,党与也”可知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之言之意矣。“女子与小人”是一子句而作全句的主语,“难养”是全句的谓语。全句意为:女子支持、赞助小人,与小人结党营私,小人便会肆无忌惮,任意胡为,远之近之都不是,难以满足其私欲。(29)
周远成说:“唯有女子与小人(在一起)共事,是最难相处的啊!”(30)其将“为”训为“共事”,颇为不经。但将“与”训为“在一起”,则与牛多安说相近。刘兆伟也有类似的关注,他说:
“与”,于此非并列连词,而是随从、随着之意。《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韦昭注:“与,从也。”……《管子·大匡》:“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郭沫若等集校:“与,亲也。”“女子与小人”即女子随从小人,亲近小人,即女子嫁给小人。难养,难于生活。
其“难养”的解释虽不可取,说“女子与小人”是“女子嫁给小人”也诠释过度,但说“‘女子与小人’即女子随从小人,亲近小人”,则与牛多安说同。这种解释,单就“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来说,勉强还可说通。但揆诸下文“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有问题了。孔子的意思绝不是说女子随从小人,亲近小人之后,才“难养”,才“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也不是说女子与小人结党营私,小人便会“难养”,便会“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唯女子与小人”与“难养”,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唯女子与小人”与“难养”,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说明与被说明,定义与被定义的关系,在时间上应该是同时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牛多安、刘兆伟的新解也是难以成立。
关于《论语》此章的诠释还有一些,由于大多逻辑混乱,缺乏实证,本文就不一一评述了。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于《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翻译:只有你和下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注释
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是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1)为难养(2)也,近之则不孙(3),远之则怨。”
(1)小人:与君子相对。
(2)养:指相处。相处。
(3)孙:通”逊“,指辞让,退让。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另有一种翻译是
子曰:“唯女(1)子(2)与小人(3)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女:通“汝”,你。
(2)子:弟子,学生。
(3)小人:小孩子。
孔子(对子贡)说:“你这小子(或你们这些小子)和小孩子一样是不好教养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有怨言。”
《论语·阳货》中,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一般翻译是: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难相处的,对他们近了就会无礼,对他们远了就会怨恨。笔者认为,把句中的“女子”理解为“妇女”、“女人”,甚至干脆不译保留为“女子”的做法,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有悖文意、有悖事理之嫌,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先秦儒家语录体政论文典籍,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通览全书,孔子对待妇女的态度不但不歧视,反而十分理解和尊重。例如对唐虞之后的周武王时期十个治国大臣中有一位是女性而表示肯定和敬佩——“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另外,孔子3岁丧父,他从小到大对早年孀居的母亲一直非常孝敬,推而广之,他也提倡天下人都敬母爱妻;对于青年女子,孔子更是与对青年男子一样爱护,经他编订的《诗经》,有许多歌颂和祝福青年男女爱情的优美诗篇。 那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当做何解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女”为“汝”字的通假,“女子”实为“你们这些小子”,是孔子对门下弟子的称呼。怎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这要在当时的具体环境里找答案。在《论语·阳货》这一篇里,孔子先是受到阳货的戏弄,然后又有“子由质疑”、“子路不悦”、“乡愿败德”、“辞客不见”、“宰予不仁”等一系列纠葛,而且孔子早就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的话,意思是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结合自己怀才不遇,不被理解和任用的处境,心中难免有些不快。再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不可能不产生矛盾,这些不快和矛盾恰好在子贡问师(或者当着更多弟子的面)时引发出来,于是孔子便有了“唯女(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慨叹,意思是说:“你这小子(或你们这些小子)和小孩子一样是不好教养的,(传授给你们)浅近的知识,就不谦逊;(传授给你们)深远的知识,就有怨言。” 往事逾千年,从汉朝大儒董仲舒到宋朝大儒朱熹,历代儒学代表人物对《论语》中的这句话都做了曲解,这实际上等于给孔子泼上了歧视女性的脏水,今天的人们理应对这句话有更加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把握。
正文
相关翻译:孔子说:“只有你和下人是难以相处的了,在他们身边就会不屑一顾,远离他们又会被他们埋怨。”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2]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奸以为直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矣,其终也已。”
联系全文不难发现其它版本的解释是根本无法与之衔接的。其实在解释任何一句话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合情合理,顾及前后,不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在历来的诸多译文中,将“女子”译为“女人”,这是个错误!人民日报出版社在孔子研究院指导下于2005年9月出版的《论语新译》一书,对此有全面考证,发现《论语》中收入孔子所说18个“女”字都是通假字,通“汝”意为“你”,都是代词,不是名词,指代说话者的另一方。[3]
另解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3)。”
(1)小人:指坏人
(2)孙:”逊“,放肆。
(3)怨:怨恨。
(4)之:家门
(5)难养:陕西咸阳一带方言中较为常见,即为难相处,难说话之意。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
译——
孔子说:“妇女和小人,这两种人是很难以相处的。小人接近他吧,他会肆无忌惮,妇女归家吧,她会跟你吵架,不悦后疏远小人,他则会故意折磨你。生气后离开家门,妇女又会变成怨妇,埋怨你。”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被认作是孔子不尊重女性的经典话语,也有为这句话辩解的;他们把这句话的女子的“女”说是另外个字意的“你”,小人说成是“小孩”,但真正翻译起却重叠,变成孔子说话反复,而且还象是骂人的,孔子一个文人不可能话说不直,也不可能低俗骂人,那不通。其实对比现实,孔子这句话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他只不过是孔子作为一个男人一时间的感触,与异性和下人相处很难的意思,并没有多大深意的话语。
那是不是因这句很平常,或反而象一些人到处为此辩解的人说的,反而很尊重妇女?那又不是,在《论语·泰伯》有这样一句,“舜有臣五人:武王曰:予有乱臣(乱臣指主要功臣,乱:如当时的乐章中全篇要旨的部分:乱曰。意为“主要”部分)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译: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能算九个人而已。)传周武王之母,周文王之妻,道德贤惠,母仪天下,周文王与他的爱情成为一段佳话,特别周文王迎娶她的场面,让她感动无比;贤慧无比的她,以身作则,教育出的儿子个个出息,周武王曾感叹没母亲的养育教导,就没他今天的出息,而得到江山,论功臣十人,其母应该算在其中。周武王之母,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孔子说的那样的女子,哪知孔子在论述时,点到十人,说妇女不算,只能算九人。周母道德可为无双,就是因为是个妇人,孔子没有把她算进去,虽是封建男权社会,但小看女人也是要有个度,当时小人没文化,你孔子可以小看他,家中的妇女太唠叨,你可以说她难相处,但在孔子在对母仪天下的国母这样看法,那就犹为突出,所以孔子在这逃脱不了特别歧视妇女的嫌疑。
《论语》一书中,孔子最为现代人所攻击的恐怕当属《阳货》篇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人们一讲到孔子,就指斥其“轻视妇女”。证据就是此章有云:“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不过,从宋代以来,权威的注释却完全看不出孔子有“轻视妇女”的思想。了解《论语》此章的真相,澄清这些不同诠释的是非曲直,关乎孔子思想与儒学的大本,非常值得探讨。
一、“女子”为全称说注疏意蕴
汉代以前的古注没有涉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但东汉人对此章的明引暗引却多有之。如安帝时司徒杨震(59-124)上疏:
《书》诫牝鸡牡鸣,《诗》刺哲妇丧国。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
汉灵帝时大鸿胪爰延(168-188年间卒)上封事:
昔宋闵公与强臣共博,列妇人于侧,积此无礼,以致大灾。武帝与幸臣李延年、韩嫣同卧起,尊爵重赐,情欲无厌,遂生骄淫之心,行不义之事,卒延年被戮,嫣伏其辜。夫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知其善,所以事多放滥,物情生怨。故王者赏人必酬其功,爵人必甄其德,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邪臣惑君,乱妾危主,以非所言则悦于耳,以非所行则玩于目,故令人君不能远之。仲尼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盖圣人之明戒也。
荀悦(148-209)《前汉纪》也说:
夫内宠嬖近,阿保御竖之为乱,自古所患,故寻及之。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性不安于道,智不周于物,其所以事上也,惟欲是从,惟利是务;饰便假之容,供耳目之好,以姑息为忠,以苟容为智,以技巧为材,以佞谀为美。而亲近于左右,翫习于朝夕,先意承旨,因间随隙,以惑人主之心,求赡其私欲,虑不远图,不恤大事。
爰延的引证,钟肇鹏(1925- )以为“这是古义,也是本义”。⑤劳悦强则以为“杨震、爰延所说只能算是汉儒对《女子与小人》章的一种特殊的文本以外的诠释,他们所指的‘女子与小人’乃针对汉代内廷实况而发”,“如果以此寻觅经典本义,就难免缘木求鱼了”。
引经据典,重点在用经而非释经。因此断章取义,文献习见。以上的引证,“女子”虽多以姬妾、内宠为说,但也不能说在杨震、爰延、荀悦看来,《论语》此章的“女子”就只指姬妾、内宠,而不包括其它。相反,从杨震、爰延都称“妇人”来看,在他们的心目中,“女子”就是“妇人”,这是一般义,人人皆知。因此,不值得特别提出。这应该是汉以前古注都不解《论语》此章“女子”的原因。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古注当属皇侃(488-545)的《义疏》,其云:
女子小人并禀阴闭气多,故其意浅促,所以难可养立也。近之则不逊者:此难养之事也。君子之人,人愈近,愈敬;而女子小人,近之则其承狎而为不逊从也。远之则有怨者:君子之交如水,亦相忘江湖;而女子小人,人若远之,则生怨恨,言人不接已也。“女子小人并禀阴闭气多”,⑧这是从秉性气质上分析“女子小人”之所以“难养”的原因。其“女子”并非特指,当属全称,是就所有的女子而言的。从皇侃注的下文来看,其“君子之人”与“女子小人”相对,“小人”是“缺德”者,“女子”也当是“缺德”者。
清儒戴望(1837-1873)也说:
女子以形事人,小人以力事人,皆志不在义,故为“难养”。⑨此“女子”与“小人”对举,当为全称无疑。基于这一理解,鲁迅(1881-1936)辛辣地讽刺道:
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
即使是对儒学抱有“同情之理解”的现代思想家李泽厚(1930- )也无奈地承认:
我以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对她们亲密,她们有时就过分随便,任意笑骂打闹。而稍一疏远,便埋怨不已。这种心理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于性别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至于把“小人”与妇女连在一起,这很难说有什么道理。自原始社会后,对妇女不公具有普遍性,中国传统对妇女当然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学尤然。(11)现代学者大部分都肯定: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蔡尚思(1905-2008)更说:“既认女子全是小人,就可想见男子全是君子了”,“孔丘的主观片面,竟到如此地步!”因而他认为孔子“是女性的敌人,男性的恩人”。
二、“女子”为特称说释读
与现代学界的主流认识相反,古代的权威注释则多以《论语》此章“女子”为特指,否定其为全称。邢昺(932-1010)疏曰:
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13)所谓“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即非指所有的“女子”。具体而言,女子也有“禀性贤明”的,“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象“武王之母”“大姒者”,(14)就不是此章孔子“所论”之“女子”。朱熹(1130-1200)也说:
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15)“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则“女子”自然就是“仆隶下人”。“小人”是“臣”,“女子”就是“妾”,非常清楚。稍后,戴溪(1141-1215)《石鼓论语答问》亦载:
圣人察于人情之际亦微矣,上而宦官宫妾,下而家人臧获,皆是物也。远之不可,近之不可,则亦难乎。其为养也,不求诸家而求诸身,得其所以养矣。(16)所谓“宦官宫妾”、“家人臧获”,正是释《论语》此章“女子”、“小人”之义,也是以“女子”为特指而非全称。《石鼓论语答问》乃“淳熙丙午丁未间戴溪”“领石鼓书院山长与湘中诸生集所闻而为”,(17)劳悦强以为“书中所说大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人对《女子与小人》章的理解”,(18)当为可信。
明清以降,科举考试一准朱熹之说,《论语》此章“女子”为特指更成为主流。王船山(1619-1692)即说:
唯妾媵之女子与左右之小人,服劳于上下之所养也,而养之难矣。
王船山在“女子”之前加上定语“妾媵”,特指的意思更为清楚,逻辑性更强。这当出于朱熹集注,是当时的通解。
“五四”以来,反传统的精英不顾邢昺疏、朱熹注以《论语》此章“女子”为全称,有其“打到孔家店”的特别用心。与小人名为主词的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判断的主词是周徧的,于是遂认定所云女子必系指女子全体而言。但原文句首用有一个唯字,以原文为同于“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无视了唯字的存在而埋没了唯字的作用,可谓极大的疏忽。句中用有唯字的,理则学上称之为低拒判断,言其有所排拒。就本句而论,唯字的作用在于只许女子与小人居于难养者的范围以内,而把非女子与非小人全部排拒于难养者的范围以外。所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语,欲其取得理则学上定言判断的形式,应当改为“一切非女子与非小人不是难养的”。至于女子与小人是否全部都是难养的抑或仅有一部分是难养的,则为原文所未明说,唯有藉推理来推知。“一切非女子与非小人不是难养的”,若将主词与谓词互易其位,则成“一切难养的不是非女子与非小人”,再易其实,则成“一切难养的是女子与小人”。如此转换的结果,“女子与小人”成了肯定判断的谓词。肯定判断的谓词固亦有周徧的,但不周徧的实居多数,理则学为了稳妥起见,规定其为不周徧,亦即除了别有证据外,不敢承认其能尽括该名所指事物的全部,只敢承认其至少涉及该名所指事物的一部分。所以“一切难养的是女子与小人”一判断,依照理则学规则施以易位,只可易作“有些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若易为“一切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便违反推理规则,不能保其无误。故“唯女子与小人为唯养也”只等于“有些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不等于“一切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亦即若以女子与小人为主词,只是一个特称判断,不是一个全称判断。所以原文本身已表示了所云女子之只指一部分女子而言。以一部分女子为难养,只是轻视一部分女性,轻视一部分女性,未可径称为轻视女性。故以孔子此言为轻视女性,实出于唯字的忽视。
陈氏认为《论语》此章“女子与小人”前有“唯”字,表明“女子与小人”是特指而非全称,因此当指“有些女子与小人”。抓住一个“唯”字,就为孔子洗去“轻视女性”的罪名,这是陈大齐作为一个现代逻辑学家在《论语》研究上的创举。
宋儒以《论语》此章的“女子”为特指而非全称是有道理的。
从人生经历来看,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卒,孔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历尽磨难。孔子十七岁时,其母颜征在卒。孔子不知其父墓地,“乃殡”其母“五父之衢。郰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23)由此可见,孔子对其母感情深厚,非常孝敬。他母亲也是“女子”,如果《论语》此章的“女子”为全称的话,势必会将其母也视为“小人”,归入“难养”之类。如果作为特称,就能避开这一矛盾。
从《论语》来看,孔子常言“父母”之爱,所谓“孝”不但指父,也同样包括母。如《学而》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里仁》篇载“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都是“父母”连言,并非只称父而不称母。《阳货》篇载其学生宰我认为父母死了要服三年之丧,时间未免太长。孔子觉得宰我这是不孝,便痛斥“予之不仁也!”责问“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对人母是如此的重视,从理性而言,是不可能将包括人母在内“女但在漫天讨伐声中还是有学者坚守着邢昺疏和朱熹集注的解释,如钱穆(1895-1990)就说:
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待之近,则狎而不逊。远,则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齐家之一事。
因此,他就将此章的“女子”译为“家里的妾侍”。潘重规(1907-2003)亦云:“女子,指妾妇。”(21)陈大齐(1886-1983)的论证则更为详密,他说:
人们之所以引孔子此言为孔子轻视女性的铁证,因为把孔子此言视同“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解释为以女子子”统统视为“难养”之列的。可以说,将“女子”统统视为“难养”,不但孔子“孝敬父母”的孝道无从谈起,其“仁者爱人”的仁学也势必不能成立。总不能说,孔子所谓“爱人”之“仁”,爱的只是男人而不包括女人。由此可见,宋人将《论语》此章的“女子”从全称改为特指,实在是关乎孔子仁学和儒家孝道的大本,可以说是不得不改。
从孔子思想的体系和整个《论语》看,此章的“女子”确实只能视为特称,但仅就“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而言,的确容易造成全称的误读。“小人”意涵如果是“缺德之人”,“女子”与其并列,免不了有轻视女性之嫌。“小人”如果仅仅只是地位低下之人,“女子”与其并列,既有被视为特称的可能,也有被视为全称的可能,对此,陈大齐已经作了很好的分析。不过,陈氏认为句首的“唯”字“言其有所排拒”,也就是有表特称的作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表示的是“低拒判断”,也就是特称肯定判断;“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表示的则是全称肯定判断。恐怕难以成立。
“唯”在此类句子中,作为副词,是用来限定范围的,表示强调,相当于“只有”、“只是”。王引之(1769-1834)《经传释词》云:“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强调的是“我与尔”。《书·舜典》:“惟明克允。”强调的是“明”。最为相近的是《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这里的“惟”强调的是“士”,而且此“士”应该是全称,而非特指。我们不能说“惟士为能”是“有些士为能”,而与“士为能”有本质的不同。以此例彼,陈大齐以“唯”字表“低拒判断”,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应该承认,仅就“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而言,这里的“女子”,全称的可能性最大。
正是为了避免此章与孔子整体思想的矛盾,今人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作了大量的改读。
康有为(1858-1927)提出:
“女子”本又作“竖子”,今从之。“竖子”,谓仆隶之类;小人,谓人之无学术行义者,兼才臣昵友而言。竖子、小人多有才令人亲爱者,然远近皆难,故不易养,惟当谨之于始,善择其人。(26)
“女”古音属鱼部,“竖”属侯部。顾炎武(1613-1682)虽归鱼、侯为一部,但江永(1681-1762)以后则多一分为二,古音还是有距离的。因而上古文献“女”、“竖”并无通假例。“竖子”之称,先秦文献虽多有之,但义多为“小子”,与“小人”并称,则从未有之。康氏所谓或本,恐怕也不会太早。因此,康氏的改字为训,人们很难接受。
对于“女子”一词的涵义,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金池认为:
女子,你们几个学生。女:同“汝”,你,你们,代词。子:弟子,学生,名词。“女子”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不能把春秋时期孔子言论中的“女子”按照现代语言的习惯理解成“女人”。(27)
按照如此理解,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就非常紧张了。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蒋沛昌又以“女子”为“女孩子,女娃子,女儿,青年未婚女性”。(28)视“青年未婚女性”“为难养”,还是缺乏理性,这样的改读,只能说是师心自用。
有些研究者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此句的“与”字上。牛多安认为:
“与”不是连词,而是动词,是赞许、嘉许、参与之意。……许慎《说文解字》:“与,党与也。”是就“与”之古意而言的。由“与,党与也”可知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之言之意矣。“女子与小人”是一子句而作全句的主语,“难养”是全句的谓语。全句意为:女子支持、赞助小人,与小人结党营私,小人便会肆无忌惮,任意胡为,远之近之都不是,难以满足其私欲。(29)
周远成说:“唯有女子与小人(在一起)共事,是最难相处的啊!”(30)其将“为”训为“共事”,颇为不经。但将“与”训为“在一起”,则与牛多安说相近。刘兆伟也有类似的关注,他说:
“与”,于此非并列连词,而是随从、随着之意。《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韦昭注:“与,从也。”……《管子·大匡》:“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郭沫若等集校:“与,亲也。”“女子与小人”即女子随从小人,亲近小人,即女子嫁给小人。难养,难于生活。
其“难养”的解释虽不可取,说“女子与小人”是“女子嫁给小人”也诠释过度,但说“‘女子与小人’即女子随从小人,亲近小人”,则与牛多安说同。这种解释,单就“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句来说,勉强还可说通。但揆诸下文“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有问题了。孔子的意思绝不是说女子随从小人,亲近小人之后,才“难养”,才“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也不是说女子与小人结党营私,小人便会“难养”,便会“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唯女子与小人”与“难养”,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唯女子与小人”与“难养”,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说明与被说明,定义与被定义的关系,在时间上应该是同时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牛多安、刘兆伟的新解也是难以成立。
关于《论语》此章的诠释还有一些,由于大多逻辑混乱,缺乏实证,本文就不一一评述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