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高密度电法勘探装置类型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3-D电法勘探通常使用单极-单极(pole-pole)、单极-偶极(pole-dipole)和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这是因为其他装置测线网格边缘附近的数据覆盖范围相对较差,有关单极-单极(pole-pole)、单极-偶极(pole-dipole)和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的优劣性已在3.4节的2-D勘探中讨论过,这些结论对3-D勘探也是有效的。

5.1.1 单极-单极(pole-pole)装置

单极-单极(pole-pole)装置通常用于3-D勘探,如E -SCAN法(Li et al.,1992),图5.1为3-D勘探可能的电极布设方式,采用25节点的多电极系统,为方便起见,在正方形网格的x和y方向上,电极布设一般具有相同的单位电极距,在矩形网格x和y方向上不同序号的电极和极距均可能用到。对于单极-单极(pole-pole)装置来说,视电阻率值由下式给出:

高密度电法勘探方法与技术

式中:R为观测电阻率值;a为C1和P1之间的电极距。

对于电极数确定的阵列来说,单极-单极(pole-pole)最大的独立观测数nma为

高密度电法勘探方法与技术

式中:ne为电极数。测量顺序如图5.2所示,每根电极依次作为一次供电电极,所有其他电极作为电位电极进行观测。注意,由于互换性,作为电位电极的次数要比作为供电电极的次数多(图5.2a)。对于5×5的电极网格,可能有300次观测,对于7×7和10×10的电极网格,一次完整的观测数据将达到1176和4500个数据点。对于采用常规2-D勘探的典型单通道电法仪来说,如此大数量的观测是非常费时的,例如,采用标准低频电法仪对7×7的电极网格观测1176个数据可能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为了减少观测次数,但又不严重降低观测质量,可采用另一种观测系列(图5.2b),“交叉对角线勘探” 技术,电位观测仅沿水平、垂直、与穿过供电电极成45°角方向进行观测,对于7×7的电极网格观测数据点减少到476个,约是完整数据勘探的1/3(Loke et al.,1996),对于大型勘探测网来说,该技术比较常用。对于商业勘探,网格小于10×10的勘探是不适用的,因为覆盖面积太小。

图5.1一种3-D电法勘探电极布设示意图

图5.2 两种可能的3-D勘探观测序列

在某些情况下,3-D数据由一组平行的二维测线构成,理想情况下,应该有一些测线在x方向观测,另一些测线在y方向观测,采用两个垂直方向观测的方式有利于减少数据中的方向偏差。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从一个方向观测到的一系列测线数据,如仅供2-D勘探成像剖面,有时,线内电极距比线间距小,此时,所使用的数据仍然视为3-D勘探。研究这类问题,有用的方法是3-D灵敏度图,图5.3为通过地质体的灵敏度值切片,电极沿x坐标在0~1 m内布设,在上两个切片中,地表附近,在0.07~0.25 m的深度范围内有一负灵敏度值大致呈椭圆形;在y方向,最大灵敏度区域延伸超过半个电极距(1个网格采用4个单位的灵敏度等值线),这意味着,要想得到一个完整的3-D覆盖面,如果观测数据仅在x方向获得,此时,行间距不应该小于最小电极距。

图5.3单极-单极(pole-pole)装置3-D灵敏度图

单极-单极(pole-pole)装置有两个主要缺点:首先,它的分辨率比其他装置差;其二,尤其是大电极距,第二根供电电极和电位电极必须布设在离测网足够远的地方。Park和Van(1991)使用该装置进行场地实验发现,由于远程电极贡献存在,15%的观测不符合互反性。在一般情况下,这可能会影响具有较大极距的读数。

图5.4 单极-偶极(pole-dipole)装置勘探电极布设

5.1.2 单极-偶极(pole-dipole)装置

对于中大型测网(12×12及以上),该装置代替单极-单极(pole-pole)装置探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的分辨率比单极-单极(pole-pole)装置更高(Sasaki,1992),而且不容易受噪声干扰,因为两个电位电极在测网内。相对于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它有更强的信号强度。虽然它有一个“无穷” 远极(C2电极),与单极-单极(pole-pole)装置相比较,该电极的影响较小。由于单极-偶极(pole-dipole)装置是一种非对称阵列,电极布设应该采用 “正向” 和 “反向”观测。为了克服 “n” 因子大值(超过8)时的低信号强度问题,当 “n” 因子较小时,P1-P2偶极对之间的极距“a” 应该随探测深度增加,采用多次覆盖观测来提高数据密度,在某些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反演模型的分辨率。该装置的电极布设如图5.4所示。

不同于其他常规装置,单极-偶极(pole-dipole)装置是一种不对称的列阵,存在构造对称的拟断面视电阻率异常时,不对称。在某些情况下,测量视电阻率的不对称可能会影响到反演获得的模型,克服这种不对称效果的一种方法是再次观测电极反方向布设阵列(图5.4c),通过“正”、“反”单极-偶极(pole-dipole)的组合,任何由于该装置的自然不对称造成的模型偏差均会被消除,但是,这种方式将会使勘探时间和采集到的数据点加倍。

单极-偶极(pole-dipole)装置的视电阻率值由下式给出:

高密度电法勘探方法与技术

式中:R为观测电阻率值;a为P1和P2之间的电极距;n为C1和P1之间距离与P1-P2极距的比值。

电位电极间的电位差测量值随n因子的平方降低,对于较大的n因子,可靠的观测值太小而得不到较高的信噪比,为了提高信号强度,可增加P1和P2之间的电极距(图5.4b)。一种可能的实地野外探测技术是先观测所有P1-P2间距等于1a(即单位电极距)的点,接下来是观测P1-P2极距等于2a的点,这将有效提高数据存储密度,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噪声严重的地区,有利于提高反演模型的分辨率。

图5.5和图5.6为该装置偶极分离因子 “n” 分别等于1和4的灵敏度图,在C1和P1之间存在负灵敏度值突出的区域(沿x轴0至0.5 m),绘图布设该装置长度(在这种情况下,C1和P2之间的电极距)两个 “n” 因子设为1.0 m。对于一个较大的“n” 因子,C1和P1电极之间的负灵敏度区域变大,延伸深度更深,当 “n” 等于1时,对于装置轴的结构(如在y轴方向),该装置更加灵敏,具有高灵敏度值区域扩大约0.8倍装置长度(图5.5),或1.6倍单位电极距。当 “n” 因子较大(图5.6),该装置的P1-P2偶极附近离轴结构更为敏感,还要注意P2电极右侧的负灵敏度值。

如果3-D勘探为一系列的平行测线,而不是交叉测线,行间距最好是线内单位电极距的2~3倍,目的是确保对测线之间地下物质能够充分成像。

图5.5 对于n=1的单极-偶极(pole-dipole)装置3-D灵敏度图

5.1.3 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

对于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测线边缘横向数据覆盖较差,建议该装置仅用于测网大于12×12的勘探,该装置的电极布设情况如图5.7所示。

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的视电阻率值由下式给出:

高密度电法勘探方法与技术

式中:R为观测电阻率值;a为P1和P2之间的电极距;n为C1和P1之间距离与P1-P2极距的比值。

该装置水平方向的分辨率较好,但其主要缺点是信号强度相对较低。P1-P2电极对的电压观测值与n因子的立方成反比,通常情况下,n因子的最大值是6,要想获得更大的渗透深度,可增加C1-C2(和P1-P2)电极对的极距,减少噪声影响的一种方法是采用不同的n因子与a极距组合,并重复观测。

一个例子,电极距为1m的情况下,先观测a等于1 m的所有点,并且n依次等于1,2,3,4,5,6;接下来观测a等于2m的所有点,并且n依次等于1,2,3,4,5,6;如果测网足够大,可以继续观测a等于3 m的一系列点。

图5.6 对于n=4的单极-偶极(pole-dipole)装置3-D灵敏度图

图5.7 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

由于边缘横向数据覆盖较差,建议该装置仅用于测网大于12×12的勘探,该装置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号强度较低,类似于2-D勘探,当C1-C2偶极和P1-P2偶极之间的距离增加时,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P1-P2偶极之间的极距 “a”来达到探测深度增加的方式来克服,此外,建议采用多次覆盖采集。

图5.8和图5.9是“n” 因子分别等于1和4的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的灵敏度图,装置外侧附近,灵敏度值立即变小,而且是负值;另一个特点是在y方向,特别是较大的“n”值,灵敏度等值线往往拉长,在y方向,4个单位灵敏度等值线扩展了0.6倍装置长度,或1.8倍单位电极距,这意味着该装置的结构比单极-单极(pole-pole)和单极-偶极(pole-dipole)装置更为灵敏,对于2-D勘探来说,此特性麻烦,但对3-D勘探来说可能是有利的。

图5.8 对于n=1的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3-D灵敏度图

Dahlin和Loke认为,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的灵敏度等值线沿坐标轴拉长的3-D效果比其他普通装置更为灵敏,当假设地下的地质情况为2 -D,用偶极-偶极(pole-pole)装置进行2-D成像勘探时,这一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在许多情况下,3-D数据是由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获得一系列平行的2-D测线组成,特别是数据来自于以往的勘探,由于拉长灵敏度形态,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或许可以容忍测线之间较大的线距(约3倍线内单位电极距),而且仍然包含了重要的3-D信息。

5.1.4 温纳(Wenner)和斯伦贝格(Schlumberger)装置

对于四电极装置,图5.10,图5.11和图5.12为温纳(Wenner)α、斯伦贝格(Schlumberger)、和温纳(Wenner)γ装置(温纳β装置为“n” 等于1的偶极-偶极装置,如图5.8所示)的灵敏度图。温纳(Wenner)α装置的灵敏度等值线,电极外侧附近,沿电极线的方向拉长,这意味着温纳(Wenner)α装置的离线结构没有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敏感,即3-D勘探时,该装置灵敏度不高。温纳-斯伦贝格(Wenner -Schlumberger)装置的灵敏度图(图5.11)与温纳(Wenner)α相似,除了靠近装置中心有一轻微隆起。

高密度电法勘探方法与技术

图5.9 对于n=1的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3-D灵敏度图|a—深度=0.07 m;b—深度=0.25 m;c—深度=0.50 m;d—深度=0.75m通过不同深度地质体的水平切片,C1电极为最左边的白点

通过观察2-D灵敏度剖面(图3.11),温纳(Wenner)γ装置的灵敏度图(图5.12)显示,其特性在C1和C2附近凸起,因此,对于3-D构造,预计该装置在C1和C2电极附近更为敏感。

5.1.5 赤道偶极-偶极(Equatorial dipole-dipole)(矩形)装置

这种装置与其他装置不同,电极没有布设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以矩形的方式布设(图5.13),这种矩形布设似乎适合于3-D勘探的矩形网格电极布设,对于3-D电极网格来说,似乎比线内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在测网边缘的覆盖效果更好,在小测网勘探,尤其是需要进行浅层高分辨率勘探,这种装置效果较好。

图5.10 温纳(Wenner)α装置3-D灵敏度图

5.1.6 3-D装置类型总结

对于小于12×12的测网,单极-单极(pole-pole)装置的独立观测数可能比其他装置多,网格附近的数据点损失减至最低,而且在水平方向上,能比其他装置提供更好的数据覆盖次数,对于极距相对较小(小于5m)的小勘探测网来说,该装置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要求距测网足够大距离的地方布设两个 “无穷远” 极,当两个电位电极距较大时,该装置对大地噪声敏感。对于中等规模的测网来说,单极-偶极(pole-dipole)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该装置的分辨率比单极-单极(pole-pole)装置高,而且仅需要一个 “无穷远” 极,具有很强的抗大地噪声能力。对于大测网,尤其是没有布设 “无穷远” 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对于单极-偶极(pole-dipole)、偶极-偶极(dipole-dipole)装置来说,采用不同的“a” 和 “n” 组合获取多次覆盖数据可改善探测结果的质量。3-D勘探电极通常布设成一个矩形网格,而且电极极距恒定(图5.1),但电极行、列之间也可以是非均匀的测网,此时,数据处理时可能会比较麻烦一些。

图5.11 温纳-斯伦贝格(Wenner-Schlumberger)装置3-D灵敏度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