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慈禧太后究竟是什么样的?
慈禧太后有权谋有手腕,这是公认的一个事实,但如果慈禧太后不是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或许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名气最多也就和吕后、萧太后等人差不多,但正因为她活跃于晚清时期,所以关于晚清的种种丧权辱国行为,慈禧太后都要担上责任。
但晚清面对列强表现得如此不堪,真的是因为慈禧太后个人性格懦弱,害怕西方列强吗?其实还真不是,据记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慈禧太后还只是一个5岁大的孩子,而且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的伤害并不深,所以当时很多人对西方列强的舰船大炮并没有什么概念。
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慈禧太后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皇帝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咸丰皇帝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皇帝留在北京,继续抵抗。为此,她触怒了咸丰皇帝,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
后来恭亲王奕䜣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力劝咸丰皇帝废约再战。但由于此时咸丰皇帝本来就身体虚弱,加上受惊过度,所以很快就病危了,废约再战的事情只好作罢。但慈禧太后心中憋了一股气,所以在后来中法战争时,已经掌权的慈禧太后将清军的接连失利归罪于奕䜣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其他4位军机大臣也全部罢免。
但就算如此,朝中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依然非常激烈,直到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后。 慈禧太后终于忍不住了,谕令对法宣战,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桓等6位总理衙门大臣全部革职。可见此时的慈禧太后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依然是十分强硬的。
那慈禧太后是什么时候逐渐转变对西方列强态度的呢?在法军攻占谅山后,慈禧太后开始转向主和。又由于镇南关的失守,导致慈禧太后更丧失了对战争胜利的信心。授权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到巴黎与法国外交部秘密议和。但接连的失败,并没有让慈禧太后就此放弃,在战后,慈禧太后大力支持洋务派进行改革,希望能做到“富国强兵”。
但满清的吏治在乾隆皇帝后期就已经腐朽不堪,嘉庆皇帝后更是彻底崩坏,虽然“洋务运动”的初衷是好的,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都是表面的成果而已,本质仍是没有改变;所以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惨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而后就是“戊戌变法”。
其实慈禧太后原本对“戊戌变法”还有点兴趣的,否则就那些只知道纸上谈兵的书生,慈禧太后分分钟就可以将他们给灭了,哪还会有来来的“百日维新”?但维新派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离谱了,基本上就没有落在实处的,而且他们还蛊惑光绪皇帝卖疆土换取财富,并且还想暗杀慈禧太后等人,终于惹怒了慈禧太后。
当然,“戊戌变法”并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所以在慈禧太后晚年时期,对清朝体制层面上的变革,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但已是积重难返,而且受制于种种因素,所以变革并不彻底,或者说这次只是表面上的变革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为慈禧太后平反,历史上的每个人物都有两面性,慈禧太后虽然是一代女强人,但她终究只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女人而已,无论是眼光还是格局都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就在当时,还真的没几个人能做得比慈禧太后更好的,别的不说,后世所称赞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全是慈禧太后提拔的。而慈禧太后的过就不多说了,基本上看过历史书的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