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都有身份证证明自己,那古人也有身份证吗?
古代人最早的身份证出现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全国推行变法,其中有一个就是关于身份证的。
按照商鞅规定:什伍连坐,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这个户籍凭证就是“照身贴”,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有持证人的姓名、职业、画像、公章四项内容。后来商鞅也因为这一条变法而“作法自缚”,在逃亡的时候没有“照身贴”而被店主拒绝投宿,最后无奈返回封地,被车裂而死。
不过严格来说,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拥有身份证的人是真的“有身份的人”,一般都是官员身份证。
古代身份证式样丰富多样,有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明。
最早的官员身份证,出现在隋唐时期,名叫“鱼符”,鱼形状,分为两瓣,鱼嘴位置有个洞,可以用丝线穿上,挂在腰间,一般是由金属制成,上面刻有官员姓名,所在的衙门和官员品级,材质也随品级不同而不同,亲王以及三品以上的为金质,五品银质,六品铜质,“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在应召出入宫门的时候便于验证。
鱼符分为左右符,一半放在内廷,一半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证明来使用。
鱼符的来历是唐高祖李渊进入长安后,对隋代身份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改“竹使符”为“银兔符”,后来改为“铜鱼符”,并分为交鱼符和巡鱼符两种,此后“鱼符”便在唐代正式使用。
为了避免他人冒用,鱼符在制作时还要配一个相对应等级的鱼袋,就是装鱼符的袋子,每当皇帝召见时,不仅要持有鱼符还要有相对应的鱼袋,两样缺一不可。
唐代特别重视“身份制度”的推广,高句丽、安南这些国家的使者也发给不同样式的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交给使者带回去,再有使者来,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其身份。
后来武则天篡唐建周,将鱼符改成龟符,这也就是金龟婿的来由,金龟符是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所以找个金龟婿自然是光耀门庭的事。不过龟符随着武则天死去也消失了。
到了宋代,官员的身份证只用鱼袋来识别,而把身份证的核心凭证鱼符给废弃了。
明清的时候,牙牌和腰牌成了身份证,明朝的牙牌由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材质,通常都会标有工作单位和冒用身份证、不用身份证的警示语。而信息比较复杂的身份证就是清朝的腰牌了,牌子上不仅要写上“姓名”、“年龄”、“单位”、“职业”,还要求把持有者的人面部特征录入,以防止冒用。
在古代中国,寻常百姓通常安居一地,很少出远门,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小地域社会生活中,对身份证的需求并不高,而那些需要流动的群体,需要用到身份证明文件,就要找政府机构开凭证。
比如僧侣们要四处传播佛学,度牒就是证明其合法身份的证明,通常详载僧侣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等信息。
而对于要进城赶考的学子和外出经商的商人,则需要持有路引,类似于一种介绍信和通行证,不仅是离乡证明,也是人员信息证明。
清代后宫妃子也有身份证,称为“绿头牌”,牌的顶端涂有绿色,晚饭后由敬事房太监将众多妃子的“身份证”统一放进一只银盘内,端的皇帝面前,皇帝看中哪个妃子,就翻过她的牌子,太监夜里会将皇帝看中的妃子扛到龙床上,完事后再扛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