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 我来答
冰藕不知天下知4475
2022-06-27 · TA获得超过735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121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25万
展开全部
一、绪论

1、研究范围: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应用社会心理学

2、 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资料研究法

3、 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符号互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二、社会化

1、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人格发展,镜中我、社会角色

     艾里克逊认为人生的八个阶段

     皮亚德认知理论

2、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基因

3、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

4、再社会化,剥夺,电影《全金属外壳》

三、社会角色

1、概述:理想角色(剧本中的角色)、领悟角色(你的理解)、实践角色(实际表现的行为模式);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2、角色理论: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理论取向。

3、 角色冲突, 缓解角色冲突:角色规范化(社会角色标签)、角色合并法(微商,宝妈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需要)、角色层次法(哪个角色最重要)

四、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包括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概念,“我是谁)、自我情感、自我意象(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2、自我概念的功能:引导个体行为(个体需要与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方式去行动)、解释个体经验、决定个体期待(抱负水平、预言自我)

3、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4、 自我过程: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自我评价,通过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估(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重要品质、价值与作用的整体性评价,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提升自尊水平:对看重的角色给予积极评价;对表现好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评价。自我增强(自我美化),当个体接收的信息对其自我概念构成威胁时,个体的情感状态就会发生紊乱,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显的选择就是重新认识自我,包括向下比较或贬低他人、选择性遗忘、有选择的接受社会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等

五、社会认知

1、概述:社会认知是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认知者的因素(认知者过去的经验、期望、情绪情感)、认知对象因素(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认知情境因素(空间距离、背景参考)

六、社会态度

   1、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2、构成要素有认知、情感、意向(行为准备状态)

   3、理论:强化理论、认知失调、社会判断理论、平衡理论、功能理论、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科尔曼,服从、认同、内化)

  4、社会态度的应用研究:劝说宣传说(广告)、偏见(利害冲突、社会化、人格和心理因素;消除偏见,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接触机会、合作奖励、制定社会规范)、工作满意度

七、人际关系

   1、概述: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或心理方面。受社会关系的客观制约,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折射,社会关系通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按自我暴露的高低分为表层水平、看法和态度、自我认知、隐私部分

   2、理论:三维理论(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情感的需要)、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

   3、人际吸引:互惠、得失、联结原则

   4、影响因素:熟悉性、接近性、相似性和互补性、个人特征等

   5、致命吸引力:人与人之间的吸引与分手,都是由于同一个原因引起的。

八、人际沟通 ,较简单,略

九、攻击和利他

   1、攻击行为,从行为者的社会角色、行为者的身份特殊性、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来判断此行为是否是反社会型、社会认可型、亲社会型行为。攻击行为的成因有生物学理论、挫折感被唤醒、媒体暴力引导、攻击性人格、去个性化、武器(环境)效应等。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处罚、宣泄、认知干预、社会技巧熟练、社会公平

   2、利他行为,自发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原因:基因决定论、心境假设、社会交换、社会规范、诱发内疚感、文化和人格的影响。旁观者效应和责任分散,会抑制利他行为。通过提高责任感、减少模糊性;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系;树立利他榜样;学习利他来增加利他人行。

十、社会影响

   1、他人在场:社会促进(效率提高)、社会抑制(效率下降)、社会惰化、去个性化。

   2、从众、服从和顺从。从众受群体一致性高、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在群体中的地位来决定;服从是因为外界的压力,受命令者的权威、他人支持、道德与人格、靠近程度的影响;顺从是在他人请求下发生的,情绪、互惠、合理性会影响顺从行为的发生。

   3、模仿和暗示:模仿是自觉发生的,被模仿者一般是榜样,模仿只能是外在行为。模仿是学习的基础,具有社会适应性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十一、群体心理

1、 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或降低。同社会影响的他人在场。社会干扰产生的原因有评价顾忌和分心。

2、社会懈怠,三个和尚没水吃,预防社会懈怠,对个体行为进行单独评价、集体目标具有吸引力、熟人团队、增强个人的责任感。

3、去个性化,个人在人群中丧失个体感。唤起,再加上社会懈怠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如鼓励跳楼者跳楼。去个性化受群体规模和匿名性的影响。

4、群体极化,群体决策更冒风险,单独罪犯的危险性小于几个罪犯集在一起。

5、群体思维,高估群体力量和权利、人在群体中想法越来越接近、追求一致性。即高估自己和矮化对手。行为的一致性和自信能够增加少数派的影响力。头脑风暴和六顶思考帽、多方案、局外人提出批评能弱化或干预群体思维。强势领导会强化群体思维。

十二、社会心理学的可应用性及应用研究原则,犯罪心理学、环境研究,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