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是诸葛亮害死的吗
张飞是诸葛亮害死的吗
张飞是诸葛亮害死的吗,对于张飞诸葛亮相信大家应该都是听说过的,是三国中有名的人物之一,对于人物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多人都没有仔细考究,以下了解张飞是诸葛亮害死的吗。
张飞是诸葛亮害死的吗1
张飞是怎么死的?
关于张飞的死因说法甚多,其一,是张飞暴而无恩,其二,与诸葛亮有关,被诸葛亮密谋而死。
首先先来看看第一中说法吧。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六月,刘备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让张飞从阆中出兵在江州江州。
因为张飞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士卒,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果然,张飞临出兵前,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误写作范疆)谋杀,并将张飞的首级去投奔孙权,张飞军营都督送表给刘备,刘备听闻后不由得叹道:“噫!飞死矣。
张飞的死与诸葛亮有何关系呢?
这一说法就比较荒谬了,据“四大名著”研究学者汪宏华撰文指出,《三国演义》对张飞之死做了隐讳处理,以迎合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
实际上,张飞遇刺除了有“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的内因,还有缺点被他人恶意放纵的外因;除了有下属范疆、张达近身操刀之外,还有上司刘备和诸葛亮的远程攻心,长期运作。
刘备为让刘禅顺利继位并保持刘家天下的纯正血统而过河拆桥,清除异姓兄弟关羽、张飞,诸葛兄弟则早有借力刘关张,自立诸葛王朝的异志。汪宏华还认为罗贯中虚构刘关张结义的用意是,通过三姓共治寡头政治的幻灭,反向为后人提供破除“家天下”的解决之道。
关于张飞的死因众说纷纭,不过不论是哪一种,只要人们探索历史的脚步没有停止,历史总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张飞是诸葛亮害死的吗2
张飞竟是诸葛亮和刘备联手害死的?
一、张飞结义的动机无为,先佐炎汉,后忠刘备
自从上次写了《刘备昧心参与剿杀关羽的五方行动》之后,女儿汪探朋就问我,既然刘备能害死关羽,他会放过张飞吗?我马上做出暂停的手势并说,现在已经有很多拥刘的读者认为我是人心惟危了,哪能继续揭刘呢?她却说,姑息养奸才会导致人心惟危呢!是啊,作为一个独立学者,坚持真理与发现真理同样重要,我可从没说过颜良文丑之间有什么芥蒂,司马父子之间有什么不睦。
《三国演义》不仅要揭示国家的分合规律,还要通过刘关张揭示人与国的分合关系:当国家分裂、民心涣散之时,刘关张反其道而行之,桃园结义,凝聚人和,便取得了超乎常人的成功;三足鼎立之后,又由于刘备与关羽的政见分歧,刘要做中兴皇帝,关仍想匡复东汉,人和散失,所以接连遭致失败。作者认为,人和只有一以贯之,持续改善,才可能战胜天时与地利,统一天下。
相对于刘备和关羽,张飞就没有那么鲜明的政治立场了。这大概也与其出生有关——“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既不像刘备早年丧父、家贫,也不像关羽除灭豪强、逃难,他结义、参军纯粹是出于“大丈夫应与国出力”的热血与豪情。
正因为动机无为,所以他并不想做江湖老大,甘愿鞍前马后做小弟(江湖上有钱人自立为长,不序年龄不比能力的甚多),先佐汉,后忠刘,包括刘备在内的所有汉室宗亲。例如他在刘备婉拒进位汉中王时劝道:“异姓之人,皆欲为君,何况哥哥乃汉朝宗派!莫说汉中王,就是皇帝,有何不可!”
但对于董卓、吕布和曹操等人,张飞又一直深恶痛绝,当疑心关羽投降曹操时,他甚至要兄弟火并,直到亲眼看见关羽杀掉蔡阳。假如三兄弟都像张飞这般灵活而又理性,或许不会出现裂痕,或许能走得更远。
二、刘备以雪仇化解结义,先获独生,再博民心
但张飞的转变还是太过简单,以为自己的子孙会永远甘居人下,永远忠于刘姓;以为兄长刘备会永远仁义守誓,永远认自己这个异姓兄弟。实际上,“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异姓兄弟只适合辅朝,不宜篡朝;只适合强强联合、同心协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专权独断坐天下。
因为三姓之人既已化学合成为一个人,比亲兄弟还亲,那么他们的后辈就应同时享有皇位继承权,只不过需要遵循立长不立幼,立贤不立愚的规矩罢了。——家天下的体制随之破除。而后来关兴与张苞争锋相斗、互不相让的事实也表明他们的后代不会盲从前代的兄弟次序,一切凭年龄和实力说话。
刘备作为首任兄长、既得利益者,当然不能接受这种看上去很美的寡头政治,它会直接威胁到刘禅的继承权和统治权,破坏整个皇室宗派的单姓血统。不要说将来做天子,就是止步于汉中王、西蜀皇帝,刘备也不想三姓共治,更何况阿斗在所有亲子与义子中不具备任何竞争力。
(此前他之所以愿意结拜异姓兄弟,是为了体现仁义、包容和开明的刘家新形象,骗取第一桶金。而罗贯中虚构这一事件的用意则是为了提供一种破除家天下的解决方案,以悲剧的方式反向启发后人。
大哥毕竟比三弟有才,他早已想好了消解化学兄弟的化学方法——与“结义”相反的“雪仇”。先将兄弟暗中送给仇人杀,再以雪仇的名义获得独生。只要说是为了报仇,谁还会要求他们同年同月同日死呢?结义盟约自然解除,同时赢得了朝野上下同仇敌忾的士气与民心。这是夺取天下必不可少的。
所以刘备在杀死所有仇人之后还要继续进攻吴国。(他的战略与诸葛亮相反,是先灭东吴,再统一全国。)刘备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既能将兄弟结义提升至替天行道的辅国大义,也能将兄弟之仇演说成不共戴天的灭国公仇。且看他是如何制造兄仇的。
刘备另一种才华是善于借力,当初结义是为了借力羽、翼起飞,如今成功在望,他又要借力剪除两扇沉重的翅膀并获得两重孝。那么,该借何人之力呢?无需另请高明,非诸葛亮莫属。第一,诸葛亮也早有杀羽除飞的想法,志同道合,不会泄密;第二,诸葛亮擅长心理战和远程战,常在笑里藏刀之后敷以悲伤眼泪,干净利落;三则诸葛亮精通各种神鬼之道,能将阴谋陷害伪托成上天旨意,无人生疑。诸葛亮杀同僚庞统时就是这样做的。
三、诸葛亮放纵张飞的偏【才 】 ,先使其小成,再使其大败
诸葛亮果然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只对着关羽和张飞的偏 【才 】 和性格缺点温柔击打几下,就教他们死于非命了。
关羽的正才是义,却偏好逞勇,缺点则是“刚而自矜”;张飞的专长是勇,却偏好耍智;缺点则是“暴而无恩”。
诸葛亮告诉我们,若想成全一个人,就帮助他发挥专长。诸葛亮给关羽把守华容道的机会,便让他义满天下;诸葛亮给张飞树林中可埋伏军马的启示,便让他当阳桥头一声吼,勇退曹家百万兵。若想毁灭一个人,就膨胀他的偏【才】。与由善性决定的正才不同,偏【才】往往由后天的欲望驱动,一旦放纵,就会让人自我陶醉,暴露出缺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譬如,关羽在接到孔明送来的五虎上将第一位的勇名后,说,知我者惟孔明也。就以为自己真能威震华夏了。张飞在瓦口关接到孔明送来的三车成瓮的美酒,计取张颌之后,也是以为自己深得孔明之妙,成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智神加酒神,愈加贪杯纵酒。这就是“欲使其亡,先使其狂;欲使其狂,先使其盲”的道理。现在很多成功人士仍喜欢别人吹捧他们的业余爱好,以全才自居。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与陈寿的观点有所不同。陈寿认为关羽和张飞是“以短取败,理之常数也。”罗贯中则认为他俩的失败既有性格内因,也有被人恶意诱导的外因。
在罗贯中看来,关羽和张飞的偏【才】和个性原本是可爱的,甚至是有益的。关羽因为好勇而“千里走单骑”,因为刚矜而“土城约三事”;张飞因为好智而“陆路取西川”,因为粗暴而“鞭打督邮”(“义释严颜”还说明他暴中有恩),均成为了千古美谈。这说明个性本身没有长短之分,太过了才会成为缺点,成为取败之道。
四、刘备将屠夫张飞当猪杀,先消磨其意志,再急火攻心
实际上,在害张飞的过程中,刘备不仅是旁观者、纵容者,还是积极的合作者、操刀者,参与程度要比杀关羽时深得多。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就像范疆与张达一样,几乎不分主从。表面上,他不赞同孔明送酒给瓦口隘的张飞,以免他贪杯误事,实则并未阻成,还只管增派魏延去助张飞成功,未捎去半句少饮的嘱托。
一扬一抑,后果可想而知。表面上,他在伐吴之前,初开金口嘱咐张飞:“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今后务宜宽容,不可如前。”实际做法却是:一、称帝三年间绝口不提报仇之事,让张飞不知所从,终日借酒浇愁;
二、在某一天突然下诏,发兵东吴,“克日兴师”,让长年被酒伤身、意志消沉的张飞急火攻心;三、明知张飞酒后鞭挞士卒,并将他们重又安排在身边,却不及早劝张飞慢慢戒酒(至少有三年时间),更不设法隔离他身边危险的士卒,这都是刘备有义务有能力做到的。
一个喝了几十年酒的瘾君子怎么能够说戒就戒呢?一旦喝醉,又怎么能及时控制自己的行为,记起兄弟的叮嘱呢?
实际上,刘备的所谓嘱咐更接近于诅咒,谁听着都会心生逆反,张飞向来吃软不吃硬,也就愈加纵酒,愈加暴虐了。接着,刘备急不可耐等着咒语显灵,未等阆中来报信的人开口,就说:“噫,三弟休矣!”皇天不负苦心人,张飞总算以短取败、自食其果,刘备“放声大哭”,喜极而泣。
最可笑可恼的是,刘备还学着诸葛亮事前制造先天宿命,上次是梦见关羽立在灯影下请求报仇雪恨,这回是夜观天象,如“是夜心惊肉颤,寝卧不安。出帐仰观天文,见西北一星,其大如斗,忽然坠地。先主大疑,连夜令人求问孔明。”前次关羽死后,孔明对刘备说:“吾夜观天象,见将星落于荆楚之地,已知云长必然被祸;但恐王上忧虑,故未敢言。”刘备几近鹦鹉学舌。
可惜罗贯中不相信占星术,只相信良心与阴谋。刘备是因为良心不安而心惊肉颤、寝卧不安,而后阴谋诈称星斗坠地,开脱自己,欺诳世人。张飞的“心惊肉颤、坐卧不安”则是缘于当天过分鞭挞下人而良心受责。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因为孔明玩得最成功的借东风也是骗人的把戏,他说能借三天的东南风,但当天凌晨就下起了大雨,差点贻误战机。略懂一点看云识天气而已。
五、江湖大哥都不厚道,先害兄弟,再害自己
谁都明白统一天下要比建立蜀国难得多,需要更多兄弟的和衷共济,但刘备却自私自利,独自一人上路了。究竟是一条称孤道寡的路,还是孤独求败的路呢?刘备这次不敢做梦、占星了,也不敢相信孔明的装神、算卦了,出师之前特地请来青城山的隐者李意。只见李意“画了一大人仰卧于地,傍有一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白’字”,飘然而去。
毋庸置疑,这位掘土的人就是孔明,对应于第69回管辂所说的穿白袍的弈棋仙人。其实李意也不是在预测,只是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惟刘备看不到的必然……
此前,我们只晓得勇将李逵是被哥哥宋江用毒酒害死,谁知豪侠张飞也遭到了刘备算计。世上的大哥啊,为何都如此不厚道!可没有了甘当“三姓兄奴”的愚弟,谁还会对你赤胆忠心,谁还会把你的巧言当真,谁还会在乎你那几两几斤?
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量,以自己的猜想度古人的心胸,这是否过于片面?须知蜀汉王朝在那时候发展的并不顺利,张飞关羽之死对于刘备的损失将会更大。刘备有称帝之心,素有大志,诸葛亮号称智谋百出安能看不见其中的得失利弊?退一万步来说,兄弟之情也能蒙蔽认知,刘备关羽张飞兄弟情深,刘备自然忽略张飞的优点又如何?
张飞是诸葛亮害死的吗3
诸葛亮其实是这样的人,很多人都误解他了
三国的故事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里面有武将,有谋士,有忠义,有奸诈,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三国中的人物更是受到大家的喜爱,比如有勇有谋的武圣关羽,勇猛过人的燕人张飞,浑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都是传颂千古的英雄。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三国中的谋士,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水镜先生的一名得意弟子,与庞统一同被人们称为“卧龙凤雏”,更有民间传言,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但是庞统刚刚加入刘备帐下,就在落凤坡遇害了,所以就没有太多关于他的故事情节,而诸葛亮的故事就显得非常详细了。
在三国中,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在蜀国担任宰相的职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个在政治上有野心有阴谋的人,这从何谈起呢?
诸葛亮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就加入了刘备的帐下,在刘备的阵营里面,也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吧,甚至刘备在临终的时候还把兵权交给了他,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十分的信任了。诸葛亮对于刘备即想朋友又像老师,二人整日都在谈论着天下大事,同寝共食,为匡扶汉室尽心尽力。
但是有人说刘备不过什么事都要拜问诸葛亮,明明诸葛亮是臣子,刘备才是主公,可是刘备在诸葛亮面前就像一个学徒,没有一点君王的风范。这一点让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看在眼里,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很不满,之后多次违背诸葛亮的意愿,甚至有一次张飞还把诸葛亮的桌子掀翻了,关羽不但不阻止,反而在一旁大笑。
有人说诸葛亮从此和关羽张飞结下仇恨,更有甚者认为关羽是被诸葛亮害死的,原因就是荆州之败。但其实荆州失守跟刘备有直接关系,而非诸葛亮。荆州,益州,川蜀成都,这三个地方相隔一千里之远。刘备不像曹操那么奸诈,刘备只懂得安民体恤民情,而不懂军法。荆州丢失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刘备根本不会用兵,更加不会用人,假仁假义。
若没有大能耐就不应该藏有那么大野心,刘备自从起兵就几乎没有打过胜丈,屡战屡败。第二,不应该派关羽守荆州,明知道关羽自傲,认为自己天下无敌,目中无人,还让他驻守荆州,导致关羽过于轻敌。第三,关羽的失职,如果关羽坚守不战,荆州可守一年,为了樊城,去与曹仁对决,导致荆州失守。
关羽是武将,而诸葛亮是文人,很多时候两个人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矛盾。只是不明说而已,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无完人。诸葛亮本是南阳躬耕之人,喜欢逍遥自由,本身不喜欢政治,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才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辅佐了刘备二十几年,如果诸葛亮有野心的话,以他的才学与能力早已得权了,可是出师一表又让人们看到了他对刘备的忠心。关羽被诸葛亮间接害死更是无稽之谈,关羽死于吴魏兵势与求援无果,而且诸葛亮本身也是信任关羽而让他驻守荆州。
刘备死后就出兵北伐,情深意切的写下出师表,为后主刘禅考虑周全,如果他真的有野心,那以他丞相的权利谋反刘禅享乐之辈岂能不成?诸葛亮看后主昏庸不断劝谏,哪里会有野心,只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罢了。在诸葛亮看来,刘备是宽仁之君,看到他委身亲往三顾草庐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为刘氏献出自己的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