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的名人
展开全部
1、冯惟敏
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散曲作家,临朐人。
冯裕第三子。
明代散曲、戏曲作家。
著有诗文集《冯海浮集》、《石门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4卷,以及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
2、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北宋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尚存争议)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3、王寿彭
王寿彭,字次篯,潍县西南关人,清末状元。
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
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
幼年在家乡读书,后应科举考试,在县、府试中名列案首。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年仅二十七岁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入“进士馆”学习法政。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被派往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和实业。
民国初年,任山东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书。
1916年后任北京总统府秘书多年。
1925年任山东省教育厅长。
次年改组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六个专门学校为省立山东大学,又增设文科,他兼任校长。
工书法,当年“山东大学”的校牌即其所书。
4、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
现代作家。
山东诸城人。
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
1918年办《曙光》。
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
著有多部长篇小说。
5、管宁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
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
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
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
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
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
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散曲作家,临朐人。
冯裕第三子。
明代散曲、戏曲作家。
著有诗文集《冯海浮集》、《石门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4卷,以及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
2、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北宋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尚存争议)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3、王寿彭
王寿彭,字次篯,潍县西南关人,清末状元。
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
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
幼年在家乡读书,后应科举考试,在县、府试中名列案首。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年仅二十七岁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入“进士馆”学习法政。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被派往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和实业。
民国初年,任山东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书。
1916年后任北京总统府秘书多年。
1925年任山东省教育厅长。
次年改组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六个专门学校为省立山东大学,又增设文科,他兼任校长。
工书法,当年“山东大学”的校牌即其所书。
4、王统照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
现代作家。
山东诸城人。
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
1918年办《曙光》。
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
著有多部长篇小说。
5、管宁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
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
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
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
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
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