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

 我来答
骑着羊儿放狼儿
2015-12-12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4万
carolinewuyan
推荐于2016-12-01 · TA获得超过5.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万
采纳率:4%
帮助的人:1.6亿
展开全部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社小学《科学》的内容,指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的是本课最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课教科书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研究“皮筋”、“军鼓”、“音*”的发声现象,由此推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然后让学生利用其他物体做发声实验,如往瓶内吹气,检验自己的推想对不对。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应用物体振动发声的知识解决一个问题:怎样让某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第三部分是指导学生用车轮、硬纸片做实验,研究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这是本课的选讲内容,不要求课上解决,可作为课外内容进行研究。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教材进行了有机整合: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欣赏各种优美的声音,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让他们自行提出问题,进而民主地确定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确立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出探究程序,并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自行经历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利用桌上材料去进一步充分感知体验“物体不振动,声音也就没有了”。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尝试创新,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噪音”这一公害。
  [教学目的]
  1、 能自行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 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前准备]
  军鼓、鼓槌、豆子、手鼓、串铃、碰钟、三角铁、砂锤、小钗、音*、皮筋、扬声器、电池、水。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个会场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咱们唱首歌,放松一下心情好吗?(播放歌声时,课件出现了意外,老师情绪有点受影响。)
  (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师:同学们,从你走进会场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唱歌时拍手的声音。
  生:走路的声音。
  生:同学们唱歌的声音。
  生:会场里老师们说话的声音。
  生:唱歌时同学们跺脚的声音。
  生:老师讲课的声音。
  生:台下老师的手机来电话的声音。(听课老师笑了)
  师:(老师也跟着笑了)看来同学们已经很放松了,咱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课前老师有意安排的这两项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在享受优美声音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听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歌声、拍手声、跺脚声、打肩膀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脚、打肩膀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手脚振动的感觉。另外,让学生汇报自从进到会场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了学生我们每天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瀑布声、小河流水声、鸟叫声、古筝声、歌声等)
  师:听了刚才这些声音,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些声音真好听。
  生:听了这些声音我的心情很舒畅。
  生:我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声音里。
  生:谢谢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听的声音。
  生:人活着真好,能听到这么好听的声音。(会场出现了笑声)
  生:本来刚进这个会场我还有点紧张,现在听完这些声音,我就不紧张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身心愉快、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师生之间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感情。]
  师:的确,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
  生:我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生:我想知道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
  生:我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想知道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些声音为什么这么好听?
  生:我想知道有些声音为什么很刺耳?
  师:看来同学们有这么多感兴趣的问题,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呢?
  生:我认为应该先解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
  生:我觉着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认为应该先解决噪音。
  生:我也认为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认为应该先解决声音为什么很好听。
  生:我也觉着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才能解决其它问题。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训练并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学生就会从不善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
  师:的确!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内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这样设计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引导学生筛选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与提出好的问题是同等重要的。]
  二、 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动脑想一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认为两个物体互相摩擦就会产生声音。
  生:两个物体互相碰撞也会产生声音。
  生:一个物体敲打另一个物体就会产生声音。
  生:用手使劲拍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声音。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需要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去研究,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好多材料,下面,请同学们先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但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探究)
  师:来,告诉大家,你用什么方法让哪个物体发出了声音。
  生:我用小槌这么一敲,音*就会发出声音。
  生:这是皮筋,我用手一拨它就会发出声音。
  生:我用槌一敲,军鼓就会发出声音。
  生:用铁棍一敲,三角铁就会发出声音。
  生:把扬声器接通电源,它就会发出声音。
  生:往瓶里吹气,小瓶也会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了声音,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用敲的方法可以让物体发出声音。
  生:我发现让两个物体碰撞,物体就会发出声音。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生:我发现让物体发出声音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师:对啊!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用劲敲物体发出的声音就大,不用劲敲物体发出的声音就小。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别的发现吗?
  (老师的进一步追问,使学生有点惘然,不知如何回答。)
  [教师设计此环节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有两个发现:一是让学生发现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二是让部分学生能初步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物体本身都会动。但听了学生以上的汇报,老师感觉到学生没按自己的设计意图来回答,因此老师有点急,便不停地追问学生。]
  师:看来,通过刚才的初步研究,同学们有这么的发现,那请同学们再动脑想一想: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它本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研究才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些豆子,看你能否用得上。
  (生分组讨论)
  师:来,告诉大家,你们组准备怎样研究,才能让大家更好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
  生:把物体敲响以后,可以用手摸一下,试试物体会怎样。
  生:我认为可以把豆子放在鼓上,把鼓敲响以后,看看豆子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讨论并汇报研究方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使学生不致对着材料发愁或者盲目操作,另外也能为研究能力稍差的学生提供明确的研究方案。]
  师:同学们的意思是说,可以借助手或豆子来观察物体的变化,这个办法非常好,请同学们按照这些办法亲自试一试,看看物体在发声时本身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组研究)
  师:好,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生:把三角铁敲响以后,我发现上面的绳都在动。
  师:绳在动,说明什么呀?
  生:说明三角铁在动。
  生:音*在发声的时候,把手放在上面,手会感到发麻,说明音*在动。
  生:把豆子放在鼓上,敲响以后,看见豆子在动。说明鼓面在动。
  生:用手拨动皮筋,皮筋在动。
  生:敲响小钗,用手一摸,手感到发麻,说明小钗在动。
  生:把豆子放到扬声器上,接通电源,豆子在动,说明扬声器发声时在动。
  [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能使学生把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
  师:通过以上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声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怎样?
  生:动。
  师:“动”,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振动”。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师板书:物体振动)
  师:其实,不仅在实验中能看到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看屏幕。
  (师播放“汽笛声、水声、雨声”)
  师: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生跟着师做)“你好”、“今天你微笑了吗?”来,告诉老师,手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后谈感觉)
  [设计以上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仅本节课实验中听到的各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其实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弄清楚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物体正在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这个声音马上停止?请同学们想办法自己试一试。
  (生利用材料再次体验)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让声音立即停止的?
  生:(生边说边做)把鼓敲响以后,用手这么一捂就没有声音了。
  生:把小钗碰响以后,扣在身上声音就立即停止了。
  生:把三角铁敲响以后,用手拿住声音就立即停止了。
  师:那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会立即停止呢?
  生:因为这样物体就不振动了。
  师:是啊,让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想办法让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去体验:物体只要不振动了,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揭开了声音产生的秘密。其它的问题,在今后的时间里老师很愿意跟同学们继续研究。好,下面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东西,放松心情,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去体会物体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欢乐。
  (师播放《娃哈哈》,学生边欣赏边做动作。)
  师:看来,优美的声音确实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心情舒畅。那么下面的这些声音又会给人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仔细听。
  (师播放各种噪音)
  师:告诉老师,现在的感觉如何?
  生:太难听了。
  生:心情很烦躁。
  生:很刺耳。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验“优美的声音”确实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二是将优美的声音与噪音作以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噪音给人们造成的危害确实很大,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噪音。]
  师:这些听起来让人心情烦躁不安、不舒服的声音,称为噪音。噪音给人们造成的危害确实很大,严重的还会给人们带来各种疾病。那么,关于消除噪音这一公害,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吗?
  生:我想发明一种消音器,一旦有噪音的时候就把它打开,噪音就会自动消除。
  生:我想发明一种油漆,将它涂在墙壁上,能起到冬天暖夏天凉的作用,还能消除噪音。
  生:我想发明一种枕头,既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又可以消除噪音。
  生:在大街上多种树就能消除噪音,因为树叶能吸收噪音。
  生:我想发明一种隔音门,想听外面声音的时候,就把门打开,不想听到噪音的时候,就把门关上。
  生:我想发明一种机器,遇到噪音时,能将噪音加倍的反回去,惩罚那些制造噪音的人。(学生、老师都笑了)
  [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让学生尝试进行发明创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生活、创造出新生活。另外,发明创造是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也是“创新性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师:同学们的这些想法和建议让老师非常感动,目前,全世界的人们正在为消除噪音这一公害而努力着。课下请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把你们的想法早日变成现实,让天天深受噪音其害的人们,早一天用上你们发明的产品,到那时,作为你们的老师,我将是多么的自豪啊!
  师:(师边播放音乐《同一首歌》边深情地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让我们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轻轻地站起来,和全体参加会议的老师说一声“再见”。
  [本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最后又在音乐中结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声音,处处有声音,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会场。]
  [教后反思]
  《声音的产生》这节课从试讲到正式举行公开课,讲了好几遍,在几次讲课中,每次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些情况是让人兴奋的,让人激动不已的,但有些情况,给我的启发很大,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其中以下几点,对我教育颇深。
  一、 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要从容处理,不怨天尤人
  在以往的几次试讲过程中,由于课件没出现意外情况,音响效果特别好,课前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优美的歌声,边尽情的欣赏边欢快地拍手、跺脚、打肩膀,气氛异常活跃,师生情绪都非常高涨,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就连听课的老师都被感染了。所以我的心情特别好,师生之间在异常融洽的氛围中探究交流。可是在正式讲课的那一天,课件出现了意外,课前活跃气氛的《拍手歌》只能播放音乐声,而不能播放歌词,并且声音也特别小,怎么也调试不好,台下那么多听课老师,当时我就有点慌神,因为在试讲过程中从来没出现过这种情况。我的情绪受了影响,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事后,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课堂上出现了偶发事件,首先,教师要坦然接受,从容处理,不能怨天尤人,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免学生受影响。正如与会专家婉转地给我提的意见,在农村,没有现代化的设备,难道说就不能上课了吗?语言不轻不重,让我汗颜,让我深感自己的不“老道”。另外,要想把课尽量好地展现给与会老师,课前一定要检查自己的课件能否正常运行,以免出现意外情况,不会圆满处理。
  二、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如你意,要泰然处之,不温不火
  课堂上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大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想办法让桌上的物体发出声音,但并不是单纯地让物体发出声音,因此,我重点提醒学生:在让桌上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这是关键之所在。开始备课时,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只是期望学生能答出“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就行。结果在试讲过程中,学生的发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心里就不高兴,但脸上没表现出来,心想:你只说我发现了“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不就行了,说那么多别的发现干什么?因此,凡是说别的发现的,一概没给好脸色看。事后,我定下心来反思了一下,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越多,不就越说明他的探究活动越成功吗?学生要不是实实在在地、真真切切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中,他能有那么多的发现吗?能说出那么多让老师都想不到的发现吗?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并且越多越好吗?教师应该高兴还来不及,怎么还会生气呢?看来要把科学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彻底更新。
  三、 课堂上学生结论的得出,要循循引导,不操之过急
  在引导学生充分探究体验了“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之后,我认为结论的得出已是非常简单,便很自信地说:“通过刚才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老师的回答非常精彩,只可惜是老师说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动脑得出来的,更不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答出来的。
  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当然,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答出,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都是难得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