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武当太极拳
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3、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4、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5、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6、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 (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拲,精通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迷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7、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始自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在拳架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8、简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井辅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小旺在陈氏太极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而成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3、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4、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5、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6、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 (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拲,精通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迷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7、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始自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在拳架练法中由外形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连贯的阴阳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养生之目的。
8、简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井辅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小旺在陈氏太极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而成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167619.html?si=1
展开全部
很多,这里还讲不全,先介绍我熟悉的
2、赵堡太极拳
赵堡三合一太极拳是一门基本保持了传统特点的太极拳种。自武当张三丰创始以来,由云游道人传山西王宗岳,王宗岳传河南温县赵堡蒋发,由蒋发将其以继承架为旨规在赵堡代代秘传下来。从张三丰到王宗岳,从王宗岳到蒋发,三者融为一体,故称三合一。至今在赵堡已有十八代传人。因以前传授择徒较严,不愿向社会公开,所以流传及影响范围都较其他太极拳小。自近代郑伯英、郑悟清、候春秀等在西安数十年授此艺后,影响颇显,国内各地及国外都有传人。
①赵堡郑悟清太极健身功 本功是根据郑悟清先生之拳艺,由郑钧先生加以整理而成。
主要代表人物:郑钧——
3、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创造者是杨禄禅(1800—1873),杨从师陈长兴,艺精后壮年返故里永年广为传授。后到北京教拳,时人称为“杨无敌”。杨式太极拳后为适应一般人学练,几经修改,至禄禅孙杨澄甫遂定型为今日广为流传的杨式大架。杨式太极具有简洁舒展、动作和顺、刚柔内合,轻沉自然等特点。是目前同内传播较广的太极拳流派。
①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
源流情况:由杨露禅传富周(端王府管家),传富英,传萧公卓,传翟英波,传李正。因在清王府内传授,传授内容较多,也较精专,自成体系,且未对外传,故称府内派。
特点与理论:共十套,计有:智捶、大架、老架、小架、太极长拳、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十三总势、太极点穴法。
代表人物:李正。
②小九天
杨式太极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在北京端王府内所传,真太极套路共有十套,“小九天”是十套其中第六套。
特点与理论:太极拳是奉道家哲学思想而创的,处处均含阴阳之道。古人把天分为九重,道家修炼又提出“天人合一”。所以,“小九天”实际上把人体喻为大自然的缩影,“人体是宇宙,天地是大人身”。人在修炼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追求“天人合一”,最终达到用人体去体会和表现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例如风雨雷电)。当一个人修炼到高层次时,就能做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弹抖迅如雷,出手快如电”。
主要代表人物:李正
③杨式传统太极拳定步十三势
杨式太极拳是一种“以意念为生命,以口令为架式,以技击为灵魂”的古老气功,俗称“太极纯功”,又名“天然气功”。它的导引方法是“意外不意内”,力争做到“练拳万念要归一,眼前无敌若有敌”。以意领气要害使,克敌制胜靠奇袭。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难度大,形象美,气感强,疗效高。 见2003年《武当》第1期。
④杨班侯大功架简化太极拳
源流:杨班侯大功架简化太极拳是在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五十四式的一套易学、易练,便于推广的套路。
特点:该套路保持了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的风格,舒展大方,简洁明快。注重实用,以技击为主,且更具健身效果。
代表人物:喻承镛——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创造者为河北大兴满族人全佑(1934—1902)。全佑最初从杨禄禅学太极大架,后拜禄禅子班候学小架,以善柔化著名。全佑子鉴泉自小从汉族,故改姓吴,从其父习小架,得其精髓,并有造就,后在北京、上海广为传授,从习者日众,后人称为“吴式太极拳”。近代学有大成者有吴图南、吴公义、吴公藻、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文公远等人。吴式太极拳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
5、武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的创造者是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他原从同乡杨禄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因事途经赵堡镇从师陈青萍学新架月余,备悉其法,次后又得王宗岳拳论,以理论运用实践,形成了身法严谨、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虚实分别、胸、腹在进退旋转中保持中正、动作虚实变换、以内气支配外形、出手不过足尖等特点。在国内较为著名。
①吴式太极拳廉让堂太极剑
源流情况:武禹襄传李亦,传郝为真,传郝月如,传郝少如,传姚继祖、李锦藩,李锦藩传孙剑国。
演变情况:由陇西强身剑演变而来。
特点与理论: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
代表人物:孙剑国、龙西剑。
主要流传及分布地区:河北广平府。 见1996年《武当》第10期。
②廉让堂秘传太极通杆
源流情况:由武式太极李氏家族所创。
特点与理论:杆较长,约一丈三尺左右。
特技与练功法:练周身之力能够协调完整地运到某一处,渐而达至周一家,脚手相随。
代表人物:孙剑国。
③廉让堂秘传太极滨杆
特点与理论:与通杆相似,但杆稍短,长约七尺。
代表人物:孙剑国。
④廉让堂秘传四杆
源流情况:由武氏太极拳传人李亦、李启杆二兄弟于1861年研创。
特点与理论:杆法身法严谨,劲路紧凑。对杆如同推手形状:杆接杆,人接人,劲接劲。
特技与练功法:可作为太极推手辅助功。
代表人物:孙剑国。
主要流传及分布地区:河北永年。 见1997年《武当》第2期。
⑤廉让堂秘传太极杆
源流情况:由武氏太极拳传人李亦、李启杆二兄弟于1861年研创。
特点与理论:杆走小圈,绕里圈。
特技与练功法:有活筋络、养气血、强身心之功效。
代表人物:孙剑国
主要流传及分布地区:河北永年。
⑥廉让堂秘传太极二路杆
源流情况:由武氏太极拳传人李亦、李启杆二兄弟于1861年研创。
特点与理论:可单练,又可对练,还可两路交叉练习。
特技与练功法:临敌应用,奥妙无穷,威力巨大,至高境界,杆接即可将对方发出很远,粘住对方使对方站立不稳脚步,受于牵使。
代表人物:孙剑国。 见1997年《武当》第4期。
⑦廉让堂秘传太极四刀
源流情况:由武式太极拳传人李亦于1862年创。
特点与理论:柔中寓刚、绵里裹针的一套集技击与养生于一体。
代表人物:孙剑国。
见1997年《武当》第6期。
⑧廉让堂秘传二路炮捶
源流情况:由李亦、李启杆共同研创。
特点与理论:刚柔相济,和合连贯。用外家拳动作招势,运内家拳劲路、劲法。身法连贯,劲法紧凑无隙,意到手到,劲到身动,快慢相兼,爆发力强。
特技与练功法:为实战应用的对敌架,技击威力大。
代表人物与继承人:孙建国。 见1998年《武当》第1期。
⑨廉让堂太极拳
源流情况:由李亦在武式太极拳拳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特点与理论:架子小巧紧凑,动作幅度小,严密无隙,身法中正,手高不过眉,远不过脚,两手为五花掌。
特技与练功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达到精、气、神的和合圆融,高度统一,以实现强身健体,祛病疗疾,延年益寿的目的。
代表人物:孙建国。 见1998年《武当》第3期。
⑩武式太极刀
特点与理论:内圈手是集内功、轻功、实战于一炉的传统功法。它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培元固体本,开发潜能。只问练法,不问打法,无中生有,以不变应万变。
代表人物:翟维传 见1999年《武当》第8期——
6、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创造者是河北定县人孙禄堂(1861—1932)。禄堂精形意、八卦,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后又曾至武当山访师取经,遂融三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多以开合相接。其女孙剑云承其衣钵,在国内外广播桃李,影响很大——
陈式的渊源比较复杂,先介绍一下陈家沟自己的人怎么说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2、赵堡太极拳
赵堡三合一太极拳是一门基本保持了传统特点的太极拳种。自武当张三丰创始以来,由云游道人传山西王宗岳,王宗岳传河南温县赵堡蒋发,由蒋发将其以继承架为旨规在赵堡代代秘传下来。从张三丰到王宗岳,从王宗岳到蒋发,三者融为一体,故称三合一。至今在赵堡已有十八代传人。因以前传授择徒较严,不愿向社会公开,所以流传及影响范围都较其他太极拳小。自近代郑伯英、郑悟清、候春秀等在西安数十年授此艺后,影响颇显,国内各地及国外都有传人。
①赵堡郑悟清太极健身功 本功是根据郑悟清先生之拳艺,由郑钧先生加以整理而成。
主要代表人物:郑钧——
3、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创造者是杨禄禅(1800—1873),杨从师陈长兴,艺精后壮年返故里永年广为传授。后到北京教拳,时人称为“杨无敌”。杨式太极拳后为适应一般人学练,几经修改,至禄禅孙杨澄甫遂定型为今日广为流传的杨式大架。杨式太极具有简洁舒展、动作和顺、刚柔内合,轻沉自然等特点。是目前同内传播较广的太极拳流派。
①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
源流情况:由杨露禅传富周(端王府管家),传富英,传萧公卓,传翟英波,传李正。因在清王府内传授,传授内容较多,也较精专,自成体系,且未对外传,故称府内派。
特点与理论:共十套,计有:智捶、大架、老架、小架、太极长拳、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十三总势、太极点穴法。
代表人物:李正。
②小九天
杨式太极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在北京端王府内所传,真太极套路共有十套,“小九天”是十套其中第六套。
特点与理论:太极拳是奉道家哲学思想而创的,处处均含阴阳之道。古人把天分为九重,道家修炼又提出“天人合一”。所以,“小九天”实际上把人体喻为大自然的缩影,“人体是宇宙,天地是大人身”。人在修炼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追求“天人合一”,最终达到用人体去体会和表现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例如风雨雷电)。当一个人修炼到高层次时,就能做到“身法疾如风”,发力注如雨,弹抖迅如雷,出手快如电”。
主要代表人物:李正
③杨式传统太极拳定步十三势
杨式太极拳是一种“以意念为生命,以口令为架式,以技击为灵魂”的古老气功,俗称“太极纯功”,又名“天然气功”。它的导引方法是“意外不意内”,力争做到“练拳万念要归一,眼前无敌若有敌”。以意领气要害使,克敌制胜靠奇袭。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难度大,形象美,气感强,疗效高。 见2003年《武当》第1期。
④杨班侯大功架简化太极拳
源流:杨班侯大功架简化太极拳是在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五十四式的一套易学、易练,便于推广的套路。
特点:该套路保持了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的风格,舒展大方,简洁明快。注重实用,以技击为主,且更具健身效果。
代表人物:喻承镛——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创造者为河北大兴满族人全佑(1934—1902)。全佑最初从杨禄禅学太极大架,后拜禄禅子班候学小架,以善柔化著名。全佑子鉴泉自小从汉族,故改姓吴,从其父习小架,得其精髓,并有造就,后在北京、上海广为传授,从习者日众,后人称为“吴式太极拳”。近代学有大成者有吴图南、吴公义、吴公藻、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文公远等人。吴式太极拳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
5、武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的创造者是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他原从同乡杨禄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因事途经赵堡镇从师陈青萍学新架月余,备悉其法,次后又得王宗岳拳论,以理论运用实践,形成了身法严谨、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虚实分别、胸、腹在进退旋转中保持中正、动作虚实变换、以内气支配外形、出手不过足尖等特点。在国内较为著名。
①吴式太极拳廉让堂太极剑
源流情况:武禹襄传李亦,传郝为真,传郝月如,传郝少如,传姚继祖、李锦藩,李锦藩传孙剑国。
演变情况:由陇西强身剑演变而来。
特点与理论: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
代表人物:孙剑国、龙西剑。
主要流传及分布地区:河北广平府。 见1996年《武当》第10期。
②廉让堂秘传太极通杆
源流情况:由武式太极李氏家族所创。
特点与理论:杆较长,约一丈三尺左右。
特技与练功法:练周身之力能够协调完整地运到某一处,渐而达至周一家,脚手相随。
代表人物:孙剑国。
③廉让堂秘传太极滨杆
特点与理论:与通杆相似,但杆稍短,长约七尺。
代表人物:孙剑国。
④廉让堂秘传四杆
源流情况:由武氏太极拳传人李亦、李启杆二兄弟于1861年研创。
特点与理论:杆法身法严谨,劲路紧凑。对杆如同推手形状:杆接杆,人接人,劲接劲。
特技与练功法:可作为太极推手辅助功。
代表人物:孙剑国。
主要流传及分布地区:河北永年。 见1997年《武当》第2期。
⑤廉让堂秘传太极杆
源流情况:由武氏太极拳传人李亦、李启杆二兄弟于1861年研创。
特点与理论:杆走小圈,绕里圈。
特技与练功法:有活筋络、养气血、强身心之功效。
代表人物:孙剑国
主要流传及分布地区:河北永年。
⑥廉让堂秘传太极二路杆
源流情况:由武氏太极拳传人李亦、李启杆二兄弟于1861年研创。
特点与理论:可单练,又可对练,还可两路交叉练习。
特技与练功法:临敌应用,奥妙无穷,威力巨大,至高境界,杆接即可将对方发出很远,粘住对方使对方站立不稳脚步,受于牵使。
代表人物:孙剑国。 见1997年《武当》第4期。
⑦廉让堂秘传太极四刀
源流情况:由武式太极拳传人李亦于1862年创。
特点与理论:柔中寓刚、绵里裹针的一套集技击与养生于一体。
代表人物:孙剑国。
见1997年《武当》第6期。
⑧廉让堂秘传二路炮捶
源流情况:由李亦、李启杆共同研创。
特点与理论:刚柔相济,和合连贯。用外家拳动作招势,运内家拳劲路、劲法。身法连贯,劲法紧凑无隙,意到手到,劲到身动,快慢相兼,爆发力强。
特技与练功法:为实战应用的对敌架,技击威力大。
代表人物与继承人:孙建国。 见1998年《武当》第1期。
⑨廉让堂太极拳
源流情况:由李亦在武式太极拳拳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特点与理论:架子小巧紧凑,动作幅度小,严密无隙,身法中正,手高不过眉,远不过脚,两手为五花掌。
特技与练功法: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达到精、气、神的和合圆融,高度统一,以实现强身健体,祛病疗疾,延年益寿的目的。
代表人物:孙建国。 见1998年《武当》第3期。
⑩武式太极刀
特点与理论:内圈手是集内功、轻功、实战于一炉的传统功法。它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培元固体本,开发潜能。只问练法,不问打法,无中生有,以不变应万变。
代表人物:翟维传 见1999年《武当》第8期——
6、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创造者是河北定县人孙禄堂(1861—1932)。禄堂精形意、八卦,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后又曾至武当山访师取经,遂融三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多以开合相接。其女孙剑云承其衣钵,在国内外广播桃李,影响很大——
陈式的渊源比较复杂,先介绍一下陈家沟自己的人怎么说
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清萍学新架套路,其后自创一派,称武氏太极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孙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孙禄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9-04-18
展开全部
传统上分为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和孙式。现在还有什么陈式洪派、乔式,自然派等等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陈氏和杨氏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