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的思考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郭安北 张小玲 张振梅
(核工业地质档案馆)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核工业地质队伍属地化后地质档案资料实现跨行政隶属关系的管理思路,同时论述了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结合核工业地质工作实际探讨了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方法,提出了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 项目连接 价值理念 集群化产业化思考
由于放射性矿产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中所处的战略性特殊地位,其地质资料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起就由核工业部门自行保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管理体系;有60 多个档案馆(室)分布在全国各地,馆藏成果、原始地质资料数百种类,数千万件,实物地质资料(岩心、薄片、标本)也有大量积累。新世纪以来,汇交的电子文件和数字化、矢量化、电子化档案资料已达数十个 TB。这些海量资料,真实地记录了我国放射性矿产地质工作综合性勘查技术进步和铀矿地质规律。“十一五”时期以来,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以“依托项目进行档案管理”的创新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全国放射性地质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使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服务和综合利用条件更加完备,获得国家档案局“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奖。国土资源部近年来开展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无疑为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上水平、上档次加注了“助推剂”,同时也为核工业地质档案管理者带来了更多关于集群化产业化建设的思考。
1 破解管理体制现状难题,夯实“两化”建设基础
2000 年前,核工业地质局原有地区性中间管理局、直属单位、地质大队、研究院(所)等地勘单位66 个。相应地,每个地勘单位都设有放射性地质档案资料室,中间管理局设有地质档案馆,地勘单位档案资料室负责本单位的地质资料管理并向核工业地质档案馆和地区管理局档案馆汇交成果资料。2000 年后,中间管理局和大部分地勘单位划归属地化管理,仅保留 3 个地质大队、1 个航测遥感中心、1 个北京地质研究院和 6 个地区性研究所、6 个派出机构——(华东、华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放射性矿产管理办公室。目前,6 个派出机构分别负责原 6 个中间管理局所辖的档案资料馆的管理和原辖区内地质大队档案室的松散管理联系。如何实现对这些单位的“无缝链接”,是我们保持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系统性、完整性的首要课题,也是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1.1 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委托管理,使全国核工业地质系统档案管理重新连接在一起,为实现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能
2000 年后,大部分原核地勘单位分散到 20 多个省市实行属地化管理,与原来的管理局和中间管理局切断了行政隶属关系。实际上大量的放射性矿产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均保存在这些单位的档案室,现有组织体系的力量将无法实现这些资料的整合。而国土资源部的地质资料委托管理,将分散的核地质资料重新聚合起来,有效地破解了核工业地质体系管理现状的难题。前期为搞好放射性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的资料清理工作的实践和成果,充分证明了实现全国放射性地质资料资源的整合是可行的。
1.2 “项目连接的档案管理”方法创新,为实现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的集群化产业化建设扫清了障碍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原核地勘单位档案资源的整合,以中国核工业地质局牵头,采取了项目连接的方式,将分散的资源重新聚合起来。第一步,将以清理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为项目,摸清全国放射性地质资料的“家底”,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目录数据库;第二步,则拟查遗补缺,将部分重点地区、典型矿床等尚缺资料补充完整;最后逐步实现分布式数据库,为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夯实物质基础。
2 诠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价值理念,做足“两化”建设功课
长期以来,核地质档案资料信息服务工作,由于封闭和保密的原因,造成服务对象局限,服务方式简单,服务产品稀少;传统的重保管、轻开发利用,成为制约提升档案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核工业地质档案管理与服务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档案服务和档案信息化理念的建立,重塑了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与服务的价值观念。
2.1 政府的决策有力地推动了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回归
2006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列为新时期地质工作的六项重大任务之一,要求“推进地质资料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可见,作为体现地质工作成果的地质资料,其经济价值是肯定的。惯性的思维,封闭的思想,不可能长期立足,集群化产业化开发利用才是顺势而为之举。
2.2 开发利用的实践,推动了对档案价值认识的提升
由于受地质工作投入强度、工作阶段、人类认识水平、测试试验精度、科技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地质资料中包含很多未被发现的科学信息,其中的认识和结论也难免存在错误。这些未被发现的科学信息及错误的认识和结论,蕴含有巨大的潜在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地质资料开发的基础。核工业地质在长期的找矿实践中,发现放射性元素的分布与矿产产出的关系,先后在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研究中挖掘出许多有用的信息,根据放射性低值异常与油气的关系,圈定油气勘探远景区;根据铀、钍、钾异常分布及其比值异常关系,找到金矿和铜、铅、锌等矿产或划定远景区;根据放射性矿产与多金属矿产的共(伴)生关系,划定找矿远景区。同样,随着技术的进步,认识将会不断深入,地质档案资料的信息挖掘价值是巨大的。
2.3 档案信息价值是“两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档案管理学认为,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因客体、主体、时间、空间等条件变化而变化;而档案价值利用主体,是实现档案价值的必要条件,例如矿产资源调查材料如果不进行投资,这些材料只能说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并不能产生现实价值。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为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就是说,使档案资料利用的主体范围更加大众化,利用范围多元化,从而使实现档案资料的更大价值成为可能。正所谓有“为”才能有“位”,故地质档案资料对有为有位的追求,自然成为“两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3 依托相关法规,保障“两化”建设品质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对于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管理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通过“两化”建设,可以促进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提速,信息化建设又为多年来未能彻底解决的旧资料的抢救保护工作带来机遇;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服务于科研生产,从而引起领导层和大众对地质资料管理的更加重视,于是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即步入了良性循环,所以说这是机遇。
另一方面,由于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管理的基础较薄弱,各级馆(室)管理人员素质和设施配置不平衡,有个别地勘单位档案室甚至没有计算机等最基本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具备软件开发和应用现代化档案管理设备的人员更是有限。因此,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机遇和挑战并存。为了抓住机遇,实现体系的有机融合,必须从起步起即依托国家政策法规,注重品质质量,使“两化”建设健康发展。
3.1 依托国家政策,形成统一的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体系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核工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并接受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1988 年 5 月 20 日国务院批准,1988 年 7 月 1 日地质矿产部第 1 号令发布)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受国土资源部委托,负责放射性地质资料汇交和管理,对于属地化或保留的地勘单位,同处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同处一个系统的各个环节。在这个体系中,统一号令,统一步伐,方能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工作。
3.2 依托行业标准,建设统一的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系统
就全国地质资料管理而言,已形成了覆盖全面的地质资料信息工作制度、标准、规范,而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要有机融入这个体系中,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好现时的信息标准衔接,即根据行业有关标准,结合放射性矿产特点建立《电子文件归档格式要求》等有关信息化工作规范,并严格地质资料汇交的质量检查,保证信息产品能够满足集群化的要求;其次,在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关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健全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第三,是对全国地质资料管理机关已发布的信息标准、规范进行集群,全面对照检查已有的电子信息产品的问题,如扫描的电子化产品是否符合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等,从而以此为指南规范操作。
3.3 依托行业精神,攻坚克难,建设质量一流的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2006 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全国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察开发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用一句表达核工业精神的话来说,“责任重于一切”,也就是说虽然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化工作基础薄弱,困难很多,问题复杂,但责任使然,应理清思路,坚定信念,抓住关键,争创一流,才能建设与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接口的放射性地质资料数据库,融入社会化服务体系。
4 探索切实,写实“两化”建设构想
对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矢量化以及电子化等工作,目的是提高地质资料的信息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则毫无疑问地效率更高,应用价值更高。但技术方法往往是前述价值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探索信息集群技术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4.1 跨行政隶属关系的集群
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的集群,首先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原始、实物和成果地质资料的跨行政隶属关系的集群,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管理机构,起着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的枢纽作用,实现将全国分散、零星、单一的地质资料信息的大聚汇;地勘单位则是除按规定汇交资料后的实体档案资料的拥有者和保管者,也是全国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的分布式数据库。真正的信息集群是建设全系统的信息体系,消除信息孤岛。笔者认为,延续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依托项目进行档案管理”的方法,可能是实现跨行政隶属关系进行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集群的有效方法。
4.2 跨专业学科的集群
进行放射性物探、铀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放射性化探、钻探等资料的跨专业集群,是因为铀矿地质勘探专业齐全,队伍分工明确,保管的地质资料各有侧重。因此一方面要在信息技术方法上集群,另一方面要首先实现各专业资料的集中。众所周知,当地质工作进入到一定时期,地表的矿产大多已被发现,找矿的方向只好指向肓矿体,或因冶炼技术的进步而扩大老矿区和找到新类型。在找矿难度加大的情况下,集群各专业地质勘探信息,对于实现上述的找矿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1)多元信息的叠加处理。在高度数字化和集群化产业化的前提条件下,将跨不同专业、不同时期、不同方法的多种地质资料信息进行叠加处理,再通过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结合对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找出内在的相互关系和规律,得出新的地质认识,进而圈定找矿远景区。
(2)原始信息源的再处理。如经济可采的砂岩型铀矿,由于覆盖厚等原因,放射性物探方法往往信号显示较弱;如果采用物性参数归一化处理,增强弱信息,提取有用判断因子,将会使原放射性物探测量资料重新发挥作用。
(3)建立数据处理模型。当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后,将可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找矿模型。这些模型是找矿经验的智能化,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调用某类模型,并在授权范围内调用信息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后,得到新的分析图件,为某类找矿提供参考。如我馆参与的获得 2011 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的《全国铀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其中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在地质资料信息集群的基础上,建立了 75 个铀矿床式和 111 个预测模型,充分显示出地质资料多元信息集群分析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5 结语
从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根据对有关政策理论的理解,“依托项目进行档案管理”的方法,可以破解跨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的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管理体制的难题,从而实现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依靠政策法规的解读,破除“重管理、轻利用”的地质资料管理观念,通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诠释“档案价值”理念;依据标准规范,建立统一格式、统一要求的核工业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建设安全可靠、质量达标的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