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没使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最大的一场战乱,从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唐朝经过安史之乱,从强盛走向了衰弱,而唐朝是907年才被朱温所灭,安史之乱之所以没有使唐朝灭亡,因为唐军打败了安史军,那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唐朝经过几代皇帝的开疆扩土,所拥有的疆域很大,唐玄宗为了抵御可能来自突厥、吐藩、契丹、西域、阿拉伯的进攻,就设置了十个兵镇: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每个兵镇拥有数个州,节度使不仅管理军事,还负责民政与赋税,就像三国时期各个州的州牧,对唐朝朝廷,已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安禄山因为受宠而担任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时任宰相杨国忠有矛盾,杨国忠是杨贵妃之兄,安禄山拥有三镇重兵,又有野心,就打算起兵反唐。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联合契丹等率十五万兵以讨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安禄山开始进行的很顺利,经过的州郡都望风而降。十一月,唐玄宗任命封常清防守洛阳,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因为唐朝的精锐都是边军,而封常清、高仙芝的部队都是临时招募的,自然不是安禄山军的对手,十二月洛阳被攻破,封常清、高仙芝在潼关据守不出,唐玄宗听了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唐玄宗任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安禄山攻打潼关不利,就用老弱病残的士卒来引诱唐军出战,唐玄宗命哥舒翰出击,并且收复洛阳,哥舒翰认为这是安禄山的诱敌之计。
杨国忠认为哥舒翰想要害他,就说哥舒翰如果还按兵不动,就会错失良机,唐玄宗强命哥舒翰出击,但在灵宝西原被安禄山部将崔乾佑伏击,唐军大败,二十万唐军回到潼关只有八千,不久之后,崔乾佑攻破潼关,哥舒翰在关西驿战被吐蕃将领火拔归仁所抓获,投降了安禄山。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与杨贵妃西逃,到了马嵬坡,杨国忠被杀死,杨贵妃被缢杀,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也就是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了长安城。
唐肃宗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宰相、兼朔方节度使,封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宰相,郭李两人一定讨伐安禄山军。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河南节度使副使张巡坚守睢阳,以七千兵牵制了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几十万兵十个月,四百余战歼敌十二万,使得郭子仪收复两京,睢阳之战对唐军至关重要。
安禄山脾气越来越差,严庄和宦官李猪儿常被他鞭挞,安禄山宠幸段氏,有一个儿子叫安庆恩,安禄山一直想让安庆恩取代安庆绪,安庆绪和严庄、李猪儿杀死了安禄山,安庆绪自立为帝。
安庆绪想除掉史思明,史思明也渐渐不受安庆绪节制,史思明向唐廷请降,唐肃宗大喜,封史思明为归义王,但其实史思明并不是真心归降的,唐肃宗打算消灭史思明,史思明复叛。
不久之后,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称为大燕皇帝,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宝应元年,史朝义被唐将仆固怀恩大败。宝庆二年,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投降唐军,史朝义最后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我们从安史之乱的过程,可以看出,唐朝之所以在安史之乱没有灭亡的两个重要原因,第一,大量优秀的唐朝将领,比如郭子仪,张巡,李光弼,仆固怀恩。第二,叛军内讧实在是太严重。第三,唐朝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但是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就转入了藩镇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