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周,一本书,一篇笔记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一本书出到第11版,可见其严谨度、专业度与受欢迎的程度)
关于译者
与很多书不同,本书的译者不是一人,而是根据本书的版块安排专业而又针对性的9位学者进行翻译,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翻译带来的学术误导,这种严谨与精准令人肃然起敬!
读书心得:很早以前就对心理学感兴趣了,也许当时还小,对此认知还不够,很可惜~没有作为职业梦想一直求索。记得应该是读初中,又好像是小学时,看了一部电视剧《情有千千劫》开始萌生的小小的种子……后来却“不知怎么”学了化学专业……再后来,工作后,越发觉得懂点心理学的重要性,接着结婚生宝宝,月子里的切身感受,真心意识到: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人也好,学些心理学,利己利人!接着,对于养育孩子,跟自己学生们相处,尤其自己面临对低龄宝宝的教养难题,更加坚定了我要学好心理学的决心。我已在学习的路上,要系统得好好学习。
接下来,开启我第一篇·认真的笔记啦✌
全书共十六章,确实值得反复阅读。初次看到书名,就想着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吧。这类书一般都觉得枯燥,理论性强,读不下去。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真的愿意读,心里有梦想,路就在前方。
我希望自己把心理学当专业自学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真正帮助到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活得更通透,让自己、孩子,家人因此受益……好了,言归正传,笔记汇总开始……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让我们了解自己思维的荒谬之处,以期我们变得更理性、更贴近现实;
一本书经过不断修订出到第11版、并由9位翻译人员携手分区进行专业翻译,700多所大学的专业教材,无可厚非的“社会心理学”书籍中的泰山北斗。读这种书,是会有一种朝圣心态的。
下面,友情分享一下本书干货:
1、 社会心理学导论:
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社会心理学完全是关乎生活的——你的生活,你的信念,你的态度,你的社会关系。
通过不断地将我们的信念与事实相互印证,我们了解得越多,越能检验和约束偏见。系统的观察与饰演可以帮助我们清晰那些用以观察这个世界的镜片。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
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2、社会中的自我
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
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自我图式构成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焦点,其中,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了我们的自我意象;
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
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
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
“自律远远比自足更有价值”
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这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的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
习得性无助——对于自己认为通常无法控制的事情,倾向于选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为人们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心理学发现人们不能撤销听他们的决定时通常会更快乐。(选择的悖论)
自我服务偏差——即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现象。
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防御性悲观主义。
我们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虚假普遍性),同时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虚假独特性);
自我妨碍——“不是我不行、只是我没有努力罢了”,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自我安慰;
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是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3、社会信念与判断:
具身认知——当手捧热饮的时候,人们更可能评价别人更热情,自己也会表现得更慷慨
信念固着——人们倾向于坚持自己过去的信念,即便被证明是错误的;
事前判断会扭曲我们的知觉和解释,事后判断也会扭曲我们的回忆;
记忆重构——我们的记忆,事实上是在我们进行回忆时重构的,它受到所持态度的严重影响,并通过当前情感进行检索;
我们的大脑知道的要比它告诉我们的多得多!——潜意识
过度自信——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的倾向;
验证性偏差——欲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信念想比,我们更愿意证实它们。
易得性启发式判断——对于熟悉的名词比较敏感,从而高估其出现或发生概率;
人们对概率一向不是非常敏感——概率性忽视;
反事实思维——59分比0分痛苦,银牌比铜牌遗憾;
控制错觉——让人觉得自己可以控制“随机事件的能力”,比如通过计算买彩票;
趋均数回归——当事情达到极端时,无论做什么,都会向平均水平靠拢,而我们会归因于我们所做的事情。
我们对事物的归因,会严重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态度,而态度可以很大程度影响我们的行为;
行为确证——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以支持这些信念。
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4、态度和行为
真理只有在被发现时才会变得显而易见;
用镜子让人们觉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提高自控力;
行为是个人与清净的共同产物;
登门槛现象:从小到大、由浅至深、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我们不喜欢那些我们伤害过的人;因此,一个不起眼的恶性会侵蚀人的道德感,轻易引发一种更恶劣的行为;
回报太多时,有时反而让人感到自己做这些事情的而理性;
认知失调——当我们的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
决策后失调——当作出重要的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高度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失调;我们的偏好影响决定,而决定也会影响我们的偏好;
当认知失调后,我们会进行自我调整:比如一个人明知道抽烟不好,还抽烟。
1、自我表露(印象管理):我看起来想一个很酷的吸烟者;
2、自我辩解(认知失调):也许吸烟的伤害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大;
3、自我知觉(自我观察):我就是对吸烟有一种不可割舍的依赖,比其他人都要多;
过度合理化效应:过度的报酬反而降低了对此事的兴趣,因为还会让人觉得这是被人强迫的工作;
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情来取代它;
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这是教师应该牢记的最伟大的格言;
5、基因、文化与性别
演化心理学家研究自然选择如何使那些有利于基因延续的行为特性保留下来,尽管人类演化的部分遗产是学习和适应能力,但演化的观点仍然是强调人类天性中共有的亲缘关系;
尽管不同的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更多的是人性中共有的伦理道德;
男女之间,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然而我们却更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
社会心理学家考察了独立性与关联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女性通常更关心他人,表达更多的同理心和情绪反应,以及用更多关系行的词汇描述自己;
性特征也是性别差异的另一重要方面。男人渴望并发起性行为,而女性的性行为通常是由强烈的感情引发的;
对进化心理学的反思:每种现象都有推测的可能性和假想出来的合理性;
首先,人类先创造文化,随后再适应这种文化;其次,文化会塑造人的行为,以此延续文化。
儿童受到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来自同伴;
性别角色表现除了巨大的文化和时代差异;
个人和情境的相互作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体对既定情境的解释和反应存在差异;第二,人们会选择对自己由影响环境。第三,人们会创造自己的社会环境。
6、从众和服从
从众是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或信念,其表现形式有两种:顺从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服从是顺从的一种,是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接纳是指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打呵欠会“传染”,这也是一种从众现象;
变色龙效应:我们会自然的模仿他人的姿势和语言,促使别人喜欢我们,但并不会仿效他人的消极表情;
引起服从的因素:与他人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和正当性;机构的权威性和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当遇到不公正的事情,让你一个人指出会有犹豫,但如果有人已经站了出来,你跟随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这就是释放效应)。
在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中,个人自身的特点往往没有自我感知到的情境重要;
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强化,小恶会助长态度,进而导致大恶。好人面对恶劣环境时,也会做出令人斥责的行为(即使恶劣的情境热会激发某些人产生英雄主义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到情境的力量。
从众的因素:群体的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事前承诺。
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在德国演讲厅里喝彩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规范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也向我展示了正确表达赞赏的方法(信息影响);
逆反:一种拒绝从众,要求独特性与个性的要求。
7、说服
通过积极思考的说服路径为——中心路径,通过启发式或者偶然的线索匆忙下论断时,路径为——外周路径;善于思考的人表现出强烈的认知需求,喜欢仔细思考并偏好中心路径,而喜欢节省脑力资源的人则表现出较低的认知需求,通常对于外周线索反应较快,比如说服者的吸引力以及周围环境的舒适度,等等。
说服信息重要,说服者同样重要;
当人们逐渐忘记信息源,从而对信息提高认可度,叫做睡眠者效应;
语速较快时,专业性和信赖信都会增加;
“劝服别人时请专注于他们的感受,内心以及人性的弱点,但千万不要诉诸理智”
说服对象的心情愉快,信息的说服力更强;
句子押韵也能增加流利度和可信度;
容易理解的信息以影像形式呈现时最具有说服力。而难于理解的信息则以书面形式呈现时效果最佳;
预先知道有人试图说服你,很容易激起你的反驳之心;
如果人们受到干扰而无暇反驳时,言语的说服力会增强;
如果说服设计双方论战,首因效应通常使得最先呈现的信息更有说服力。而如果双方观点的呈现存在时间间隔,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近因效应”。
心理治疗的情境和邪教以及狂热的自助组织一样,会提供(1)支持性的、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2)专业知识以及希望;(3)独特的理念以及信念,用以解释个体的困难并提出新的视角;(4)一系列的仪式以及学习经历,以保证获得一种平静、愉快的新感觉;
说服本身并没有本质的善恶优劣之分,起作用是建设性的还是毁灭性的,取决于它的目的与方法;
作为说服的接受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天真轻信和愤世嫉俗之间求生存;
群体影响
社会助长:当有观察者时,会影响执行的执行质量,通常,观察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会降低复杂难度任务的作业成绩;会提高熟练工的成绩,而会影响生手的成绩;
社会懈怠: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当目标十分重要、奖励巨大、存在团队精神、个人贡献可评估时,人们在团队中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最大程度避免社会懈怠。
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可以理解是从众行为的另一种描述)
自我觉察是是去个体化的反面;
喝酒的情境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觉察,从而增强个体的去个体化;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会加强了原先主导观点,无论是冒险的还是谨慎的;
奥巴马:据我对历史的了解来看,白宫面临的危险之一是陷入群体思维,每个人都同意每一件事情,没有讨论,没有异议,所以我很欢迎在白宫看到热烈的讨论;
在实验中,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坚持自己的观点,行动传递着自信,引起多数派的背叛时,少数派的影响力最大;
群体可以激起糟糕,也可以极其美好。所以,我们最好能明智而有目的地选择我们的群体。
9、偏见:不喜欢他人
体重歧视明显超过了种族或性别歧视;
“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偏见的本质》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通常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面信念;
1958年,美国各种族仅有4%的人赞成黑人和白人结婚;2011年,这一比例为86%;
偏见与歧视在缓和,但在世界范围依然存在;
具有权威人格的个体特别容易出现偏见
一个具有社会和经济优越性的群体,往往会以偏见的信念来保护他们的地位;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
内群体偏差——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群体更优秀;
拥有稳定社会地位的人对于优越感的需求相对要弱一些;
人们的动机会影响其偏见。挫折滋生敌意,人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的身上,有时会更直接地针对竞争性的群体来表达这种敌意;
我们越熟悉一个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
本族偏差:与我们自己的种族人相比,其他种族的人的确看起来更为想象;
即便非典型群体中的某个人只做出一次不常见的行为,便可以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虚假相关。大众媒体反映并助长了这种现象。
公正世界现象——指责受害者源于一个公认的假设:因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的是他们应得的一切;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永久存在,并且抗拒改变。它们还会通过自我实现的语言创造出相应的现实;
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感知他人和解释时间的方式;
10、攻击:伤害他人
敌意性工具: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如复仇)工具性攻击: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抢劫、战争)
喝酒将大大提高攻击行为,越壮的男人就越明显;
睾丸激素和攻击行为成正相关;
面部较宽和攻击行为成正相关;
挫折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
相对剥夺:与同群体比较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从而产生挫败感;
攻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
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过度拥挤,也会诱发攻击行为;
性唤起和愤怒等其他形式的唤醒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增强的。
刀可以杀人,但远远的扣动扳机要比持刀发动攻击容易得多;
强暴谬论——一些媒体误导了人们,认为性暴力最后会换来对方的“服从”与“心甘情愿”;
攻击线索(如一把枪的出现)增加了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观看暴力电影和玩暴力游戏,与攻击行为有一定相关性;
“发泄以减少愤怒无异于使用汽油来灭火”
文化是可以改变的——北欧海盗曾烧杀抢掠,而他们在瑞典的后裔近200年却没有打过一次仗;
打蚊子不错,但排干沼泽的水会更好——通过改造我们的文化,去除那些腐蚀年轻人的社会毒瘤和重建我们的道德根基
11、吸引与亲密
幸福感是感觉与人有了联结,自由以及有能力;
曝光效应——我们倾向于喜欢与偏好我们熟悉的事物;
对于吸引力来说,外貌很重要;
物资匮乏、贫穷和饥饿的人们就会认为丰满更具有吸引力;而物资条件富足的人则认为美丽等于苗条;
吸引力还取决于“比较标准”;
相似性与互补性的问题(个人见解):我们喜欢我们认为优点的地方,伴侣与我们相似;我们认为我们不足或者遗憾的特点,希望伴侣与我们互补;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自己的人
坏心情比好心情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记忆;
自尊心刚被受到打击人往往容易陷入情网;
由于先说了一些不太友善的话,反而让后面的赞美更加可信;“坦诚而真诚”比“过度赞美”更可以持续让对方满意;
情绪两因素理论——在一个浪漫的情境里,任何刺激(甚至疼痛)造成的唤醒水平都可以被解释为激情;
什么是朋友?那就是一个能让你做你自己的人;
相伴之爱的一个好处就是彼此有机会进行亲密的自我表露,这是一种双方随着对方表露程度的提高而做出回应从而逐步达到的一种状态;
个人主义期待婚姻中有更多的激情和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给婚姻关系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爱情是需要经营的,它需要相爱的人共同去培育;
12、帮助行为:
爱能拯救一切——无论是施与爱还是得到爱的人;
丧失配偶的人在帮助他人之后会更快地从打击中恢复;
快乐的人更愿意帮助别人;
同情、内疚、互惠规范、社会责任规范、弱势群体、吸引力、相似性、时间紧迫性都是促使利他行为的因素;
同情崩溃——遭受痛苦的人数增加,人们的关注反而下降;
旁观者效应——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会减少,“责任分散”是一种解释;
四大宗教都提出亲社会的价值观;
增加利他行为: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减少匿名、增加熟悉度;内疚和自我形象的关注;个人化的诉求;教化道德包容;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道德排除——将某些人排除于自己的道德关怀之外,从歧视到灭绝性的大屠杀,它令所有的伤害性行为都变得合理;
“过度辩护效应”——在没有报酬和潜在社会压力的条件下,答应帮助别人,则会产生最强的无私感;
越了解心理学中对利他行为的心理描述和机理,则会增加利他行为;
13、冲突与和解
公地悲剧:大家为自己的利益,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的社会问题;
囚徒困境:个人的最佳选择与团体的最佳选择,是矛盾的;
亚当斯密认为:人人为己则可实现共赢;而纳什的博弈论则证明:某种情境下,人人为己则有可能公输;
有精神信念的人,会做出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行为;
误解是由很多心理误区造成的:自我服务偏差、自我合理化、基本归因错误、成见过滤、群体思维、内群体偏差、刻板印象;
镜像知觉:相互对彼此的印象,及其相像;
大多战争三种误解:1、低估对手的实力;2、把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合理化;3、把对手妖魔化;
在冲突中不要认为别人与你的价值观和道德上格格不入;反之,进行换位思考,设想一下:也许对方会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4C“化敌为友”要素:接触、合作、沟通、和解;
通过合作、拟定共同的目标、解决共同的困难、打败共同的敌人,是一条人与人“化敌为友”非常好的途径;——共同的外部威胁能建立内部的团结;
建立一个“超级目标”,是团结与排除内耗的有效作法;
沟通:谈判、调解、仲裁;
整合性协议:各取所需;
GRIT和解办法:逐步、互惠、主动地减少紧张。(互相小小的让步)
14、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临床学家的误区:1、经常是相关错觉的受害者;2、太容易对自己的时候聪明自信满满;3、经常因为自我证实的判断而造成误诊;4、经常高估自己基于直觉的临床判断;
谨记:虽然来访者赞同你的说法,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你的话是正确的;
科学方法不能解答所有的疑问,而且易为偏见所左右。但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些“由心而生”的判断会出现偏差,那么就能帮助我们明辨对错;
依靠直觉的判断频频出错要求必须用严格的检验来证明自觉地结论,并且用统计的方法做出预测。
“事后聪明”使人们在事后解读当初的症状来总是显得很容易。事实上,事后解读会导致临床判断的过分自信。
抑郁者比正常人更能够预测他们对事物的控制度,更现实和客观,所谓“悲观而明智”;
抑郁者更容易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稳定的、普遍的、内在的;
我们自我感觉比现实客观更好一些,恰恰是一种健康心态的体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正是建立在这种能把事情看得比实际好一些,并能在最为黯淡的情形里看到光明的能力以上”
与轻度抑郁一样,孤独者对他人更敏感,并且善于辨识不同的情绪表达;
酒精能达到降低自我意识而达到减轻焦虑的效果,但酒醒后,再次体验到压力或失败时,他们更容易焦虑;
人们通常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比由别人发现的更加深信不疑;
孤独者体验到健康问题困扰的危险性更大;
提升幸福感:
1、持久的幸福并不是人为制造的,财富和健康一样,没有它会使人痛苦,但拥有它也并不一定保证幸福;相信人能够适应环境;
2、控制时间,作良好的时间管理;
3、表现出幸福,让行动感染情绪;
4、寻找合适的工作和休闲方式,以便于发挥自己的技能;
5、参加运动;
6、保证足够的睡眠;
7、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用包含情感的投入换回心中的炽烈情感;
8、关注自我之外的事物,帮助他人、多进行亲社会的行为;
9、记录感恩日记;
10、培育灵性的自我——建立自己的信念;
-------------------------------------------------------------------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一本书出到第11版,可见其严谨度、专业度与受欢迎的程度)
关于译者
与很多书不同,本书的译者不是一人,而是根据本书的版块安排专业而又针对性的9位学者进行翻译,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翻译带来的学术误导,这种严谨与精准令人肃然起敬!
读书心得:很早以前就对心理学感兴趣了,也许当时还小,对此认知还不够,很可惜~没有作为职业梦想一直求索。记得应该是读初中,又好像是小学时,看了一部电视剧《情有千千劫》开始萌生的小小的种子……后来却“不知怎么”学了化学专业……再后来,工作后,越发觉得懂点心理学的重要性,接着结婚生宝宝,月子里的切身感受,真心意识到: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人也好,学些心理学,利己利人!接着,对于养育孩子,跟自己学生们相处,尤其自己面临对低龄宝宝的教养难题,更加坚定了我要学好心理学的决心。我已在学习的路上,要系统得好好学习。
接下来,开启我第一篇·认真的笔记啦✌
全书共十六章,确实值得反复阅读。初次看到书名,就想着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吧。这类书一般都觉得枯燥,理论性强,读不下去。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真的愿意读,心里有梦想,路就在前方。
我希望自己把心理学当专业自学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真正帮助到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活得更通透,让自己、孩子,家人因此受益……好了,言归正传,笔记汇总开始……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让我们了解自己思维的荒谬之处,以期我们变得更理性、更贴近现实;
一本书经过不断修订出到第11版、并由9位翻译人员携手分区进行专业翻译,700多所大学的专业教材,无可厚非的“社会心理学”书籍中的泰山北斗。读这种书,是会有一种朝圣心态的。
下面,友情分享一下本书干货:
1、 社会心理学导论:
相对于所处的客观情境,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多取决于我们对情景的解释;我们既会“直觉”又会“深思熟虑”,这叫做“双重加工”,社会直觉通常强大但有时也很危险。(《思维,快与慢》就是阐述这一问题);社会心理学完全是关乎生活的——你的生活,你的信念,你的态度,你的社会关系。
通过不断地将我们的信念与事实相互印证,我们了解得越多,越能检验和约束偏见。系统的观察与饰演可以帮助我们清晰那些用以观察这个世界的镜片。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
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2、社会中的自我
焦点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
透明度错觉——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自我图式构成了我们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焦点,其中,社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我们往往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进而膨胀了我们的自我意象;
西方更加注重自我独立于个性,而东方则相反;
规划谬误—高估计划是人们的通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免疫忽视现象——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恢复和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
自尊——使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使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综合,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
“自律远远比自足更有价值”
高自尊并非都是好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这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的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
习得性无助——对于自己认为通常无法控制的事情,倾向于选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为人们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心理学发现人们不能撤销听他们的决定时通常会更快乐。(选择的悖论)
自我服务偏差——即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现象。
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防御性悲观主义。
我们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虚假普遍性),同时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虚假独特性);
自我妨碍——“不是我不行、只是我没有努力罢了”,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自我安慰;
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是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3、社会信念与判断:
具身认知——当手捧热饮的时候,人们更可能评价别人更热情,自己也会表现得更慷慨
信念固着——人们倾向于坚持自己过去的信念,即便被证明是错误的;
事前判断会扭曲我们的知觉和解释,事后判断也会扭曲我们的回忆;
记忆重构——我们的记忆,事实上是在我们进行回忆时重构的,它受到所持态度的严重影响,并通过当前情感进行检索;
我们的大脑知道的要比它告诉我们的多得多!——潜意识
过度自信——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的倾向;
验证性偏差——欲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信念想比,我们更愿意证实它们。
易得性启发式判断——对于熟悉的名词比较敏感,从而高估其出现或发生概率;
人们对概率一向不是非常敏感——概率性忽视;
反事实思维——59分比0分痛苦,银牌比铜牌遗憾;
控制错觉——让人觉得自己可以控制“随机事件的能力”,比如通过计算买彩票;
趋均数回归——当事情达到极端时,无论做什么,都会向平均水平靠拢,而我们会归因于我们所做的事情。
我们对事物的归因,会严重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态度,而态度可以很大程度影响我们的行为;
行为确证——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就可能引发他人做出某些行为反应以支持这些信念。
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
4、态度和行为
真理只有在被发现时才会变得显而易见;
用镜子让人们觉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提高自控力;
行为是个人与清净的共同产物;
登门槛现象:从小到大、由浅至深、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我们不喜欢那些我们伤害过的人;因此,一个不起眼的恶性会侵蚀人的道德感,轻易引发一种更恶劣的行为;
回报太多时,有时反而让人感到自己做这些事情的而理性;
认知失调——当我们的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
决策后失调——当作出重要的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高度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失调;我们的偏好影响决定,而决定也会影响我们的偏好;
当认知失调后,我们会进行自我调整:比如一个人明知道抽烟不好,还抽烟。
1、自我表露(印象管理):我看起来想一个很酷的吸烟者;
2、自我辩解(认知失调):也许吸烟的伤害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大;
3、自我知觉(自我观察):我就是对吸烟有一种不可割舍的依赖,比其他人都要多;
过度合理化效应:过度的报酬反而降低了对此事的兴趣,因为还会让人觉得这是被人强迫的工作;
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情来取代它;
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这是教师应该牢记的最伟大的格言;
5、基因、文化与性别
演化心理学家研究自然选择如何使那些有利于基因延续的行为特性保留下来,尽管人类演化的部分遗产是学习和适应能力,但演化的观点仍然是强调人类天性中共有的亲缘关系;
尽管不同的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更多的是人性中共有的伦理道德;
男女之间,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然而我们却更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
社会心理学家考察了独立性与关联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女性通常更关心他人,表达更多的同理心和情绪反应,以及用更多关系行的词汇描述自己;
性特征也是性别差异的另一重要方面。男人渴望并发起性行为,而女性的性行为通常是由强烈的感情引发的;
对进化心理学的反思:每种现象都有推测的可能性和假想出来的合理性;
首先,人类先创造文化,随后再适应这种文化;其次,文化会塑造人的行为,以此延续文化。
儿童受到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来自同伴;
性别角色表现除了巨大的文化和时代差异;
个人和情境的相互作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体对既定情境的解释和反应存在差异;第二,人们会选择对自己由影响环境。第三,人们会创造自己的社会环境。
6、从众和服从
从众是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或信念,其表现形式有两种:顺从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服从是顺从的一种,是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接纳是指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打呵欠会“传染”,这也是一种从众现象;
变色龙效应:我们会自然的模仿他人的姿势和语言,促使别人喜欢我们,但并不会仿效他人的消极表情;
引起服从的因素:与他人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和正当性;机构的权威性和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当遇到不公正的事情,让你一个人指出会有犹豫,但如果有人已经站了出来,你跟随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这就是释放效应)。
在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中,个人自身的特点往往没有自我感知到的情境重要;
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强化,小恶会助长态度,进而导致大恶。好人面对恶劣环境时,也会做出令人斥责的行为(即使恶劣的情境热会激发某些人产生英雄主义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到情境的力量。
从众的因素:群体的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地位,公开的反应,事前承诺。
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在德国演讲厅里喝彩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规范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也向我展示了正确表达赞赏的方法(信息影响);
逆反:一种拒绝从众,要求独特性与个性的要求。
7、说服
通过积极思考的说服路径为——中心路径,通过启发式或者偶然的线索匆忙下论断时,路径为——外周路径;善于思考的人表现出强烈的认知需求,喜欢仔细思考并偏好中心路径,而喜欢节省脑力资源的人则表现出较低的认知需求,通常对于外周线索反应较快,比如说服者的吸引力以及周围环境的舒适度,等等。
说服信息重要,说服者同样重要;
当人们逐渐忘记信息源,从而对信息提高认可度,叫做睡眠者效应;
语速较快时,专业性和信赖信都会增加;
“劝服别人时请专注于他们的感受,内心以及人性的弱点,但千万不要诉诸理智”
说服对象的心情愉快,信息的说服力更强;
句子押韵也能增加流利度和可信度;
容易理解的信息以影像形式呈现时最具有说服力。而难于理解的信息则以书面形式呈现时效果最佳;
预先知道有人试图说服你,很容易激起你的反驳之心;
如果人们受到干扰而无暇反驳时,言语的说服力会增强;
如果说服设计双方论战,首因效应通常使得最先呈现的信息更有说服力。而如果双方观点的呈现存在时间间隔,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近因效应”。
心理治疗的情境和邪教以及狂热的自助组织一样,会提供(1)支持性的、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2)专业知识以及希望;(3)独特的理念以及信念,用以解释个体的困难并提出新的视角;(4)一系列的仪式以及学习经历,以保证获得一种平静、愉快的新感觉;
说服本身并没有本质的善恶优劣之分,起作用是建设性的还是毁灭性的,取决于它的目的与方法;
作为说服的接受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天真轻信和愤世嫉俗之间求生存;
群体影响
社会助长:当有观察者时,会影响执行的执行质量,通常,观察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会降低复杂难度任务的作业成绩;会提高熟练工的成绩,而会影响生手的成绩;
社会懈怠: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当目标十分重要、奖励巨大、存在团队精神、个人贡献可评估时,人们在团队中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最大程度避免社会懈怠。
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可以理解是从众行为的另一种描述)
自我觉察是是去个体化的反面;
喝酒的情境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觉察,从而增强个体的去个体化;
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会加强了原先主导观点,无论是冒险的还是谨慎的;
奥巴马:据我对历史的了解来看,白宫面临的危险之一是陷入群体思维,每个人都同意每一件事情,没有讨论,没有异议,所以我很欢迎在白宫看到热烈的讨论;
在实验中,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坚持自己的观点,行动传递着自信,引起多数派的背叛时,少数派的影响力最大;
群体可以激起糟糕,也可以极其美好。所以,我们最好能明智而有目的地选择我们的群体。
9、偏见:不喜欢他人
体重歧视明显超过了种族或性别歧视;
“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偏见的本质》
偏见是一种态度;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通常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面信念;
1958年,美国各种族仅有4%的人赞成黑人和白人结婚;2011年,这一比例为86%;
偏见与歧视在缓和,但在世界范围依然存在;
具有权威人格的个体特别容易出现偏见
一个具有社会和经济优越性的群体,往往会以偏见的信念来保护他们的地位;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
内群体偏差——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群体更优秀;
拥有稳定社会地位的人对于优越感的需求相对要弱一些;
人们的动机会影响其偏见。挫折滋生敌意,人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的身上,有时会更直接地针对竞争性的群体来表达这种敌意;
我们越熟悉一个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
本族偏差:与我们自己的种族人相比,其他种族的人的确看起来更为想象;
即便非典型群体中的某个人只做出一次不常见的行为,便可以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虚假相关。大众媒体反映并助长了这种现象。
公正世界现象——指责受害者源于一个公认的假设:因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的是他们应得的一切;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永久存在,并且抗拒改变。它们还会通过自我实现的语言创造出相应的现实;
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感知他人和解释时间的方式;
10、攻击:伤害他人
敌意性工具: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如复仇)工具性攻击: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抢劫、战争)
喝酒将大大提高攻击行为,越壮的男人就越明显;
睾丸激素和攻击行为成正相关;
面部较宽和攻击行为成正相关;
挫折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
相对剥夺:与同群体比较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从而产生挫败感;
攻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
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过度拥挤,也会诱发攻击行为;
性唤起和愤怒等其他形式的唤醒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增强的。
刀可以杀人,但远远的扣动扳机要比持刀发动攻击容易得多;
强暴谬论——一些媒体误导了人们,认为性暴力最后会换来对方的“服从”与“心甘情愿”;
攻击线索(如一把枪的出现)增加了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观看暴力电影和玩暴力游戏,与攻击行为有一定相关性;
“发泄以减少愤怒无异于使用汽油来灭火”
文化是可以改变的——北欧海盗曾烧杀抢掠,而他们在瑞典的后裔近200年却没有打过一次仗;
打蚊子不错,但排干沼泽的水会更好——通过改造我们的文化,去除那些腐蚀年轻人的社会毒瘤和重建我们的道德根基
11、吸引与亲密
幸福感是感觉与人有了联结,自由以及有能力;
曝光效应——我们倾向于喜欢与偏好我们熟悉的事物;
对于吸引力来说,外貌很重要;
物资匮乏、贫穷和饥饿的人们就会认为丰满更具有吸引力;而物资条件富足的人则认为美丽等于苗条;
吸引力还取决于“比较标准”;
相似性与互补性的问题(个人见解):我们喜欢我们认为优点的地方,伴侣与我们相似;我们认为我们不足或者遗憾的特点,希望伴侣与我们互补;
喜欢那些喜欢我们自己的人
坏心情比好心情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记忆;
自尊心刚被受到打击人往往容易陷入情网;
由于先说了一些不太友善的话,反而让后面的赞美更加可信;“坦诚而真诚”比“过度赞美”更可以持续让对方满意;
情绪两因素理论——在一个浪漫的情境里,任何刺激(甚至疼痛)造成的唤醒水平都可以被解释为激情;
什么是朋友?那就是一个能让你做你自己的人;
相伴之爱的一个好处就是彼此有机会进行亲密的自我表露,这是一种双方随着对方表露程度的提高而做出回应从而逐步达到的一种状态;
个人主义期待婚姻中有更多的激情和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给婚姻关系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爱情是需要经营的,它需要相爱的人共同去培育;
12、帮助行为:
爱能拯救一切——无论是施与爱还是得到爱的人;
丧失配偶的人在帮助他人之后会更快地从打击中恢复;
快乐的人更愿意帮助别人;
同情、内疚、互惠规范、社会责任规范、弱势群体、吸引力、相似性、时间紧迫性都是促使利他行为的因素;
同情崩溃——遭受痛苦的人数增加,人们的关注反而下降;
旁观者效应——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会减少,“责任分散”是一种解释;
四大宗教都提出亲社会的价值观;
增加利他行为: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减少匿名、增加熟悉度;内疚和自我形象的关注;个人化的诉求;教化道德包容;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道德排除——将某些人排除于自己的道德关怀之外,从歧视到灭绝性的大屠杀,它令所有的伤害性行为都变得合理;
“过度辩护效应”——在没有报酬和潜在社会压力的条件下,答应帮助别人,则会产生最强的无私感;
越了解心理学中对利他行为的心理描述和机理,则会增加利他行为;
13、冲突与和解
公地悲剧:大家为自己的利益,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的社会问题;
囚徒困境:个人的最佳选择与团体的最佳选择,是矛盾的;
亚当斯密认为:人人为己则可实现共赢;而纳什的博弈论则证明:某种情境下,人人为己则有可能公输;
有精神信念的人,会做出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行为;
误解是由很多心理误区造成的:自我服务偏差、自我合理化、基本归因错误、成见过滤、群体思维、内群体偏差、刻板印象;
镜像知觉:相互对彼此的印象,及其相像;
大多战争三种误解:1、低估对手的实力;2、把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合理化;3、把对手妖魔化;
在冲突中不要认为别人与你的价值观和道德上格格不入;反之,进行换位思考,设想一下:也许对方会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4C“化敌为友”要素:接触、合作、沟通、和解;
通过合作、拟定共同的目标、解决共同的困难、打败共同的敌人,是一条人与人“化敌为友”非常好的途径;——共同的外部威胁能建立内部的团结;
建立一个“超级目标”,是团结与排除内耗的有效作法;
沟通:谈判、调解、仲裁;
整合性协议:各取所需;
GRIT和解办法:逐步、互惠、主动地减少紧张。(互相小小的让步)
14、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临床学家的误区:1、经常是相关错觉的受害者;2、太容易对自己的时候聪明自信满满;3、经常因为自我证实的判断而造成误诊;4、经常高估自己基于直觉的临床判断;
谨记:虽然来访者赞同你的说法,但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你的话是正确的;
科学方法不能解答所有的疑问,而且易为偏见所左右。但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些“由心而生”的判断会出现偏差,那么就能帮助我们明辨对错;
依靠直觉的判断频频出错要求必须用严格的检验来证明自觉地结论,并且用统计的方法做出预测。
“事后聪明”使人们在事后解读当初的症状来总是显得很容易。事实上,事后解读会导致临床判断的过分自信。
抑郁者比正常人更能够预测他们对事物的控制度,更现实和客观,所谓“悲观而明智”;
抑郁者更容易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稳定的、普遍的、内在的;
我们自我感觉比现实客观更好一些,恰恰是一种健康心态的体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正是建立在这种能把事情看得比实际好一些,并能在最为黯淡的情形里看到光明的能力以上”
与轻度抑郁一样,孤独者对他人更敏感,并且善于辨识不同的情绪表达;
酒精能达到降低自我意识而达到减轻焦虑的效果,但酒醒后,再次体验到压力或失败时,他们更容易焦虑;
人们通常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比由别人发现的更加深信不疑;
孤独者体验到健康问题困扰的危险性更大;
提升幸福感:
1、持久的幸福并不是人为制造的,财富和健康一样,没有它会使人痛苦,但拥有它也并不一定保证幸福;相信人能够适应环境;
2、控制时间,作良好的时间管理;
3、表现出幸福,让行动感染情绪;
4、寻找合适的工作和休闲方式,以便于发挥自己的技能;
5、参加运动;
6、保证足够的睡眠;
7、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用包含情感的投入换回心中的炽烈情感;
8、关注自我之外的事物,帮助他人、多进行亲社会的行为;
9、记录感恩日记;
10、培育灵性的自我——建立自己的信念;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