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导关系。辞海一书里对翻译理论给予的解释是:翻译理论出现的一个主要意义就是其可以对人们自身行为进行指导。理论是概念以及原理上的主要体系;是相对系统化的理性认知。
我国翻译起于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那个时期的翻译可理解为“直译”,更形象的可理解为“死译”,直到支谦突破“直译”的界限,将文学艺术融入翻译当中,再到后来的鸠摩罗什才慢慢开始提倡“意译”。
五四运动后,我国的翻译学掀开了新的篇章,从此踏上了现代翻译的漫长征程,人们逐渐开始注重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在我国学者们和爱好者们无数次碰壁与日夜探究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教学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翻译活动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与交流的基本工具,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它更加重要的地位与使命。
翻译活动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沟通发展,互动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在我国仍然缺乏高度统一且被大众所认可的翻译理论体系译学,有些专家、学者一味讲究翻译的深度、全度,忽视了现代翻译的目的和意义。
科学的相关理论是从人们一直以来的实践经验中去进行总结产生的,同时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才被大众所认可,其对于事物的本质以及规律是一种具体与准确的表达。
这样看来,翻译理论较为科学、系统,对于实践而言是一位很好的领导者,为实践构建框架,划定范围,仿佛翻译都变得简单直白了。
然而,当理论成为纯正的主导者时,译文就容易变的索然无味,仿佛失去了源语本身的秩序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