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题应如何做?
本人很苦恼于做诗歌鉴赏题,总是找不到思绪,望诸位有经验的师哥师姐传授“真经”,拜托啦!(注意啦!越经典越好!!!谢谢!!!)...
本人很苦恼于做诗歌鉴赏题,总是找不到思绪,望诸位有经验的师哥师姐传授“真经”,拜托啦!
(注意啦!越经典越好!!!谢谢!!!) 展开
(注意啦!越经典越好!!!谢谢!!!)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诗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展开全部
有规律的
我高考之前突击过几天
找一本有诗词鉴赏专题的练习册
仔细读一遍题,自己像一个思路(一开始都是没有思路,或者一点也不沾边)
然后看正确答案,看看自己想得跟正确答案差在哪
多看几遍答案,记下答题思路,技巧,以及一些套路用语(这个最重要)
这样挑十道八道不同的题型做下来
就能掌握基本的答题思路和套路
比如有的诗是从视觉味觉嗅觉入手
有的是从远近层次
有的是从是人的遭遇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种则大多数是报国无门或者亡国或者是人遭贬谪之类的)
反正这些类型的研究透了之后
再拿到一首诗就不会有无从下笔的感觉了
如果再背上几句通用的总结性话语
就可以搞定了
我高考前20天每天看三首诗词鉴赏
模拟考试平均只扣2,3分
还有现代文阅读
也是很套路的东西
试试吧,要坚持
我高考之前突击过几天
找一本有诗词鉴赏专题的练习册
仔细读一遍题,自己像一个思路(一开始都是没有思路,或者一点也不沾边)
然后看正确答案,看看自己想得跟正确答案差在哪
多看几遍答案,记下答题思路,技巧,以及一些套路用语(这个最重要)
这样挑十道八道不同的题型做下来
就能掌握基本的答题思路和套路
比如有的诗是从视觉味觉嗅觉入手
有的是从远近层次
有的是从是人的遭遇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种则大多数是报国无门或者亡国或者是人遭贬谪之类的)
反正这些类型的研究透了之后
再拿到一首诗就不会有无从下笔的感觉了
如果再背上几句通用的总结性话语
就可以搞定了
我高考前20天每天看三首诗词鉴赏
模拟考试平均只扣2,3分
还有现代文阅读
也是很套路的东西
试试吧,要坚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首先要有角度并且一上来就提出鉴赏角度,比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眼炼字,修辞手法,虚实曲直的结合等;第二部具体举例分析,一定要具体化,比如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诗眼是哪个字,这个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等等,最后下结论。
一般都要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思想......
一般都要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思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6-07-11
展开全部
把握住诗歌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试着换角度进入诗人的时代和生活经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古体诗歌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四言、古绝(五言和七言),古风(五言和七言)、杂言四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