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客家人根在中原,后来,客家先民因为
中原战乱而南迁,先后迁徙到了赣江、泞江、梅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的山区。他们在那里披荆斩棘,开山造田,落地生根。相对当地原居民,他们被称为客家,后来也自称客家。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间。后来因为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当地的居民称后来的人为客,於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现。到了中国南方后,和当地原住民发生了文化上的交流,加上在山区生活的环境影响,逐渐演变出了些独特的文化,而确立了一个新的族群的诞生–「客家」。
中原战乱而南迁,先后迁徙到了赣江、泞江、梅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的山区。他们在那里披荆斩棘,开山造田,落地生根。相对当地原居民,他们被称为客家,后来也自称客家。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间。后来因为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当地的居民称后来的人为客,於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现。到了中国南方后,和当地原住民发生了文化上的交流,加上在山区生活的环境影响,逐渐演变出了些独特的文化,而确立了一个新的族群的诞生–「客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以地域命名的客家人-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
客家人称呼广府人为本地人,客家人就是与本地人相对的外地人之意,只是相信没人会喜欢称为外地人、外省人,而使用客家人这个较能接受的称呼。
另外客家的英文是Hakka,在客家话发音「客」与「夏」同音,故亦蕴含著夏家人之意的学说,在古代中原人多自称夏人、夏家、夏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为诸夏。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苗族人将农历新年称为客家年,苗族人、彝族人、土家族人等把汉族人都称为客家人,彝族人曾把红军称为客家军,因为那是一支汉人为主的军队,今天一个其他地方的汉族人去到他们那里作客,他们都会称呼你为客家人。
客家人不以地域命名的特点,这正反映其主体才是真正的南下移民,真正的外来人口,因为来自四面八方互不相识的移民根本不可能都集中只去一个省份,一定会分散在南方数省,这是常识。
客家人分布在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台湾、海南等省份,但他们的语言却能相通,证明他们本来是一个区域的人而分散出去的外地人,近代客家人也已经漂洋过海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有些已经回去陜西河南。
据宋代王存《元丰九域志》统计,宋代在广东境内户口数中,主户占61%,客户占39%,直到今天广东客家人也的确占了广东约四成的比例。
而认为福建人八姓入闽说基本属於杜撰的古代移民史权威,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中国移民史》和西南大学蓝勇教授的大学本科教材《中国地理历史学》都清晰可见在宋代今天的客家地区州份户籍人口都是出现大幅激增,这明显是外来移民造成的情况。
汀州、赣州、梅州、惠州、河源、韶关等客家人聚居的各处县城也是建在平原上的,还有古书院、古城墙遗址和驻军遗址。
客家人的意思亦是客籍人,外地人之意,与本地人相对,客籍,原指客居异乡,到了现在专指客家人。
《战国策·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
清代作家洪楝园《後南柯·甲阵》「驸马,司农,司宪等三人,均系客籍,手握重兵,殊为未便。」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秋心》诗之二「晓来客籍差夸富,无数湘南剑外民」
孙中山《地方自治实行法》「其本为土著而出外者,其家族当为之代尽义务,回家时乃能立享权利,否则於回家时以客籍相待」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著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在客家地区如在中原时一样崇文兴学蔚然成风,书院林立,许多客家县被称为文化之乡、进士之乡。
客家人的标志就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史载宋代江西赣南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93人,宋至清代广东梅州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34人,福建龙巖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74人。
文臣提笔安天下,武将马上定乾坤,国共两党中的客家人将军就有一千五百多位,单广东梅州一地就有近三百位大学校长,众多中国社科院院士,英国皇家学院院士等等。
今天很多客家人仍像祖先传统一样入朝为官从政,现在大陆、台湾、东南亚等政坛都有大量客家人。
客家话-古汉语的活化石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说「国家对诗歌吟诵的传承和发展很重视,吟诵是中国人传统的诗作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我第一次听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 - 客家话吟诵的诗词,南方的客家话,保留了过去的诗风,很有欣赏价值」
《集韵》吾,牛加切,音牙。
《说文》我自称也。
《尔雅·释估》吾,我也。
「吾」「我」的古音是nga/ngai
也是客家话「吾」「我」的读音:牙、涯,符合古音
古音「他」为「其」,音同姬,客家话「他」也是叫「其」,也和姬同音
古音「你」为「尔」「汝」,客家话「你」也是叫「尔」「汝」
按照隋代《切韵》和宋代《广韵》等韵书记载的发音来分析的话的确是今天的客家话,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指客家话是千年前的中州音韵。
邱从容《唐朝官话的研究》也利用了日本保留的唐音词汇来分析也的确是今天的客家话,因为发出的音一模一样。
南宋庆元年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差不多同时代的诗人刘克庄《咏漳州风物》有云「风烟绝不类中州」
两者对比,可见宋人眼中境土相邻的汀,漳两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汀州居民语言习惯文化和中原一样,漳州居民却和中原有明显差异,而在唐代建立的汀州府今天又称为客家首府,今天的客家话中仍保留大量文言文的字眼。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表示,中国已不存在纯种汉族人。
他指出「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是比较纯粹地继承了古代中原人的文化传统,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只能以少数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客家人称呼广府人为本地人,客家人就是与本地人相对的外地人之意,只是相信没人会喜欢称为外地人、外省人,而使用客家人这个较能接受的称呼。
另外客家的英文是Hakka,在客家话发音「客」与「夏」同音,故亦蕴含著夏家人之意的学说,在古代中原人多自称夏人、夏家、夏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为诸夏。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苗族人将农历新年称为客家年,苗族人、彝族人、土家族人等把汉族人都称为客家人,彝族人曾把红军称为客家军,因为那是一支汉人为主的军队,今天一个其他地方的汉族人去到他们那里作客,他们都会称呼你为客家人。
客家人不以地域命名的特点,这正反映其主体才是真正的南下移民,真正的外来人口,因为来自四面八方互不相识的移民根本不可能都集中只去一个省份,一定会分散在南方数省,这是常识。
客家人分布在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台湾、海南等省份,但他们的语言却能相通,证明他们本来是一个区域的人而分散出去的外地人,近代客家人也已经漂洋过海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有些已经回去陜西河南。
据宋代王存《元丰九域志》统计,宋代在广东境内户口数中,主户占61%,客户占39%,直到今天广东客家人也的确占了广东约四成的比例。
而认为福建人八姓入闽说基本属於杜撰的古代移民史权威,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中国移民史》和西南大学蓝勇教授的大学本科教材《中国地理历史学》都清晰可见在宋代今天的客家地区州份户籍人口都是出现大幅激增,这明显是外来移民造成的情况。
汀州、赣州、梅州、惠州、河源、韶关等客家人聚居的各处县城也是建在平原上的,还有古书院、古城墙遗址和驻军遗址。
客家人的意思亦是客籍人,外地人之意,与本地人相对,客籍,原指客居异乡,到了现在专指客家人。
《战国策·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
清代作家洪楝园《後南柯·甲阵》「驸马,司农,司宪等三人,均系客籍,手握重兵,殊为未便。」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秋心》诗之二「晓来客籍差夸富,无数湘南剑外民」
孙中山《地方自治实行法》「其本为土著而出外者,其家族当为之代尽义务,回家时乃能立享权利,否则於回家时以客籍相待」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籍人之间存在著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斗争」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在客家地区如在中原时一样崇文兴学蔚然成风,书院林立,许多客家县被称为文化之乡、进士之乡。
客家人的标志就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史载宋代江西赣南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93人,宋至清代广东梅州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34人,福建龙巖地区共有文武进士274人。
文臣提笔安天下,武将马上定乾坤,国共两党中的客家人将军就有一千五百多位,单广东梅州一地就有近三百位大学校长,众多中国社科院院士,英国皇家学院院士等等。
今天很多客家人仍像祖先传统一样入朝为官从政,现在大陆、台湾、东南亚等政坛都有大量客家人。
客家话-古汉语的活化石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说「国家对诗歌吟诵的传承和发展很重视,吟诵是中国人传统的诗作交流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客家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我第一次听到了用原汁原味的中州方言 - 客家话吟诵的诗词,南方的客家话,保留了过去的诗风,很有欣赏价值」
《集韵》吾,牛加切,音牙。
《说文》我自称也。
《尔雅·释估》吾,我也。
「吾」「我」的古音是nga/ngai
也是客家话「吾」「我」的读音:牙、涯,符合古音
古音「他」为「其」,音同姬,客家话「他」也是叫「其」,也和姬同音
古音「你」为「尔」「汝」,客家话「你」也是叫「尔」「汝」
按照隋代《切韵》和宋代《广韵》等韵书记载的发音来分析的话的确是今天的客家话,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指客家话是千年前的中州音韵。
邱从容《唐朝官话的研究》也利用了日本保留的唐音词汇来分析也的确是今天的客家话,因为发出的音一模一样。
南宋庆元年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差不多同时代的诗人刘克庄《咏漳州风物》有云「风烟绝不类中州」
两者对比,可见宋人眼中境土相邻的汀,漳两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汀州居民语言习惯文化和中原一样,漳州居民却和中原有明显差异,而在唐代建立的汀州府今天又称为客家首府,今天的客家话中仍保留大量文言文的字眼。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表示,中国已不存在纯种汉族人。
他指出「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是比较纯粹地继承了古代中原人的文化传统,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只能以少数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5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近百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上出现。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退往了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这就是“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和大部分太平军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除以上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了客家人,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的大本营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我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加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客家人,总人口在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西和粤东北部。在海外,客家人分布很广,人口有500万之多。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
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这里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与东南沿海相隔离的天然屏障。正是在这天然屏障的心脏里,孕育出养育东南大地人民的赣江、汀江和梅江三条大江。在这三条江及其众多支流的两岸,小盆地星罗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迁移,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落脚地。
在客家人来到之前,赣闽粤三角地带是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野的山岭中,居住着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客家人的大量南迁,给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他们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就这样,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客家先民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开辟,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刻苦耐劳的精神,表现了他们敢于战天斗地、敢于跟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勇气。正是靠这种精神,靠这种勇气,才锤炼出一个刚强弘毅的优秀民系。
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越武夷南岭,扎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播种文明,展现出一幅生动而精彩的自给自足的耕读文化图。至此,一个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汉族既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而又相对独立的具有显著特征的客家民系形成了。接着,客家又藩衍湘川云贵,横渡海峡,遍布五洲四海,发展成一个世界上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的优秀民系。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诗中指的就是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和苦难,迁居闽粤赣,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5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近百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上出现。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退往了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这就是“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和大部分太平军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除以上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了客家人,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的大本营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我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加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客家人,总人口在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西和粤东北部。在海外,客家人分布很广,人口有500万之多。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
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这里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与东南沿海相隔离的天然屏障。正是在这天然屏障的心脏里,孕育出养育东南大地人民的赣江、汀江和梅江三条大江。在这三条江及其众多支流的两岸,小盆地星罗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迁移,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落脚地。
在客家人来到之前,赣闽粤三角地带是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野的山岭中,居住着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客家人的大量南迁,给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他们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就这样,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客家先民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开辟,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刻苦耐劳的精神,表现了他们敢于战天斗地、敢于跟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勇气。正是靠这种精神,靠这种勇气,才锤炼出一个刚强弘毅的优秀民系。
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越武夷南岭,扎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播种文明,展现出一幅生动而精彩的自给自足的耕读文化图。至此,一个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汉族既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而又相对独立的具有显著特征的客家民系形成了。接着,客家又藩衍湘川云贵,横渡海峡,遍布五洲四海,发展成一个世界上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的优秀民系。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诗中指的就是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和苦难,迁居闽粤赣,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由于战乱、饥荒、或政府调迁等因素而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 、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那些地区的原住民而言,他们是外来的客人,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也可以称为客家人.
台湾的客家人多居住山区,多为从福建过海的客家人
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也可以称为客家人.
台湾的客家人多居住山区,多为从福建过海的客家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