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用眼习惯是保护视力的基础,青少年可以参考几个注意点:
1. 控制用眼时间: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每40分钟左右应休息10分钟,可远眺或做眼保健操。
2. 保持正确姿势:读书写字时,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正确姿势,避免弯腰驼背或趴在桌子上看书。
3. 减少电子产品使用:课余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4. 避免用手揉眼:眼睛不适时,避免用手揉眼,以免眼睛受伤。
最后,青少年在认真学习和享受欢乐的同时,记得关注自己的眼部健康。通过坚持做眼部操、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均衡膳食、调节情绪以及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护好自己的视力。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守护明亮的双眼,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vtiKyMDG_gWw15popV9Xg
提取码:4d6i
我这里有关于预防近视的资料和视频,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预防近视是指通过矫正姿势,缩短时间等来防止患上近视的方法。我国近视的发生率依然在与日俱增,医学专家认为:视觉环境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用眼习惯。
近视的本质是眼部肌肉的调节功能衰退了,导致远处的光线经过眼的屈光后,焦点落在视网膜前,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可见,要预防近视,就必须避免眼部肌肉过度紧张从而导致其调节功能衰退的现象。
2024-11-25 广告
一要坐姿端正,保持眼睛距离书本33cm左右。
二要看书写字1小时左右,外出活动或看远10分钟。
一不要在走路或坐车时,在字体晃动的情况下看书。
二不要在光线不足的地方或者阳光直射下光线太强的地方看书写字。
近视眼的成因:
近视眼的发生原因有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而遗传因素往往受客观环境的影响。看近所引起的近视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即: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过渡的使用调节是近视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患了近视眼,怎样选择合适的眼镜?
青少年选择眼镜的几条标准:
安全是首要因素
轻便,舒适可减少心理压力,有利于面部正常发育。
准确:验光及眼镜制作准确是获得良好视力的关键。因此应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或专业眼镜店,并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高品质镜片。
美观及防护作用:选用能防止紫外线及其他有害射线。
怎样预防近视度数的增加?
配戴准确、合适的眼镜,远用视力应能达到1.0(5.0)。
定期检查视力,眼镜度数不足时应及时更换眼镜。
注意用眼卫生。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儿童少年使用低度凸透镜以减少看近时眼的调节。
可以缓解假性近视
预防假性及真性近视的发生
预防轻度近视的进一步发展
渐进多焦点镜片是最理想的选择 .保护视力的4种锻炼方法
一、转眼法
选一安静场所,或坐或站,全身放松,清除杂念,二目睁开,头颈不动,独转眼球。先将眼睛凝视正下方,缓慢转至左方,再转至凝视正上方,至右方,最后回到 凝视正下方,这样,先顺时针转9圈。再让眼睛由凝视下方,转至右方,至上方,至左方,再回到下方,这样,再逆时针方向转6圈。总共做4次。每次转动,眼球 都应尽可能地达到极限。这种转眼法可以锻炼眼肌,改善营养,使眼灵活自如,炯炯有神。
二、眼呼吸凝神法
选空气清新处,或坐或立,全身放松,二目平视前方,徐徐将气吸足,眼睛随之睁大,稍停片刻,然后将气徐徐呼出,眼睛也随之慢慢微闭,连续做9次。
三、熨眼法
此法最好坐着做,全身放松,闭上双眼,然后快速相互摩擦两掌,使之生热,趁热用双手捂住双眼,热散后两手猛然拿开,两眼也同时用劲一睁,如此3~5次,能促进眼睛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
四、洗眼法
先将脸盆消毒后,倒入温水,调节好水温,把脸放入水里,在水中睁开眼睛,使眼球上下左右各移动9次,然后再顺时针、逆时针旋转9次。刚开始,水进入眼 里,眼睛难受无比,但随着眼球的转动,眼睛会慢慢觉得非常舒服。在做这一动作时,若感到呼吸困难,不妨从脸盆中抬起脸来,在外深呼吸一下。此法,能洗去眼 中的有害物质和灰尘,还对轻度白内障有效,并能改善散光、远视、近视的屈光不正程度。
枸杞--补肾明目
枸杞是一种强壮药,古人曾认为是一种能使人常生不老的药,中医认为它能增强肝、肾功能,增加体液。适用于虚劳、腰痛、膝痛、头晕、头痛等症状。
冬季进补建议服用方法是做粥:枸杞子20克、米60克、鸡蛋一个,葱一棵。将枸杞子磨成粉,与3杯水一起倒入煎锅,煎到水量减半为止。把米先在凉水浸泡 30分钟,倒入锅内,与枸杞子一起开始煮粥,熄火的同时放入鸡蛋与葱花,搅拌后即可食用。本品滋阴补肾,养肝明目,而且具有良好的减肥效果
坚持每天让孩子练习转眼球20下
香菜虽是多种蔬菜的“配角”,但专家介绍它的保健和药用价值不可忽视。香菜所含有的物质,可起到清热解表,防治荨麻疹和止痒的作用。有研究资料证明,由于香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它的清内热功能,对提高视力、减少眼疾具有很明显的作用,因此,建议人们常吃点香菜,以利清热解表提高视力。
参考资料: http://cncenter.sina.com/bbs/text/20/2005/0313/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