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典故,词语这三者的区别?
2013-11-21
展开全部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
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
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
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
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
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
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
,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
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
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
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
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
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很多谚语和成
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
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
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
,“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
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
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类
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个人感觉
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个问题:成语含义的变迁
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显然这个定义是非常
宽泛的,以致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界定一个短句究竟是不是成语。
第一个问题:如何界定成语和俗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俗语的定义如下:“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
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从这个解释
可以看的出,《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著者认为成语和词语的最大区别就是成语有出处,
而俗语则没有出处,来自民间。然而成语和俗语的区别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来源于俗语。例如指桑骂槐,就是一
个无从考证出处的俗语,由于使用得广泛而变成了成语。又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很多成语辞典说这句出于《容斋随笔》,可是《容斋随笔》里原文是:“信之为大将军
,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显
然在洪迈之前便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并不是洪迈的原创。这里的俚语就是现在
的俗语之意。
有些是很容易区分界定的,比如:贼头贼脑一看就是俗语,但是贼眉鼠目就不太好
说究竟是成语还是俗语。特别是一些有出处的“俗语”,更是很难分清楚。比如“风马
牛不相及”作为成语异议不大,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很难说究竟算不算
成语。
俗语可以分为三类: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这三类都和成语有交叉。
第一类:谚语。谚语的形式通常为完整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词组。很多谚语和成
语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成语来自于谚语。《战国策·楚策》有“臣闻鄙
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之语,也就是“亡羊补牢
,未为迟也”本身是一个谚语,虽然现在我们常用前四个字,但是使用者都知道其含义
是“未为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赞:“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究其来源,《楚辞·卜居》中有“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同。”。可见这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楚国的谚语。
还有一些在边缘地带游荡的谚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坐山观虎斗”
,“挂羊头卖狗肉”,“驴唇不对马嘴”这些谚语也是沿用数百年,但是很多成语辞典
也会收入这些谚语。
第二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形式类似谜语,前半句出一个谜面,后半句作出解释,
经常使用谐音谐意等形式。可以说歇后语和成语交叉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例如
“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这是一个标准的歇后语,但是也常常被作为成语对待。类
似的还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天下乌鸦一般黑”,“开门七件事,柴米
油盐酱醋茶”等等。
第三类是惯用语。这部分照理说是最不容易和成语混淆的,事实上却是十分混乱。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四字的惯用语特别多,例如: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个人感觉
大部分的成语辞典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也是众说纷纭。
第二个问题:成语含义的变迁
2013-11-21
展开全部
成语一般四个字
成语典故一般这个成语有来历
词语就2个字左右
成语典故一般这个成语有来历
词语就2个字左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