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论的十几种教学方式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有三次重大变革在教育史上影响深刻和广泛。
第一次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他把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时间和空间、统一教学要求的班级授课制,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自此以后,经过各国的教育实践,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第二次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课堂教学阶段论。他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课堂教学程式化、模式化,这样教师就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赫尔巴特认为,一个教学过程应该有这样四个密切相连的阶段组成:“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逐渐演变成“五段教授法”,即我国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知、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赫氏的理论让教师们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
第三次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在杜威看来,赫氏理论的基本缺陷在于它从根本上只重视“教材”,而忘记了教育中的“人”,忽视了人的主动性。教学的中心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所以他认为要把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到学生。杜威对教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发明了某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在于使教学方法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即旨在唤醒主体意识、关注个体独特性、促进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教学时代。
总之,追求教学效率是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各种教学流派不断探索和倡导的理念和策略,追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价值。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的现实迫切要求。
我国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2l世纪需要的人才。通过几年的推进,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被接受和认同,在教学实践的不同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落实。但当我们深入课堂教学一线,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与研究时,就会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师生的教学活动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实迫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生命线,世界各国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衡量我国教育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高,是否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有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能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能否得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尽可能高速地发展,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采取让学生学起来容易,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不但要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要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切实的发展。教学追求效率就是要努力使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或教学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人手,通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来整体提高教育质量。
(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师生教学负担过重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而又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是普遍反映。
据有关调查,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负担普遍加重。目前,教师的工作量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备课,写教案;
2、上课,包括公开课、观摩课等;
3、批改作业;
4、参加教师培训;
5、听课、参加教研活动;
6、撰写论文等;
7、班级、学生管理,班主任工作。
8、教师自我提高的学习、进修活动(如专升本)等。
网上有段顺口溜形容教师的生活现状 :“ 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 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教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为“生存”所困、为“绩效”所忧、为“名声”所累,教师普遍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难度大、劳动强度高、心理负荷重,经济压力大而不堪重负。减轻教师工作负担,除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及其教材、教法的不断熟悉等外,改变教师思维方式和工作惯性,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就学生而言,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际上学生的负担非但没减轻反而更重,甚至还有民谣说现在的学生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但降低学习效率,还造成其严重的厌学问题,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许多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有关研究对10省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抽查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6.8%,初中生为45.5%。学习负担过重,还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比如:一些学生过度焦虑、忧郁,严重的甚至学习心理失衡,引发恶性事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大都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老师的教所替代。在应试教育指挥棒引导下的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师教、学生学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因此,在宽泛的意义上,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众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教学过程,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这些因素里,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学活动的发动、运行、效果反馈等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从教师着手。在新课程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乃至其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在于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充分提高和发挥。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提高和发挥主要表现在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有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等几个方面。
(一)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方法和策略。
新课程改革是在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领域的一场巨大变革,它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努力建立起新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改革目标背景下,观念的转变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尽管在新课程推进伊始,有关方面就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认同和把握客观需要一个过程,从接受到转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还有一个不断接受检验的过程。所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决定了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决定了教师的学习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对新课程的领悟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是放弃自己已有的教学个性,而是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正确认识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和内容,有应用的时空限制。教师已经习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不是一无是处,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并不都是灵丹妙药,某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否发挥有效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和把握。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每一个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对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
(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反思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对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想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效率,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为什么这节课有效果,好在什么地方,原因在哪里;为什么这节课效果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是理念问题,还是方法问题;是设计问题,还是实施问题;是学生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是教材问题,还是时间问题;等等。通过反思.教师就能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或克服。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切实改进教学,提高效率。教师自身的成长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师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一章 提高课堂教学讲授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是在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讲授法的口诛笔伐却不绝于耳。究其根源,无非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早已被人们贴上了“灌输”的标签,在当前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同时,与讲授法相对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已被许多人所唾弃,讲授法也因而被判定为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刻板的“元凶首恶”,罪莫大焉。因此很多老师,包括一些领导,言必称自主、合作、探究,而对讲授法大加抨击,唯恐自己拖了新课改的后腿,成为众人的笑柄。但是,众多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和讲授法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仍应把讲授作为基本的教学策略 ,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发扬其优点,改善其不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讲授的效率。
一、讲授是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才能进行。
讲授法具体形式:
1、讲述。侧重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在低年级,由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多采用讲述的方法。
2、讲解。主要是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讲解在文、理科教学中都广泛应用,在理科教学中应用尤多。
3.讲读。教师或学生以朗读方式表述教材或其他读物的方法。
4、讲演。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动。主要用于中学的高年级和高等学校。
讲授法优点:
1.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讲授法具有两个特殊的优点,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和轻松的事情;讲授法采取定论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这比学生自己去摸索知识可少走不少弯路。所以,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这也就是讲授法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材不仅汇集着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蕴藏着许多其它有价值的内容,如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于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知识本身不好读懂,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但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所以,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透辟分析,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还领会和掌握了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2.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
任何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是溶进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
3、讲授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
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它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它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所以讲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它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从学的角度来看,接受法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各种方法。
讲授法局限: :
1.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 。
教师运用讲授法,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上。而讲授法,教师把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维参与,也是被教师架空起来的,因为要跟教师同步进行,这样也就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结果,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这样不靠思维获得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促进能力的发展了。
2.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讲授法渊源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教师是知识的象征,一切知识得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所以,这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容易使教师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怎么讲,怎样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定势,教师不讲就不放心,总觉得不讲学生就学不到东西。于是,注入式、满堂灌便应运而生,并愈演愈烈。而学生呢?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依赖心理,一切问题等待教师来讲解,特别是教师讲得越好,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就越强烈。正是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是目前讲授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症。
二、讲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教材14页)
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视讲授为禁区。
新课标下的教学如何正确的讲授,这成了一个大难题,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等问题困扰着教师。新课标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有的学校更是对一节课中教师讲授的时间作出硬性规定,若教师讲授超过15分钟即为不合格的课。于是乎不少教师便把讲授妖魔化,谈“讲”色变,把少讲、不讲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展示,让学生讲,视讲授为禁区,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段时间以来,公开课的浮华表演之风日盛,学校的教学评价似乎不太在意教师的讲解如何,而是关注一节课中学生活动时间的长短,因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一会儿多媒体演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组织学生讨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教学情境的过于晃动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必要的价值引领,导致课堂华而不实。这种做法严重的背离了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使教师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切实提高。
2、教师讲授失当,“满堂灌”。
3、教师讲不到位,讲授效果差。
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成因:
1、把讲授绝对化。
2、把讲授肤浅化。
3、把讲授歪曲化。
三、提高讲授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1、全面了解学生,遵循师生双向参与原则。
通过提问、回答、讨论、讲解等途径,教师以主导者身份、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课堂讲授活动。课堂上不能“我讲我的,听不听由你”。
2、选择合适的讲授内容 。
在新课程教学中,在确定了以学定教的原则后,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的教学内容,如概念的定义、历史文化、数学法则,就常常需要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还有,概念的定义和有的数学法则根本就是不允许探究的,只能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如果让学生根据教学创设的情境去自己给出概念的定义,其实是不恰当的。
3、讲授要富于启发性 。
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因而有效的提问在讲授式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很重要。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乘方”一节的导入时,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一张薄纸对折30次其高度就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了,你相信吗?”这样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注重讲授的趣味性。
教学情境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是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在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地使讲授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抽象的,甚至枯燥的原理寓于生活事例中,注重讲授的趣味性。
5、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融合。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方法,有它的优势。但有时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很压抑,同时过多的讲授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掉队情况。针对这样的现象要求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时,特别应该扬长避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无论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
6、教师要训练过硬的的言语基本功。
●清晰准确,使学生听得清。说普通话,音量适中,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尽可能地避免语法、修辞、逻辑上的错误。讲述时音量过小,不易被学生所感知;音量过大,易造成学生听觉器官的疲劳,使感受性下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简洁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运用语言的成功,在于懂得针对听众,找到最合适的层次,用不太多也不太少的字眼来表达,当以通俗明白讲解为宜。
●鲜明生动,使学生听得有趣。从头至尾,说话一个腔调,易变成学生的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把幽默引进讲堂,活跃课堂气氛,巧妙地调节控制语言的节奏和音量,使之快慢适度,高低适宜,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娓娓动听。
7、讲究体态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服饰等等体态语言同一般语言符号一样,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视的信息沟通作用。
教师的表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的信息,是师生心理接触的重要“外显点”。教师的表情应亲切自然,用自然的积极性和热情去感染学生。切忌始终如一的威严、冷酷的模样,或开怀大笑,矫揉造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交流情感信息。艺术素养较高的教师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在教师的“注意圈”中,都有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的感觉。教师微笑的眼神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使学生感到鼓舞。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避免对学生久久直视或斜视。学生站立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目光不宜过多地旁落。至于讲课时眼看天花板或教室外面,东张西望,目光飘忽不定,更是不可取的。
教师的举止应该从容大方,讲授过程中伴以协调、简练的手势、指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一视觉中心──黑板或正在发言的同学等。直线比划,传达下沉、下降、下决心的信息,快而有力,不容动摇;水平比划,传达平静、安定等信息;折线比划,传达突然变化、转折的信息。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二动,无不传递着一定的教学信息。
8、教给学生有效听讲的方法。
教师讲授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听的方式。国外学者研究估计,一般人聆听10分钟的谈话,大约仅有25%的效率(感知的信息量仅占全部信息量的1/4)。学生中不良的听讲习惯有:注意力不集中,对讲授内容不感兴趣;被对方说话的姿势所吸引,忽视说话的内容;只注意具体的事实、故事而忽视原理推论;由于大脑信息处理能量大约高于一般人说话速度的五倍,因而听者利用空档思索别的事。教师要注意纠正上述不良的听讲习性,遵循注意规律,安排讲授内容;指导学生记听课笔记,边听边记,从记下教者的板书到有条理地记下教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再到记下自己听课的收获;要求学生边听边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9、运用恰当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它可以标明教学的重点,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层次。对于学生听不懂的符号和不会书写的词语,通过板书给予直接的观照,便于学生感知和记课堂笔记,弥补口语表达的不足。学生通过对板书的直观感受,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板书须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概括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浓缩,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聚光点。
条理性。显示知识体系的结构层次,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启发性。提供给学生联想、记忆的“纲要信号”,推理、判断的线索桥梁,内容丰富,不仅明示“是什么”,而且隐含“为什么”。
示范性。一笔一划堪称楷模,一丝不苟形象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
但是板书只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代替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代替不了学生对实际的思想情感过程的体验。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板书的设计,一堂课下来,大括弧小括弧,布满了整个黑板,好像他的一切教学活动就是为了把事先设计好的板书格式填好,板书好了,填满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为板书而板书的现象是要不得的。已故小学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曾经建议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少用板书,非板书不可的时候,才可以板书。
10、要创新讲授方式:如“谈话式”、“情景式”、“讨论式”。
综上所述,讲授法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不应该错误地认为,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授法就一无是处了,关键是我们要弄清什么时候、什么内容要用讲授法;用讲授法时该如何去讲,怎样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讲授法不排除其他教学方法,在讲授的过程中,该讲授的地方讲授,该自主探究的地方就要探究,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样的,并非是要一讲到底。
第二章 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策略适合任何教材,任何学段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教学技能。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最主要途径。20世纪初,教育阶流行的一句话是“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
1、反馈基本学情。
这是课堂提问最基本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比如概念定义等一些基础知识。
2、激发学习兴趣。
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就知道学生可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是多变、不固定的,提出这些问题旨在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
3、调整教学活动。
教师不期望学生口头上能马上回答这些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目的在于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有计划地调整,引起学生的注意,强调重点 等。
4、开拓学生思维。
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比单纯的讲解更能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更能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使知识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教师在教“同一个马铃薯放在清水中是沉的,可为什么放在盐水中却能浮?“为什么恐龙灭绝了?”等等,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更独立、更深入地思考,鼓励学生多方面、有创意地回答,综合已学知识进行更高层次地分析、思考。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有三次重大变革在教育史上影响深刻和广泛。
第一次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他把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时间和空间、统一教学要求的班级授课制,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自此以后,经过各国的教育实践,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第二次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课堂教学阶段论。他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课堂教学程式化、模式化,这样教师就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赫尔巴特认为,一个教学过程应该有这样四个密切相连的阶段组成:“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逐渐演变成“五段教授法”,即我国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知、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赫氏的理论让教师们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
第三次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在杜威看来,赫氏理论的基本缺陷在于它从根本上只重视“教材”,而忘记了教育中的“人”,忽视了人的主动性。教学的中心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所以他认为要把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到学生。杜威对教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发明了某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在于使教学方法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即旨在唤醒主体意识、关注个体独特性、促进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教学时代。
总之,追求教学效率是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各种教学流派不断探索和倡导的理念和策略,追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价值。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的现实迫切要求。
我国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2l世纪需要的人才。通过几年的推进,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被接受和认同,在教学实践的不同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落实。但当我们深入课堂教学一线,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与研究时,就会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师生的教学活动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实迫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生命线,世界各国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衡量我国教育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高,是否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有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能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能否得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尽可能高速地发展,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采取让学生学起来容易,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不但要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要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切实的发展。教学追求效率就是要努力使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或教学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人手,通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来整体提高教育质量。
(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师生教学负担过重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而又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是普遍反映。
据有关调查,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负担普遍加重。目前,教师的工作量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备课,写教案;
2、上课,包括公开课、观摩课等;
3、批改作业;
4、参加教师培训;
5、听课、参加教研活动;
6、撰写论文等;
7、班级、学生管理,班主任工作。
8、教师自我提高的学习、进修活动(如专升本)等。
网上有段顺口溜形容教师的生活现状 :“ 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 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教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为“生存”所困、为“绩效”所忧、为“名声”所累,教师普遍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难度大、劳动强度高、心理负荷重,经济压力大而不堪重负。减轻教师工作负担,除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及其教材、教法的不断熟悉等外,改变教师思维方式和工作惯性,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就学生而言,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际上学生的负担非但没减轻反而更重,甚至还有民谣说现在的学生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但降低学习效率,还造成其严重的厌学问题,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许多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有关研究对10省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抽查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6.8%,初中生为45.5%。学习负担过重,还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比如:一些学生过度焦虑、忧郁,严重的甚至学习心理失衡,引发恶性事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大都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老师的教所替代。在应试教育指挥棒引导下的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师教、学生学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因此,在宽泛的意义上,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众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教学过程,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这些因素里,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学活动的发动、运行、效果反馈等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从教师着手。在新课程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乃至其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在于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充分提高和发挥。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提高和发挥主要表现在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有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等几个方面。
(一)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方法和策略。
新课程改革是在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领域的一场巨大变革,它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努力建立起新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改革目标背景下,观念的转变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尽管在新课程推进伊始,有关方面就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认同和把握客观需要一个过程,从接受到转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还有一个不断接受检验的过程。所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决定了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决定了教师的学习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对新课程的领悟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是放弃自己已有的教学个性,而是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正确认识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和内容,有应用的时空限制。教师已经习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不是一无是处,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并不都是灵丹妙药,某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否发挥有效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和把握。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每一个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对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
(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反思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对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想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效率,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为什么这节课有效果,好在什么地方,原因在哪里;为什么这节课效果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是理念问题,还是方法问题;是设计问题,还是实施问题;是学生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是教材问题,还是时间问题;等等。通过反思.教师就能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或克服。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切实改进教学,提高效率。教师自身的成长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师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一章 提高课堂教学讲授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是在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讲授法的口诛笔伐却不绝于耳。究其根源,无非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早已被人们贴上了“灌输”的标签,在当前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同时,与讲授法相对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已被许多人所唾弃,讲授法也因而被判定为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刻板的“元凶首恶”,罪莫大焉。因此很多老师,包括一些领导,言必称自主、合作、探究,而对讲授法大加抨击,唯恐自己拖了新课改的后腿,成为众人的笑柄。但是,众多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和讲授法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仍应把讲授作为基本的教学策略 ,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发扬其优点,改善其不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讲授的效率。
一、讲授是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才能进行。
讲授法具体形式:
1、讲述。侧重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在低年级,由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多采用讲述的方法。
2、讲解。主要是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讲解在文、理科教学中都广泛应用,在理科教学中应用尤多。
3.讲读。教师或学生以朗读方式表述教材或其他读物的方法。
4、讲演。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动。主要用于中学的高年级和高等学校。
讲授法优点:
1.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讲授法具有两个特殊的优点,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和轻松的事情;讲授法采取定论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这比学生自己去摸索知识可少走不少弯路。所以,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这也就是讲授法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材不仅汇集着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蕴藏着许多其它有价值的内容,如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于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知识本身不好读懂,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但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所以,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透辟分析,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还领会和掌握了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2.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
任何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是溶进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
3、讲授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
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它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它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所以讲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它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从学的角度来看,接受法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各种方法。
讲授法局限: :
1.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 。
教师运用讲授法,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上。而讲授法,教师把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维参与,也是被教师架空起来的,因为要跟教师同步进行,这样也就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结果,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这样不靠思维获得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促进能力的发展了。
2.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讲授法渊源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教师是知识的象征,一切知识得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所以,这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容易使教师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怎么讲,怎样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定势,教师不讲就不放心,总觉得不讲学生就学不到东西。于是,注入式、满堂灌便应运而生,并愈演愈烈。而学生呢?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依赖心理,一切问题等待教师来讲解,特别是教师讲得越好,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就越强烈。正是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是目前讲授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症。
二、讲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教材14页)
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视讲授为禁区。
新课标下的教学如何正确的讲授,这成了一个大难题,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等问题困扰着教师。新课标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有的学校更是对一节课中教师讲授的时间作出硬性规定,若教师讲授超过15分钟即为不合格的课。于是乎不少教师便把讲授妖魔化,谈“讲”色变,把少讲、不讲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展示,让学生讲,视讲授为禁区,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段时间以来,公开课的浮华表演之风日盛,学校的教学评价似乎不太在意教师的讲解如何,而是关注一节课中学生活动时间的长短,因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一会儿多媒体演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组织学生讨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教学情境的过于晃动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必要的价值引领,导致课堂华而不实。这种做法严重的背离了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使教师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切实提高。
2、教师讲授失当,“满堂灌”。
3、教师讲不到位,讲授效果差。
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成因:
1、把讲授绝对化。
2、把讲授肤浅化。
3、把讲授歪曲化。
三、提高讲授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1、全面了解学生,遵循师生双向参与原则。
通过提问、回答、讨论、讲解等途径,教师以主导者身份、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课堂讲授活动。课堂上不能“我讲我的,听不听由你”。
2、选择合适的讲授内容 。
在新课程教学中,在确定了以学定教的原则后,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的教学内容,如概念的定义、历史文化、数学法则,就常常需要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还有,概念的定义和有的数学法则根本就是不允许探究的,只能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如果让学生根据教学创设的情境去自己给出概念的定义,其实是不恰当的。
3、讲授要富于启发性 。
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因而有效的提问在讲授式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很重要。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乘方”一节的导入时,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一张薄纸对折30次其高度就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了,你相信吗?”这样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注重讲授的趣味性。
教学情境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是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在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地使讲授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抽象的,甚至枯燥的原理寓于生活事例中,注重讲授的趣味性。
5、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融合。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方法,有它的优势。但有时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很压抑,同时过多的讲授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掉队情况。针对这样的现象要求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时,特别应该扬长避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无论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
6、教师要训练过硬的的言语基本功。
●清晰准确,使学生听得清。说普通话,音量适中,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尽可能地避免语法、修辞、逻辑上的错误。讲述时音量过小,不易被学生所感知;音量过大,易造成学生听觉器官的疲劳,使感受性下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简洁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运用语言的成功,在于懂得针对听众,找到最合适的层次,用不太多也不太少的字眼来表达,当以通俗明白讲解为宜。
●鲜明生动,使学生听得有趣。从头至尾,说话一个腔调,易变成学生的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把幽默引进讲堂,活跃课堂气氛,巧妙地调节控制语言的节奏和音量,使之快慢适度,高低适宜,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娓娓动听。
7、讲究体态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服饰等等体态语言同一般语言符号一样,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视的信息沟通作用。
教师的表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的信息,是师生心理接触的重要“外显点”。教师的表情应亲切自然,用自然的积极性和热情去感染学生。切忌始终如一的威严、冷酷的模样,或开怀大笑,矫揉造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交流情感信息。艺术素养较高的教师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在教师的“注意圈”中,都有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的感觉。教师微笑的眼神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使学生感到鼓舞。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避免对学生久久直视或斜视。学生站立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目光不宜过多地旁落。至于讲课时眼看天花板或教室外面,东张西望,目光飘忽不定,更是不可取的。
教师的举止应该从容大方,讲授过程中伴以协调、简练的手势、指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一视觉中心──黑板或正在发言的同学等。直线比划,传达下沉、下降、下决心的信息,快而有力,不容动摇;水平比划,传达平静、安定等信息;折线比划,传达突然变化、转折的信息。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二动,无不传递着一定的教学信息。
8、教给学生有效听讲的方法。
教师讲授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听的方式。国外学者研究估计,一般人聆听10分钟的谈话,大约仅有25%的效率(感知的信息量仅占全部信息量的1/4)。学生中不良的听讲习惯有:注意力不集中,对讲授内容不感兴趣;被对方说话的姿势所吸引,忽视说话的内容;只注意具体的事实、故事而忽视原理推论;由于大脑信息处理能量大约高于一般人说话速度的五倍,因而听者利用空档思索别的事。教师要注意纠正上述不良的听讲习性,遵循注意规律,安排讲授内容;指导学生记听课笔记,边听边记,从记下教者的板书到有条理地记下教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再到记下自己听课的收获;要求学生边听边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9、运用恰当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它可以标明教学的重点,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层次。对于学生听不懂的符号和不会书写的词语,通过板书给予直接的观照,便于学生感知和记课堂笔记,弥补口语表达的不足。学生通过对板书的直观感受,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板书须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概括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浓缩,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聚光点。
条理性。显示知识体系的结构层次,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启发性。提供给学生联想、记忆的“纲要信号”,推理、判断的线索桥梁,内容丰富,不仅明示“是什么”,而且隐含“为什么”。
示范性。一笔一划堪称楷模,一丝不苟形象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
但是板书只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代替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代替不了学生对实际的思想情感过程的体验。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板书的设计,一堂课下来,大括弧小括弧,布满了整个黑板,好像他的一切教学活动就是为了把事先设计好的板书格式填好,板书好了,填满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为板书而板书的现象是要不得的。已故小学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曾经建议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少用板书,非板书不可的时候,才可以板书。
10、要创新讲授方式:如“谈话式”、“情景式”、“讨论式”。
综上所述,讲授法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不应该错误地认为,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授法就一无是处了,关键是我们要弄清什么时候、什么内容要用讲授法;用讲授法时该如何去讲,怎样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讲授法不排除其他教学方法,在讲授的过程中,该讲授的地方讲授,该自主探究的地方就要探究,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样的,并非是要一讲到底。
第二章 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策略适合任何教材,任何学段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教学技能。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最主要途径。20世纪初,教育阶流行的一句话是“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
1、反馈基本学情。
这是课堂提问最基本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比如概念定义等一些基础知识。
2、激发学习兴趣。
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就知道学生可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是多变、不固定的,提出这些问题旨在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
3、调整教学活动。
教师不期望学生口头上能马上回答这些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目的在于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有计划地调整,引起学生的注意,强调重点 等。
4、开拓学生思维。
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比单纯的讲解更能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更能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使知识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教师在教“同一个马铃薯放在清水中是沉的,可为什么放在盐水中却能浮?“为什么恐龙灭绝了?”等等,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更独立、更深入地思考,鼓励学生多方面、有创意地回答,综合已学知识进行更高层次地分析、思考。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艺体生在复习文化课时,应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分配好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时间。重点复习基础知识,利用碎片时间巩固记忆点。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掌握考试规律和题型。针对薄弱科目,可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或参加专门的辅导班。同时,要调整好心态,不因专...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