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包括鄂东南、赣北、皖南、苏南等沿江地区,呈近东西向展布,相当于下扬子地块范围。该成矿带内矿业开发比较早,工农业比较发达,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之一。
长江中下游一带隶属于扬子地块,北邻华北地块,在中新元古代就与华北地块拼接。古生代—中三叠世为陆缘裂陷槽,接受一套过渡型至稳定型沉积。三叠纪晚期受印支运动影响隆升为陆,燕山期以来置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之中,成为一条近东西展布的构造-岩浆带,其中具有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并且在隆起部位以燕山期侵入活动为主,而凹陷部位常发展为火山盆地。总之,长江中下游地区构造形迹,特别是中生代构造形迹十分明显,整个处于断陷盆地与活动陆缘成矿地质环境中(常印佛等,1991),产生了夕卡岩型、热液型、陆相火山岩型、玢岩型和斑岩型矿床,其中以夕卡岩型最具特征,分布最广。涉及矿种较多,主要有铅锌与铜铁两个主要组合,同时伴有银、钼、钨等。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具有成行成带的特点。在横向上具有明显分段集中的趋向,大体可划为鄂东南、赣西北、铜陵、安庆、宁芜等段。在纵向上由成矿带中心向边缘其成矿具有以铁铜金向铜铅锌,再向铅锌钨等方向变化的趋势,如鄂东南地区,在大冶一带以铁、铁铜(金)为主,向南在铜山口一带变为以铜铅锌为主,再向南在阳新一带的龙角山、付家山改为铜钨钼或铅锌钨为主。在产出部位上隆起区或次级隆起区中以夕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型矿床为主,并且在空间上斑岩型多位于小侵入岩体顶部,夕卡岩型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上,而热液型矿床多位于外接触带围岩中,如江西城门山铜矿床,岩体顶部为斑岩型Cu-Mo矿化,接触带上为夕卡岩型Fe-Cu矿,而外接触带灰岩中为层状、似层状Pb-Zn-Ag矿。凹陷或次级凹陷上以陆相火山岩型、玢岩型为主,通常陆相火山岩型矿床位于玢岩型外围,如宁芜地区的梅山、凹山等矿床。
该成矿带经过近几十年强度勘查,已发现了大量矿床,但大型的不多,多以中小型为主,据初步统计该成矿带有铁矿矿产地150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5.9%;铜矿工业矿床37个,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6.17%;铅锌矿储量占全国的6.2%,大中型矿床近10个。金矿储量占全国的8.7%。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成矿带之一。
2024-11-0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