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坟”这一活埋老人的丧葬习俗,真的存在吗?
“瓦罐坟”古代民间传说的丧葬习俗之一,这种习俗又称“花甲葬”,其残忍程度令人毛骨悚然。此丧葬习俗是将60岁以上的老人抛弃在类似瓦罐状的坟墓中饿死,类似于活埋,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版本,包括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
电视剧《皇帝二大爷》将这一习俗的细节演绎的淋漓尽致,剧中讲述:子女将60岁的老母,送入类似于瓦罐的坟中,每天为老母送一顿饭,然后在坟口砌一块砖,日复一日,直到坟口被全部堵死为止。坟口被堵死后,老人会在坟中饿死,这种丧葬习俗,残忍程度类似于活埋。很多人质疑,我泱泱大中华自古都是百善孝为先的礼仪之邦,怎么会出现如此违背伦理,违背纲常的事情呢?
那么历史真的出现过“瓦罐坟”的现象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所有的正史、野史以及民间笔记,都没有关于“瓦罐坟”的任何记载,“瓦罐坟”只是出现在古代民间的口口相传中。
古代封建帝制时代,历代的帝王都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儒家思想讲究以“孝道”治天下,至今都流传着很多宣扬孝道的典故,比如:“郭巨埋儿”、“卧冰求鲤” 等,都是感天动地的孝道故事。“瓦罐坟”的现象自然与这种思想相反,让人质疑。
我们从杜甫的诗中,也可探寻一二,杜甫的《曲江二首》有一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说明古人虽然平均寿命低,但活到七十的,还是不足为奇。
《礼记.曲礼上》记载:“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说明古代80岁、90岁的老人大有人在,所以说60岁就被送进“瓦罐坟”的说法自然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在我们质疑“瓦罐坟”时,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忽略了两个词:“不毛之地、蛮夷之地”,古代有很多不毛之地,蛮夷之地,这些地方文明相对不开化,而且生产力极低,吃饭都成问题,又谈何精神文明、礼仪道德?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老百姓只有粮食充足。衣丰食足,才知道讲礼仪,重荣辱。
在这样的不毛之地,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常常被视作“多余之物、无用之人”,《论语·宪问》记载:“子曰:‘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虽然是责备老而无德、为老不尊的人,但这句话在民间常常会被误用为形容老而无用之人。
再者,古人比较迷信,他们认为,人老了活的太久,是在“盗取”后人福缘,像电视剧《皇帝二大爷》中,儿子称60岁的母亲为“阴世之人”,所以说“瓦罐坟”的传说,也并非全部是空穴来风。
但在胡先生看来,在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没有确切的考古证据,老胡还是更愿意相信“瓦罐坟”只是后人杜撰,仅是个传说,毕竟尊老爱幼自古都是我大中华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