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30岁了,还一事无成,怎么办?

 我来答
宽德族6136
2022-06-16 · TA获得超过49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9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3.9万
展开全部
大年初一和爸妈到亲戚家吃饭,屁股没坐热,我就被接二连三的问题问懵逼了。

“最近工作怎么样?”“听说之前谈恋爱了,现在感情如何,要结婚了吗?”“哎呀,要抓紧时间呀,明年没带一个回来,到时候再罚3杯哦…”这一顿饭下来,菜没夹几口,酒倒是被拼命劝。

回到家后,免不了又被爸妈唠叨,“快30了,对象的问题要抓紧时间啊,不是我们催,你也要把学习的心思移一些放在这里…”这一通念叨下来,心里又多添了几分烦恼。

古人云,三十而立。是啊,快30了,自己竟然还一事无成,心里焦虑,要怎么办?

这两天翻看《意志力红利》一书,我在其中找到了答案。原来30岁的人生,一点也不晚。

作者高太爷,是知乎的心理学大V,原本在稳定的平台干着朝九晚五的工作,后来辞职自主创业。他把其中的心路历程结合自己对意志力的研究和实践,总结了一套方法论,送给处在迷茫焦虑期,想要通过意志力来改变人生的你。

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行动上的巨人?如何克服严重的拖延症?这些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24小时人生“是首尔大学金兰都教授提炼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型。他将人生等价为24小时,假如一个人能活到80岁,那么一年相当于0.3小时,30岁相当于上午9点,一天才刚刚开始。

金兰都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他给出的预期寿命是80岁,而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预期寿命可能是100岁。所以对30岁的时间换算可以调整为:“70后”、“80后”,大约是早上8点;“90后”“00后”,大约是早上7点10分。

30岁,真的挺早。

这个模型把我们从时间的囚徒中释放出来,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人生,不再那么着急和焦虑。

当我了解了这个模型再来看当下,现在这个年龄正是早上起床的时间,一天才刚刚开始,完全可以好好规划,慢慢享受这一天的美好时光。

对于很多人来说,毕业就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然后日复一日地重复于此。想跳槽,却不知道自己除了眼前这份职业,还能做些什么工作。想提升,却被平台所限制,不知道自己兴趣爱好和职业有什么交集的地方。

作者提出,我们可以利用前15年来探索职业生涯道路,寻找兴趣和职业的交集。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布莱恩·费瑟斯通豪在其著作《远见》中指出,健康优质的职业生涯可分为3个15年。

第一个15年是探索期,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积极探索,培养基本职业技能、寻找优势兴趣和职业的交集。

第二个15年是聚焦兴趣和长板阶段。第一阶段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后,第二阶段就集中发力,厚积薄发。

第三个15年是优化长尾阶段。第二阶段发展的好,第三阶段可以选择继续发挥影响力,比如做导师、二次创业等等。

村上春树就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例子。29岁才开始正式写作,30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之后深觉得找到了终生的兴趣,放弃了餐馆生意,潜心投入到写作行列。

在他成为一名作家之前,他也在职业生涯的路上探索了很久,直到找到了他喜欢的事后,决心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集中发力、厚积薄发,用苦行僧般的自律严格要求自己。

他整个漫长而充实的人生都在印证自己的话: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人这一生,我们都是为自己而活,不要被外界的声音打乱自己成长的节奏。30岁的年龄并不晚,利用前15年的时间好好寻找自己兴趣和职业的交集点,多去学习和打磨自己的职业技能,培养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在第二阶段到来时,我们才能锚定一个点去深耕和发力。

关键事务规范化指的是:先将目标进行拆解,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

比如我现阶段的兴趣是写作,设定一年内要成为某平台的签约作者的目标。目标拆解完之后,阅读和写作是每天必须要做的关键事务。那么每天就预留出固定的时间去做这两件事,把它规范化。

比如我把阅读放在中午12点到1点半,写作放在晚上8点到10点,时间固定下来后,每天坚持执行。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可以靠习惯的力量拉动自己朝着目标前进,而无需耗费很多的意志力。

当前这一点运用最好的是早起冥想这件事,每天6点半-7点是我的早起时间,利用20分钟左右跟一节冥想早课,结束后神清气爽地去上班。因为时间固定,要做的事也固定,每天到点起床后,我无需做过多的思考和挣扎,先把这件事做完之后再去洗漱吃早餐。

如果你问我,这个过程会让我觉得痛苦或者坚持地很辛苦吗?我只能说,做这件事的时候,大脑还没来得及思考我想不想,就靠习惯的拉动自觉去执行了。就好比设定好程序,到点了就自动运行,如果纯粹靠意志力来坚持,即使这件事对我有益,也难免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每周动态可视化,顾名思义,就是对每周的计划进行动态的跟踪和展示。

作者是从一个明星团队负责人那里学习的一个方法。每周一将一周主要的事情罗列出来,每件事写一张便利贴,贴在“计划做”一栏;随着计划的推进移动便利贴,从“计划做”到“正在做”,最后到“已完成”。

周末的时候,如果所有的便利贴都移动到了“已完成”,那么一周的计划完成的很顺利,否则就需要去分析完不成的原因。

可视化有助于我们追踪进程,及时调整行为去跟上计划的进度,能时刻提醒我们牢记目标!

每天艾维李法则,则是时间管理大师艾维·李的经典工具。它要求实践者每天用纸、笔记录当天最重要的6件事,并按照时间顺序去完成。完成前面的事情后,才能做后面的事。

这其实是保证了我们的时间始终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被那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打乱节奏。做完一件划掉一件,在这划掉完成的过程中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每周一记实际就相当于每周的复盘,写下一周的总结,梳理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反思自己值得改善的地方,然后写下新的一周的计划,和自己的中长期目标比对。

感恩日记则是调整我们的注意力焦点,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我们能获得当下的正反馈以及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这一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他坚持写日记32年,用行书和小楷输出130万字的日记。他写日记是为了自律和反省,在日记中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向圣贤看齐。最开始的时候不能坚持,后来他把日记公开,供亲戚朋友们阅读,类似于今天发朋友圈和微博,用他律来倒逼自律,正是这样日日的坚持和复盘,让他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如果我们没法做到像曾国藩一样日日复盘,周复盘和月复盘也能让我们及时获得反馈,调整行为和目标。

我最开始也没有记录和及时复盘的习惯,直到坚持一个月后发现,原来这一周内、甚至一个月内我做了这么多事,如此多的进步会给予自己正反馈,没有如期完成计划的部分也能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目标。

感恩日记则是调整我们的注意力焦点。心理学研究证明,我们的注意力取向是“负面偏好”,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关注负面结果,而忽视正面结果。

想想看,每次看到新闻标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容易被那些负面的信息所吸引?而对于我们自身也是,容易聚焦于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而忽视小的进步。

感恩日记是记录一天之内你觉得自己做的好的3件事,然后列出自己值得改善的一件事。通过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嘉许自己做的不错的地方,能给予自己自信和勇气。

《意志力红利》一书中,作者将意志力的工具形成体系落实到自己的日程管理中,靠着这套方法学,轻松利用意志力完成目标。如果快30岁,你仍旧处于人生的迷茫期,想行动起来获得改变,那不妨看看这本书。

弗洛姆说:“于身心有益的东西必定是使人舒适的,即使开始的时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在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虽然快30了,但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再焦虑。因为我知道,30岁一事无成,并不意味着失败,人生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利用前15年的时间好好沉淀和打磨自己,用意志力的工具,自律地规划好自己的每一天,终有一天,你会成为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