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子虚乌有的故事
成语子虚乌有的故事
出处:《·司马相如列传》。
意思:指虚无、不存在的事情。
汉代的司马相如因仰慕战国时代的蔺相如,所以自名相如。少年时代爱读书,口吃,有文才。(参看“家徒四壁”)
司马相如写了一篇文章叫《子虚赋》中,里面用了许多瑰丽的词藻,把游猎的场面和气魄写得雄伟宽广,在最后结语中,指出要节俭,不要独乐而忘了百姓和国家。文章说:楚王派子虚访问齐王,齐王率领全国游猎能手陪同子虚进行一次大规模游猎活动。随后,乌有先生和子虚谈起游猎的事情来,子虚竭力吹嘘楚王的游猎盛况,言外之意是在贬低齐王。乌有先生则为齐王辩驳,向子虚提出责难。文章中的子虚和乌有都是虚构的,从其人名看,作者本已暗示并无其人。于是“子虚”和“乌有”后来成了“虚无”的同义词,如“事属子虚”、“化为乌有”。
司马相如写《子虚赋》时,名声还不大。《子虚赋》是描写游猎的事情,汉武帝好游猎,读了这篇文章,十分赞赏,以为是前朝名人杰作,叹道:“可惜我不能和这位作家生在同一时代,没法见他!”
有个名叫杨得意的四川人,是汉武帝的.“狗监”(管猎狗的官吏)。他见汉武帝如此赞赏《子应赋》,便告诉汉武帝,这篇文章是他的同乡司马相如写的,?励志。汉武帝又惊又喜,立即召见。
司马相如见了汉武帝,说道:“《子虚赋》写的是诸侯游猎活动;要是写起天子的游猎来,那就更可观了。”
汉武帝非常高兴,请他再写,并赐以官职。司马相如后来又献上《上林赋》,还上过《谏猎疏》,劝汉武帝不要过分醉心于游猎活动,认为这种活动浪费库财,影响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