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
展开全部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的代表作品之一,林语堂说他写苏东坡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就是一直特别欣赏苏东坡,就是想写他。正是出于这样干净纯粹的喜欢,这本传记显得灵动而极富情感。这本书历来也被文学界推崇为人物传记写作的典范性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东坡的母亲
苏东坡的母亲是一位思想开明、以身作则的女子,她鼓励丈夫专心读书,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在孩子的教育上也非常下功夫。她对邻居亲戚非常慷慨大方,然而她为了不让孩子们养成骄奢的生活习惯,每天只让他们吃“三白”,在母亲的影响下,苏东坡兄弟俩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所以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能坦然接受生活的困窘,在流放南海时,能不以为然地咀嚼粗粝的食物。
苏母曾教孩子读《后汉书》,书中范滂母子坚持正义斗争,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苏东坡,他问母亲如果他长大后像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是否会允许?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少年苏东坡
苏东坡从小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像父亲一样关门谢客,一门心思苦读诗书。他不仅刻苦读书,而且特别喜欢观察思考,会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独立思考的学习精神,让苏东坡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对人对事,他都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尽管苏东坡的学习能力很强,但他也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感到不满。后来他读了《庄子》一书,觉得文中的内容就是自己所想的,他才明白要在情不自禁、有感而发的情况下创作的才是好文章,而不是为了写文章才写。从此他但坚持“非能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的创作思想,不刻意追求文章形式,而是遵从本心写作。
赴京考试
苏东坡和弟弟一起赴京考试 ,两人初次参加就中了举人。尤其是苏东坡,他的考卷成绩非常优秀,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认可,很快声名大噪。甚至当时欧阳修看到考卷,就一眼认定这篇文章是第一名,可他以为文章是出自他的门生之手,为了避嫌特意将文章定为第二名。哪知道写出这么好文章的人竟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这篇文章不仅紧扣主题,论证逻辑和方法无可挑剔,且此文语言通畅、朴素、字字珠玑,将儒家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来苏东坡还给欧阳修写了感谢信,他在信中谈了自己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对欧阳修的崇拜,并希望能得到欧阳修的指教以不断进步。后来他果然成了欧阳修文学事业最优秀的继承人。
勇敢的苏东坡
苏东坡进京上任,此时新皇帝宋神宗登基,迎来了一场新的变法,这便是王安石变法。由于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变法措施激进,存在诸多隐患和弊端。随着变法的推广和深入,连原本是为百姓谋福利而实施的青苗法等也变成了百姓身上沉重的枷锁。此前已经有很多人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而苏东坡仍多次上书皇帝,道明青苗法的危害。
苏东坡不光批判了各项新政策,还对新党人事进行斥责。苏东坡坚定地反对变法并付诸行动,后来最终皇帝下了诏书,严禁官员强行推销青苗贷款。苏东坡彻底惹怒了王安石,于是他设计诬告苏东坡,使得苏东坡被发派到杭州做通判一职。在与新党作战的过程中,苏东坡的勇敢和担当让人心生敬佩。
书还看不到一半,这会重新翻看前面的篇章并略作整理,对苏东坡的印象更为深刻了。苏东坡不仅优秀而且具有独立的人格,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坚定地为老百姓发声。他不仅是一名伟大的文人,更是时代的英雄,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者。期待接下来的篇章!
苏东坡一向嫉恶如仇,对于邪恶不吐不快,“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因此在官场上难免得罪一些小人,这些人从东坡的诗中寻求佐证,控诉东坡讥讽朝廷,欲置东坡于死地,之后东坡被革职逮捕入狱,囚禁数月才得已释放。死里逃生后的苏东坡在释放当天竟又忍不住写了两首诗,这诗句在当时若要检查起来又该是“大不敬之罪”。苏东坡自己无奈地掷笔自嘲:“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就是这么可爱的一个人。而林语堂说“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苏东坡在农田生活间作诗的样子,似大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他从牢狱中释放后被贬黄州,但并未因此意志消沉,却是穿上布衣,开始了苦中作乐的田园生活。
苏东坡酷爱建筑,此前在徐州任太守时就曾为抗洪治水兴建工程,现在他决心要为自己建筑一个舒适的家。他筑水坝,建鱼池,还从邻居处移树苗,托老家人找菜种,亲自在住处打井、种菜、等丰收,把农田里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闲来与邻人朋友往来探望话家常,家庭亦是其乐融融添兴旺。 他喜得一子作了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真是无奈的玩笑啊。
苏东坡还特别喜欢做菜,“东坡肉”便是苏东坡始创。根据记载,当时黄州对猪肉是极为看轻的,少有人乐意食用。苏东坡便自创了作法,也就是炖猪肉。取半肥半瘦的猪肉,水煮开文火放酱油炖上数小时,煮好后猪肉红得透亮,色如玛瑙,软而不烂,肥而不腻。这道菜在民间广受欢迎,此后便成了有名的菜肴。除此之外,他还有自己做鱼的方法,做菜汤的方法,简单的做饭都能成为苏东坡快乐的源泉。
这农村气息深深感染着苏东坡,以至于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生活。他对陶渊明是敬佩且愿意亲近的,他读陶诗,常感觉到诗中所表现的与自己的情感共频。他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句子重组,照着民歌把它唱成歌,教农夫们一起唱,他忍不住放下犁耙挥起手中的小棍棍,跟着节奏在牛角上打起拍子。一边唱喜欢的歌儿一边种田,能不开心吗?
至此,苏东坡是彻底适应了农村田园生活,这与当年他在朝廷中为民请命与邪恶斗争的生活相差甚大。安逸清闲的生活原不是他的本意,但如今被命运推到这个地方,也要乐观活好当下。“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
苏东坡的一生承受那么多的颠沛流离,这动荡不安的一生带给心灵的纷扰足以摧毁一个人的信念,然而这些艰难并没有让苏东坡往后退去,他迎难而上站在风暴中,且行且停,但不曾止步。是什么长久支撑着这个灵魂?我想这其中一定包含着一笑置之,是笑过之后的一次次放下,才换来一次次新的前行。苏东坡乐观豁达的心性让他的人生之路有快乐作伴,而这种乐观洋溢出的亲近自然在千百年后仍深深地感染着后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遭遇困难也承受打击,但在苏东坡面前,想想还是会一笑置之。”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生于北宋,古代交通出行不便,那时的人可能一辈子就只呆在一座城里,但他的一生走遍了大宋国的天南海北。苏东坡21岁第一次出远门,到素有八朝古都之称的开封参加举人考试,一次中举。此后苏东坡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一生主要走过的地方:眉山——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南京——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内)——常州。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苏东坡所到之处,尽力做为民造福之事,尽兴写诗文,跟许多普通人成为朋友,也经常外出游历。
苏东坡在密州面对旱灾、饥荒的严峻局面,他果断开放盐禁,允许小商小贩卖盐,给百姓找出一条生路。他还利用密州产盐的有利形势,向青州以盐换粮,饥荒局面得到控制。黄州五年,苏东坡虽没有担任要职却仍心系百姓尽力为百姓做事,而他自己也常耕作于田间,开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农人。而杭州,这可说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杭州当年遭遇瘟疫百姓颗粒无收,他免费办安乐坊为百姓治病,打开官府粮,为百姓发放粮食。甚至想办法治理西湖,并在西湖之上建造九座亭子。被贬惠州,他买地种橘修建房值,他总能安顿自己的内心,田园生活他也过得有滋有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便是在惠州所作。最后他又被贬儋州,这个地方当时落后贫穷,百姓得病不吃药,苏东坡便自行为百姓看病,并且亲自上山采药。他还成立乡学,传道授业解惑,教百姓们读书识字。
苏东坡的为官之路其实颠沛流离,一生游历如此多个地方,更多的是因官职被贬被调。但游历生涯确确实实积累了苏东坡的阅历,这种阅历带来的豪放豁达也使他的创作更为辉煌,也使他在面对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更能坦然处置。
我们无法保证一生平稳幸福,但我们需要知道人生重要的事情。读书,行路,阅人。苏东坡的一生虽大起大落,却从不曾远离读书,行路,阅人。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才是一生最宝贵的经历。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的代表作品之一,林语堂说他写苏东坡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就是一直特别欣赏苏东坡,就是想写他。正是出于这样干净纯粹的喜欢,这本传记显得灵动而极富情感。这本书历来也被文学界推崇为人物传记写作的典范性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东坡的母亲
苏东坡的母亲是一位思想开明、以身作则的女子,她鼓励丈夫专心读书,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在孩子的教育上也非常下功夫。她对邻居亲戚非常慷慨大方,然而她为了不让孩子们养成骄奢的生活习惯,每天只让他们吃“三白”,在母亲的影响下,苏东坡兄弟俩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所以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能坦然接受生活的困窘,在流放南海时,能不以为然地咀嚼粗粝的食物。
苏母曾教孩子读《后汉书》,书中范滂母子坚持正义斗争,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苏东坡,他问母亲如果他长大后像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是否会允许?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少年苏东坡
苏东坡从小就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像父亲一样关门谢客,一门心思苦读诗书。他不仅刻苦读书,而且特别喜欢观察思考,会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独立思考的学习精神,让苏东坡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对人对事,他都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尽管苏东坡的学习能力很强,但他也曾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感到不满。后来他读了《庄子》一书,觉得文中的内容就是自己所想的,他才明白要在情不自禁、有感而发的情况下创作的才是好文章,而不是为了写文章才写。从此他但坚持“非能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的创作思想,不刻意追求文章形式,而是遵从本心写作。
赴京考试
苏东坡和弟弟一起赴京考试 ,两人初次参加就中了举人。尤其是苏东坡,他的考卷成绩非常优秀,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认可,很快声名大噪。甚至当时欧阳修看到考卷,就一眼认定这篇文章是第一名,可他以为文章是出自他的门生之手,为了避嫌特意将文章定为第二名。哪知道写出这么好文章的人竟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这篇文章不仅紧扣主题,论证逻辑和方法无可挑剔,且此文语言通畅、朴素、字字珠玑,将儒家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来苏东坡还给欧阳修写了感谢信,他在信中谈了自己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对欧阳修的崇拜,并希望能得到欧阳修的指教以不断进步。后来他果然成了欧阳修文学事业最优秀的继承人。
勇敢的苏东坡
苏东坡进京上任,此时新皇帝宋神宗登基,迎来了一场新的变法,这便是王安石变法。由于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变法措施激进,存在诸多隐患和弊端。随着变法的推广和深入,连原本是为百姓谋福利而实施的青苗法等也变成了百姓身上沉重的枷锁。此前已经有很多人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而苏东坡仍多次上书皇帝,道明青苗法的危害。
苏东坡不光批判了各项新政策,还对新党人事进行斥责。苏东坡坚定地反对变法并付诸行动,后来最终皇帝下了诏书,严禁官员强行推销青苗贷款。苏东坡彻底惹怒了王安石,于是他设计诬告苏东坡,使得苏东坡被发派到杭州做通判一职。在与新党作战的过程中,苏东坡的勇敢和担当让人心生敬佩。
书还看不到一半,这会重新翻看前面的篇章并略作整理,对苏东坡的印象更为深刻了。苏东坡不仅优秀而且具有独立的人格,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坚定地为老百姓发声。他不仅是一名伟大的文人,更是时代的英雄,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者。期待接下来的篇章!
苏东坡一向嫉恶如仇,对于邪恶不吐不快,“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因此在官场上难免得罪一些小人,这些人从东坡的诗中寻求佐证,控诉东坡讥讽朝廷,欲置东坡于死地,之后东坡被革职逮捕入狱,囚禁数月才得已释放。死里逃生后的苏东坡在释放当天竟又忍不住写了两首诗,这诗句在当时若要检查起来又该是“大不敬之罪”。苏东坡自己无奈地掷笔自嘲:“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就是这么可爱的一个人。而林语堂说“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苏东坡在农田生活间作诗的样子,似大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他从牢狱中释放后被贬黄州,但并未因此意志消沉,却是穿上布衣,开始了苦中作乐的田园生活。
苏东坡酷爱建筑,此前在徐州任太守时就曾为抗洪治水兴建工程,现在他决心要为自己建筑一个舒适的家。他筑水坝,建鱼池,还从邻居处移树苗,托老家人找菜种,亲自在住处打井、种菜、等丰收,把农田里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闲来与邻人朋友往来探望话家常,家庭亦是其乐融融添兴旺。 他喜得一子作了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真是无奈的玩笑啊。
苏东坡还特别喜欢做菜,“东坡肉”便是苏东坡始创。根据记载,当时黄州对猪肉是极为看轻的,少有人乐意食用。苏东坡便自创了作法,也就是炖猪肉。取半肥半瘦的猪肉,水煮开文火放酱油炖上数小时,煮好后猪肉红得透亮,色如玛瑙,软而不烂,肥而不腻。这道菜在民间广受欢迎,此后便成了有名的菜肴。除此之外,他还有自己做鱼的方法,做菜汤的方法,简单的做饭都能成为苏东坡快乐的源泉。
这农村气息深深感染着苏东坡,以至于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生活。他对陶渊明是敬佩且愿意亲近的,他读陶诗,常感觉到诗中所表现的与自己的情感共频。他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句子重组,照着民歌把它唱成歌,教农夫们一起唱,他忍不住放下犁耙挥起手中的小棍棍,跟着节奏在牛角上打起拍子。一边唱喜欢的歌儿一边种田,能不开心吗?
至此,苏东坡是彻底适应了农村田园生活,这与当年他在朝廷中为民请命与邪恶斗争的生活相差甚大。安逸清闲的生活原不是他的本意,但如今被命运推到这个地方,也要乐观活好当下。“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
苏东坡的一生承受那么多的颠沛流离,这动荡不安的一生带给心灵的纷扰足以摧毁一个人的信念,然而这些艰难并没有让苏东坡往后退去,他迎难而上站在风暴中,且行且停,但不曾止步。是什么长久支撑着这个灵魂?我想这其中一定包含着一笑置之,是笑过之后的一次次放下,才换来一次次新的前行。苏东坡乐观豁达的心性让他的人生之路有快乐作伴,而这种乐观洋溢出的亲近自然在千百年后仍深深地感染着后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遭遇困难也承受打击,但在苏东坡面前,想想还是会一笑置之。”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生于北宋,古代交通出行不便,那时的人可能一辈子就只呆在一座城里,但他的一生走遍了大宋国的天南海北。苏东坡21岁第一次出远门,到素有八朝古都之称的开封参加举人考试,一次中举。此后苏东坡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一生主要走过的地方:眉山——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南京——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内)——常州。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苏东坡所到之处,尽力做为民造福之事,尽兴写诗文,跟许多普通人成为朋友,也经常外出游历。
苏东坡在密州面对旱灾、饥荒的严峻局面,他果断开放盐禁,允许小商小贩卖盐,给百姓找出一条生路。他还利用密州产盐的有利形势,向青州以盐换粮,饥荒局面得到控制。黄州五年,苏东坡虽没有担任要职却仍心系百姓尽力为百姓做事,而他自己也常耕作于田间,开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农人。而杭州,这可说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杭州当年遭遇瘟疫百姓颗粒无收,他免费办安乐坊为百姓治病,打开官府粮,为百姓发放粮食。甚至想办法治理西湖,并在西湖之上建造九座亭子。被贬惠州,他买地种橘修建房值,他总能安顿自己的内心,田园生活他也过得有滋有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便是在惠州所作。最后他又被贬儋州,这个地方当时落后贫穷,百姓得病不吃药,苏东坡便自行为百姓看病,并且亲自上山采药。他还成立乡学,传道授业解惑,教百姓们读书识字。
苏东坡的为官之路其实颠沛流离,一生游历如此多个地方,更多的是因官职被贬被调。但游历生涯确确实实积累了苏东坡的阅历,这种阅历带来的豪放豁达也使他的创作更为辉煌,也使他在面对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更能坦然处置。
我们无法保证一生平稳幸福,但我们需要知道人生重要的事情。读书,行路,阅人。苏东坡的一生虽大起大落,却从不曾远离读书,行路,阅人。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才是一生最宝贵的经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