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家

 我来答
希识而2133
高粉答主

2019-07-13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
采纳率:30%
帮助的人:8077
展开全部

董仲舒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政治上君权神授,伦理上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符合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好在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

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击败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

正是董仲舒对传统儒家学说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调整,备受打击冷落的儒学才能紧随时代的发展,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最终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得以在中国流传长达两千年。

但是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过于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将很多落后的神学观念引进了儒家学说,为儒家学说的没落种下了祸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仲舒


我们过得还行
2010-01-26 · TA获得超过113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7万
展开全部
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镇)人。青年时以“三年不窥园”的苦读精神,研究春秋公羊学,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号称“群儒之首”。汉武帝时他应诏对策,受到重视和采纳。董仲舒在先辈儒学的基础上,结合汉武帝时代国家在政治上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客观需要,改铸传统儒学,建立了汉代新儒学,对户国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长久的影响。今存董仲舒的著作有两种:《春秋繁露》82篇,《举贤良对策》三篇。
董仲舒写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艺”。他在《举贤良对策三》中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治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段话,学界多年以来一直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字加以概括,并以“文化专制主义”判之。近来文化学者已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一概括“不过是班固的评论之辞,而武帝或董仲舒本人,并没有此类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家的文化主潮地位,避免因‘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而妨碍了汉家王朝的一统纪,明法度。儒家的独尊,并非儒家的独存。董仲舒的本意,绝非要剥夺诸子学说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生存权。”如果不拘泥于董仲舒的个别言辞,而从精神实质去分析,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汉武帝以后实施的文化政策,在尊奉儒学的同时,“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太史公司马氏父子《论六家要旨》,刘向、刘歆父子撰写《七略·诸子略》、评述各家各派学术短长,正是“百端之学”存而不废的史征。
第二,董仲舒本人的思想体系,也并非纯粹单一的儒学,他的思想中,既有邹鲁文化的传统,也有燕齐方术的传统,还有一部分三晋文化的传统,他吸收阴阳家、刑名家的思想观点,就是明显的事实。 董仲舒从百家学说中选择儒学作为当时中国文化的中心,是有其独立思考的。首先,他重视汲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这完全是秦皇父子穷奢极欲、竭泽而渔、不修文德的必然结果。其次,汉承秦祚,“如朽木粪墙,虽欲善治,无可奈何”,“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这实际上是对汉初奉行黄老之学,过分消极无为,至使诸侯王势力膨胀、社会教化松弛的理论批评。再者,打出儒家的旗号,实行外儒内法的政策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长久统治,“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正是推行这一政策的真实记录。 在董仲舒的世界观体系中,“天”是超自然、超社会、超诸神的至高无上的上帝,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也”,“百神之大君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天”被描绘成为有意志和权威的,自然规律被歪曲为“天”的有意识的安排。他声称,阴阳流转而成四时,说明“天”好德而不好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则表示“天”的喜怒哀乐。他尽力渲染“天”的无穷威力,认为“天”是“甚可畏”的,一切人必须服从“天意”,敬畏“天殃”,否则必将招致“天”的严厉惩罚。董仲舒的世界观明显具有唯心主义的、神学的性质。 在董仲舒的政治观念中,“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即是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政治秩序,乃是天意的安排。其中,封建专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他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仲舒又说:“天”与封建君主之间有一种感应关系,如果国家的政治举措有了过失,“天”就要用灾异来向君主表示告诫或谴责。这种说法多少具有在封建君主身上增加一种制约力量的意味。 董仲舒把古代“阴阳”、“五行”的学说,纳入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宣扬“天道右阳而不右阴”、“阳贵而阴贱”的观点,以此说明社会人伦中尊卑贵贱现象的合理性;宣扬“五行者,乃忠臣孝子之义”,以此说明维护封建道德的合理性。这些观点都是为巩固封建秩序服务的。
在历史观上,董仲舒宣扬“三统循环”的观念。他认为,历史以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依次循环更叠。比如在历史上,夏朝是黑统、商朝是白统,周朝是赤统。三者轮转替代,完成改朝换代。当一个王朝更替另一个王朝之际,在历法制度上要有相应的改变,这叫做“改正朔”;在服饰方面也要相应的改变,这叫做“易服色”。他进而指出:王朝更替,历法、服色可变,封建统治的某些形式仪节可变,但绝不能改变它的实质。所以他说:“若其大纲人伦、道德、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而无易道之实。”他坚信:“道”原于“天”,“道”贯古今,永恒不变,故应“奉天法古”。他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显然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形而上学宇宙观。
汉代的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其内容包括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论、君权神授说、三纲五常说等等,这些观点和主张以现代文化意识来衡量,基本上不应属于儒家思想中的精华。然而它们不仅为当时的汉武帝所采纳,而且也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封建时代的史家也给董仲舒以高度的评价,如《汉书》的作者就把他与文王、孔子并列,说:“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为儒者宗。”如何理解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呢?应该看到:某一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产生、确立相应用,并不是哪一个人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它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历史的需要。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中包含那么多独断的、唯心的、神学的观点,十分荒谬;然而这一体系却得以畅通一时,行之久远,这个历史事实并不荒谬。董仲舒的思想恰好适应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客观需要,因此他的学说就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学发展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丑碧春CP
推荐于2017-11-23 · TA获得超过2.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4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16万
展开全部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董仲舒还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君王施政不仁,天就会有所表示,称之为“天人感应”,这意味着君权之上还有一个神权,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君王有一定的制衡作用。这是汉儒的一个特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炎龙阿鲁瓦
2021-08-26 · TA获得超过32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9万
展开全部

董仲舒用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论、五德始终说、法家的三纲、儒家的孝道,大一统思想等内容,完成了他的新儒学

  ------------

  天人感应:

  天灾是苍天对凡间不满,降下的惩罚;

  人可以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水准,让苍天满意,来避免自然灾害的出现;

  人也可以通过星象,占卜来预知天意;

  人也可以通过祭祀,取悦苍天,让苍天取消或减轻对凡间的惩罚。

  君权神授:

  皇帝是天子,是苍天的儿子。

  性三品论:

  人有三性,“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 “斗筲之性”

“圣人之性”:天生美好,不用教化

“斗筲之性”:天生恶劣,教化无用

“中民之性”:可以通过教化,使其美好

  ----

  皇帝是天子,是天的儿子,是“圣人之性”,天生美好

  古代的圣人、贤人,是“圣人之性”,天生美好,没有任何道德污点

  士大夫、豪族、地主阶级是“中民之性”,只有在圣贤的教导下,他们才能去恶存善

  平民百姓是 “斗筲之性”,教化这些刁民是没用的,只能严厉的手段惩罚他们,让他们害怕,让他们服从,他们才能在圣贤的带领下,过上幸福的生活。

  五德始终说:

  来自阴阳家邹衍,阴阳五行思想是其理论来源。

  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五德生生不息。

  秦始皇采用了这种思想,使用黑色的龙袍,秦水。(也有说,是汉代伪造了“秦人尚黑”,秦国水德的假象,只为了让五德始终说成立,其中一个重要佐证是:兵马俑并不是黑色的,而是五颜六色的)

  三纲思想:

  来自法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法家本来就是捍卫君权的学派,董仲舒大量采用了法家内容,因此现在才有“表儒里法”这样的说法

  孝道思想:

  来自儒家:《孟子》一书里记载了舜的故事,哪怕舜的父亲、后母、后母的弟弟,一再想要谋杀舜,舜仍然孝顺自己的父亲、后母。这就是儒家愚孝的由来。

  董仲舒的新儒学,毕竟是借儒家的壳子上市,所以儒家的内容肯定是采用的,淡化了儒家内容里不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强化了儒家内容里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有选择的采用了部分儒家内容。

  大一统思想:

  为“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思想上对国民强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子至高无上,忠于天子的思想。(虽然这段话原本是《诗经·北山》里,一名小官吏的抱怨)

  ==============

  通过这一系列做法,董仲舒对儒家进行了改造,并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现代常说的儒家,其实不是指孔孟之道,而是指董仲舒的新儒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櫻之田園
2010-01-27 · TA获得超过14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董仲舒结合阴阳五行学说 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政治上君权神授 伦理上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学符合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我们老师总结的 笔记上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