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版本把道德经里王弼的注也译成白话文的?我看的版本只译道德经原文,王弼的注没有译文。

王弼注因为是文言文所以看不懂,亲们知道有版本将王弼的注译成白话文的吗,谢谢!... 王弼注因为是文言文所以看不懂,亲们知道有版本将王弼的注译成白话文的吗,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天际翔云
2019-12-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94
展开全部
道德经说解

(老牟说道德经+王弼注译文+河上公章句译文)

【前言】前段时间《老牟说论语》定稿之后,我就开始考虑解读《道德经》的问题了,是从学术方面解读还是作通俗解说,我也考虑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还是都兼顾一些,这样受众面更大。名称就定为《道德经说解》,内容包括《道德经》原文、译文和老牟说道德经,后面加上了王弼《道德经注》和《河上公章句》的白话译文,之所以加上这两个版本,一是因为这是两个公认的《道德经》最好的解读版本,二是目前很难查找到他们的白话译文。为方便广大初学者学习《道德经》,最后就加上了这两个版本的白话译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此也算是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那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去命名,那它就不是恒久的名。无名是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名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因此,要从无欲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从有欲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名与有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认知一切奥妙的门径。

【说解】本章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纲。《道德经》共有81章,前37章是《道经》,主要谈道,后44章是《德经》,主要谈德。老子《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归结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四个字:“求本去末”,也就是探求万事万物的根本,去除表面的、枝末的东西。《道德经》到底是写了哪些内容呢?历史上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很多人从中解读出了管理的法则、养生的法则、用兵的法则、纵横家的法则甚至烹调的法则等,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老牟认为,老子作《道德经》是给当时的诸侯国国君和士大夫们看的,所以内容多是修身法则和社会管理箴言。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学习《道德经》首先要弄明白道的含义。整部《道德经》中共有道字79个,其中有的是形而上的道,是指宇宙本体和万物的本源,称之为天地之道。其余的道多是指德行、规则等含义,称之为圣人之道。
开篇老子就告诉人们能够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当然也包括老子自己说的道。事物如果可以去命名的话,那它就不是恒久的名。老子开篇谈道,同时又恐怕人们过于执着于道,所以接着打破了人的观念,意在告诉人们道只可体悟,不可言传。其实佛家也有相似的说法,《金刚经》中说:“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意思是如来所说的世界,是如来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境界,并不是人们所看到所理解的这个世界,只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听懂,如来把它叫做世界这个名字而已。
为了让人明白这个不好言说的道,老子又说出了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无名和有名,无名是天地未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那时候没有命名,也没有任何称谓,是天地的本源。有名是孕育万物的状态,是名称确定之后,也是万物之母。
那么一般人怎么体悟这个道呢?接着老子讲了体悟道的功夫。老子要我们经常保持无私欲、无我的状态,也就是在大私、大我的状态下观察领悟道,这样就可以体悟到道的奥妙。要常从有欲中去观察体会道,有意观察就会了解道衍生万物的过程,也就是会观察到万物之母的广大。虚无的道体成了有名称的万事万物,反过来说,世上万事万物也就是道体所在。所以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道在蝼蚁、杂草、瓦块、屎尿中。庄子是真正了解老子的人,所以后世称为“老庄”,就如孟子了解孔子,后世合称“孔孟”一样。而我们一般人解说的老子都不是真正的老子,所以南怀瑾出了一本书就叫《老子他说》,我们要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就一定要读懂庄子的书。
从形态来看,有名和无名确实不同,老子唯恐人们还不能深入地了解道,所以又说无名与有名这两者,也就是万物的起源与母体,他们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神奇。我们看科技发展到了今天,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是人类至今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个能自己生长的生物,即使制作一个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做不到,这就是道之玄妙。“玄之又玄”是指在认识中去掉了无名和有名的表象后,再进一步去掉刻意探求的心态,去掉人本有的欲望,就是“无欲以观其妙”,这样才叫做“众妙之门”。

【王弼道德经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译文:可以用语言说的道,可以命名的名称,都是用来描述具体事物和具体形态的,不是恒常的。所以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说,不能命名的。凡是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来源于无,所以万物没有形状也没有名字的时候就是万物的初始阶段,等万物有了形状有了名称,就会生长、发育、自立、成熟,所以有是万物之母。所以说道因为无名无形才成就了万物,万物长成了而不知道为何长成这种状态,所以称之为玄之又玄。妙,是微小的极致。万物都是由微小的物质构成,都是从无开始逐步生成。所以在没有欲望、身心空虚的时候,就能观察到万物开始时的微妙状态。徼,是事物的归属和终点。凡是事物有被利用的好处,必定由无的关系产生作用。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必须要遵照道的规律办事才能办得到。所以常有了解道的想法,就可以观察到事物发展最终的状态。有和无是事物的开始和母体,同出的意思,是同出于玄。名字的不同,是因为有和无所表现的形态不一样。无在前面就叫做开始,有在后面就叫做母体。玄,玄深、幽远,没有实物存在。是开始和母体共同的本源。人无法感觉到它也无法给它命名,也无法言说所以才命名叫做玄,这里老子之所以叫做玄,是因为无法感觉到它才这样命名的。这样命名但是不能说他们是一样的玄,如果认为他们是一样的玄,差错得就很远了。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多微小的物质都是由玄中出来的,所以说玄是众妙之门。

【河上公章句】体道第一
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众妙之门。能之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称为经术政教之道,不是自然长生之道。恒常的道应当以无为的方法保养精神,不额外生事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内含光明,对外隐藏自己的光辉,消灭行迹,隐藏端倪,而经术政教之道不可称为恒常的道。可以言说的名,是指富贵且备受尊崇,高于世间凡辈的名声,这种名不是自然存在的恒常之名。恒常之名应当象婴儿还没有开口说话,象鸡蛋还没有分开蛋清和蛋黄的混沌状态,珍珠还在河蚌中,美玉还在顽石中间,虽然内部光辉显亮,但是外部粗糙顽劣。无名就是指恒常的大道,道没有形状,视之不见,所以不可命名。天地之始就是道的本源,含吐元气而布施于天地之间,出于虚无之中,是天地最根本最原始的道。有名是指天地,天地有形名和位置尊卑之分,有阴和阳、刚强和柔弱之分,这是天地的名。万物之母的意思,是指天地内含元气化生万物,并使万物生长成熟,就象母亲把自己的子女抚养成人。妙,要的意思。人如果能恒常地保持无欲,就可以观察到道的要妙。要可以称为一,一显现之后,才有道的名称,也是为了叙说分别是非。徼,归趣的意思。人如果常有欲望,就可以观察到世俗人的归宿与趣味。“两者”是指有欲和无欲。“同出者”是指有欲和无欲同出于人的内心。“异名者”是指有欲和无欲名称各不相同。没有欲望的人名声常存,有欲望的人名声身死。玄是指上天,是说有欲望的人和没有欲望的人同受于来自天的元气。天中还有一个天,人禀受于天的元气是有厚薄的,人得到中和元气的滋润就会成为圣贤,而受到错乱污浊之气的浸染就会成为贪婪淫邪的人。人能知道天中还有天,禀受的元气有厚薄,去除心中的情色欲望,坚守中和之道,就是知道了大道的要妙之门了。

QQ空间: https://user.qzone.qq.com/475927635/2
那无十0W
2019-06-22 · TA获得超过790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746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207万
展开全部
应该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之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吧。中间那句的理解:在天下人看来,圣人一点也不肆意妄为,总是和百姓一条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闪玉花言巳
2023-08-02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31%
帮助的人:753万
展开全部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注》会包含王弼的注解译文,但是这可能因版本而异。您可以在线搜索或寻找图书馆中的特定版本以确认是否包含王弼注解的译文。
另外,如果您对王弼的注解感兴趣,您可以尝试阅读一些专门解释《道德经》中某些段落的书籍或文章,这些可能会更深入地解释王弼的注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