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跑速的因素主要是
跑步时人体通过肢体的不断摆动,有蹬有摆,主要从后蹬阶段获得前进的动力,克服各种阻力,从而推动人体不断地向前运动,获得向前跑进的速度。决定跑速的因素主要是步长和步频。
1. 步长
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决定步长的因素有:腿长、蹬地力量、速度和方向,髋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柔韧性,摆腿和着地技术,跑道的弹性以及空气阻力等。相对于步频而言,步长的增大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技术训练和体能发展水平。
步长是由后蹬距离、腾空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三部分组成。
一般来讲,要想提高步长,必须提高后蹬和摆动效果。要提高后蹬的效果,就必须做到后蹬的力量要大、速度要快、动作要充分,同时要掌握好后蹬的方向和适宜的后蹬角度。由于后蹬动作是以髋、膝、踝三关节依次伸展的形式完成的,所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蹬地的力量越大,蹬伸动作完成得越快、越充分,身体获得向前的加速度也越大。后蹬的方向和角度对提高后蹬效果和保证跑的直线性有重要的作用。后蹬的方向正确,后蹬的角度适宜,不仅能获得更大的与跑进方向一致的支撑反作用力,还能更好地保证跑的直线性,从而提高跑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每跑一步,必然是一腿向后蹬地,另一腿向前摆动,两腿蹬摆动作密切配合,以摆带蹬(即蹬摆技术)。对摆动腿前摆的要求是方向要正、速度要快,并通过积极“送髋”加大前摆的力量和幅度。在后摆阶段,应使膝关节放松,大小腿充分折叠,从而缩小摆动半径,达到加快摆动速度的目的。
2. 步频
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跑的次数或两腿交换的次数。相对步长而言,步频因素受先天遗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受先天遗传影响最大。步频取决于完成每一单步的时间,即每一单步的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因此,提高步频应尽可能的缩短每一单步的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但是步长和步频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如果保持步长不变,加快步频会使跑速增加,或者步频不变,加大步长,也可以提高跑速,但在实践过程中,过分加大步长会因完成每一单步的时间延长而降低步频,而过分加快步频也会因每一单步的用力效果受到影响而减小步长。因此,只有了解步长和步频的各种因素和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日常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提高跑速的效果。
步长和步频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因为它受每个人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践中,要根据个人特点,合理搭配调整步长和步频的比例,只有选择最佳步频步长组合才是获得本人最快跑速的关键。
2024-07-22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