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有什么临床症状?
鼠疫又叫“黑死病”,在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35种法定传染病中甲类第一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鼠疫属于烈性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猖獗一时,造成了上亿人的死亡,出现了3次让人谈鼠色变的大灾难。鼠疫是由仅千分之一毫米小的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它的内毒素可以造成血管和淋巴管急性出血性和坏死性。临床表现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严重毒血症状等。
临床上根据损害部位或系统的不同分为9种类型。
(1)腺鼠疫(腺型):这种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病死率5%~15%,如并发肺鼠疫或鼠疫败血症则病死率可达50%~90%。
(2)肺鼠疫(肺型):原发肺鼠疫的病死率70%~100%,由肺鼠疫败血症和腺鼠疫引起的继发性肺鼠疫病情也极重。
(3)暴发型鼠疫(败血症型):多在1~2天死亡。
(4)其他型:轻型,多见于流行末期和已接种疫苗的人;皮肤型(痈型),在鼠疫杆菌侵入局部发病;脑膜型;肠型;眼型或叫眼结膜型;咽型(扁桃体型)这组类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鼠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季节与蚤类繁殖情况有关。南方多在春季开始,入夏后停止;北方多发生在夏秋季7月至11月;肺鼠疫主要发生在冬季,10月后流行。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就是由野生动物将病体传播到人的,是人畜共患的病。很多野生啮齿类动物,如黄鼠、旱獭带有鼠疫杆菌,经鼠蚤叮咬传播可造成鼠间鼠疫,此时并不威胁人类。当鼠间鼠疫蔓延到家鼠,家鼠大批死亡后,鼠蚤离开死鼠另找宿主。此时人如被叮咬,就会感染鼠疫,这就是有名的鼠—蚤—人传播,是人鼠疫的主要感染途径。另外,肺鼠疫可通过呼吸道排菌,借飞沫以人—人的方式传播鼠疫,这种传播易造成大流行。直接接触患者的痰和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吸入污染了鼠疫菌的尘土,吃未煮熟的病兽肉,也可感染鼠疫,但被病兽咬伤而感染鼠疫的很少见。人感染鼠疫杆菌后平均潜伏3~5天发病,预防接种后感染可9~12天发病。
腺型、肺型和败血症型有相似的毒血症状及出血现象,但轻重不一,主要是毒素进入血液造成。表现为起病急,发烧达39℃~40℃,伴寒战、畏寒、疲乏、头晕、头痛及全身剧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不清,皮肤、黏膜充血、出血、内脏器官也有出血、坏死,有的可出现咯血、吐血、便血、肝脾肿大、脉搏呼吸加快、血压下降、休克,重者几小时至几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