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有多少年的历史?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种相声表演艺术形式是从清末咸丰年间兴起的,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了。
据说,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
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 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 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到光绪、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百日后,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 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 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 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 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更加好了。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 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由于是民间口头艺术,最早的段子不可考。
。
据说,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
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 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 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到光绪、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百日后,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 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 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 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 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更加好了。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 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由于是民间口头艺术,最早的段子不可考。
。
展开全部
一百多年,不到二百年。
张三禄是当今社会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
)。
朱绍文(1829—1904),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艺名穷不怕,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
张三禄是当今社会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
)。
朱绍文(1829—1904),相声界公认的祖师爷。艺名穷不怕,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国的相声艺术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话语,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的目的。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公元前772年(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的宫廷小丑俳优,是相声界的老祖宗
春秋战国时代的宫廷小丑俳优,是相声界的老祖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